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上帝不响,像一切全有我定……

今年年初首演于上海的舞台剧《繁花》,

海派腔调背后,自有千种风情。

导演王家卫对原著网络文学作品《繁花》也是一见如故,

即将把它改编为电影,确定由吴亦凡出演男主。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图注:金宇澄原著网络文学小说《繁花》

《繁花》本是作家金宇澄署名“独上阁楼”时,在弄堂网开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所写。到了2012年,他才将帖子更名《繁花》。这部被评为“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优秀作品”之一的小说,用上海话讲述了上个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上海市井生活的人情百态。以35万字的篇幅、流水席般的生活场景、走街串巷的地图式写作和人物群像,在琐碎和精细中展现了最真实的生活本相。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图注:弄堂里,上演着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舞台剧《繁花》的制作前后酝酿了四年,从导演、编剧、演员到舞美、灯光、多媒体,全是80后和90后组成的年轻人担当。青年导演马俊丰挂帅,携手《蒋公的面子》编剧温方伊,电子音乐家B6、多媒体艺术家雷磊、服装造型设计徐家华、中国台湾的舞美设计李柏霖、灯光设计谭华共同创作,更有文学顾问剧作家曹路生,方言顾问钱程鼎力支持。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图注:舞台剧《繁花》宣传海报


如果说小说《繁花》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上海弄堂史诗,那么加入电子乐及多媒体动画的话剧《繁花》,则自带一种摩登气息。而这种表现,正是主创团队对话剧的现代性解构:


故事一开篇,编剧温方伊就交代了故事主人公之一沪生的性格——“一只斗败的蟋蟀,上海人叫’腻先生’ 。”三岁看老,幼年的沪生,不想再奋斗了。这样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所以姝华出走“不响”,白萍出国“不响”,白萍跟他离婚“不响”。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小说《繁花》里“不响”一词出现了一千多次,这是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取“闷声不响”中的“不响”。在舞台上,每一处“不响”,都有一段电子乐去呈现,为主人公的心理空间描白。六十年代的纯真与压抑,九十年代的迷乱与深情,千万种“不响”里,既透露着上海人的含蓄与精明,也暗含着人世间的孤独与深情。音乐制作人B6把电子乐带进了有一千多个“不响”的《繁花》,当音效如潮水般将话剧不断向时间前沿助推,情绪的美学等营造恰到好处。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制作视频时,多媒体艺术家雷磊则和导演马俊丰则一起找了很多上海实景的照片、老画报,通过对它们的翻拍,把上海街景在多媒体中呈现得既熟悉又陌生。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作为话剧《繁花》的第一季,编剧温方伊将原著里缤纷的人事,最终集中在了六七十年代的沪生与姝华、银凤与小毛,以及九十年代的汪小姐与徐总,阿宝与李李四对人身上。温方伊通过减法的方式直接提炼出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将他们八个人在时代漩涡中的挣扎、大时代下的小悲喜和老上海中的浮世绘表现出来。整部舞台剧,有时代的流行色,有世俗的烟火气,亦有城市的人文记忆和对文化认同。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话剧的舞台设计上,主创人员也将60年代和90年代始终放在了同一空间。舞台摒弃了小说中地图式的街景建构,弄堂为方,舞台为圆。铁艺楼梯架起了弄堂的二楼,略高于舞台的圆形转台,在狭促的空间里,完成了人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转移。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排练的两个半月时间里,主创人员做了大量考证。他们甚至根据小说中沪生家可以看到烟花的线索,在拉德公寓里找到了沪生家的门牌号。他们在排练厅一句一句抠台词,细究每一句台词的来龙去脉。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在这个追求质感的精英团队努力下,舞台剧《繁花》第一季邀集了一批80、90后的上海本土青年演员担纲阿宝、沪生、小毛、姝华、银凤、汪小姐、大妹妹、兰兰等主要角色,同时,特别邀请到张芝华等老戏骨为青春班助力,以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春繁花致敬上海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

舞台剧《繁花》看尽人情百态的上海市井生活

​此话剧的演出,也获得了原著作家金宇澄的很大认同和支持。


导演王家卫对网络文学作品《繁花》也是一见如故,形容阅读它像是经历了一生一世。已确定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并由吴亦凡出演男主人公,相信出自王导的电影版《繁花》又会是另一种精致的调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