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其中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
2018年三伏
初伏:2018年7月17日至2018年7月26日
中伏:2018年7月27日至2018年8月15日
末伏:2018年8月16日至2018年8月25日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每年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如果出現庚日,中伏就為十天,否則為二十天,所以,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二十天,相應地,大多數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夏天流汗,是最健康的養生方式
7月17日開始就將進入三伏天,從養生角度來看,“冬養三九,夏養三伏”,伏天養生,做好了一整年都少生病。
冬病夏治
你知道嗎?三伏天還是一年之內最佳祛病時機,最好的調養身體的時機。
比如中醫講究“冬病夏治”,正是利用三伏天,趁著氣溫高,機體陽氣旺盛以調整陰陽,此時身體機能最易恢復,如果方法得當,能徹底根除身體多年來的老毛病呢!
比如風溼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肩周炎、老胃病、老寒腿、以及痛經等,都可以採取相應的方法進行調理和治療,十分有效。
空調病
夏季,自然界陽氣正足,溫度、溼度都比較高,人體為了調節環境溫度,就需要適時開合汗毛孔,將體內多餘的溼熱排出體外。
但是,現在我們人為地製造出了一種人工環境空調,當我們從炎炎烈日的環境下,突然進入到溫度很低的室內,就會使本來正常排洩汗水的汗毛孔突然關閉。
這種關閉由於來的很突然,在關閉過程中,會造成兩個後果:一是將冷空氣一同閉在了體內;二是導致本來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斷。
另外,過於貪戀冰冷食物會引起的腸胃不適,長期吹電風扇、洗冷水澡來降溫,都易引發暑溼感冒和各種毛病。這些都是暑溼引起的健康問題,也是不同程度中暑的表現。
以熱治熱
喝熱茶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
研究證實,飲用一杯熱茶9分鐘可使體溫降低1℃~2℃,降溫可維持15分鐘以上。因此,夏天喝熱茶是簡便易行的降暑良方。
夏季陽氣浮散於外,人體內裡虛寒,因此夏天應適當選擇溫熱食物,喝熱茶,為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讓汗孔得以充分排汗,這樣才能更好地散熱。
同理,洗熱水澡、熱水泡腳也可達到促進汗腺分泌、增強代謝、加快散熱的作用。
“三伏”為何這麼熱
“熱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彷彿置身巨大的蒸籠。
三伏天又悶又熱是由於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不要以為只要避開陽光,就可倖免於“暑”。
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的總稱。
只要是在高溫、通風不良且溼度較高的環境下呆久了,同樣容易“中招”。
因此,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保持通風尤為重要。
“三伏”美食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暑熱當頭,人們往往食慾不振,疲乏無力,不注意還會發生中暑,百姓說的“苦夏”就是這個意思。
“三伏天”各地食俗很多,這其中頗有講究。
在古代農業社會,入伏的時候,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麵,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餃子。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上海人“頭伏餛飩二伏茶”。其實對於南方人來說,餛飩和餃子幾乎是一種食物。
杭州人“頭伏火腿二伏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
南昌人“頭伏吃雞二伏鴨”,湖南與江西比鄰,頭伏也是吃雞。在燉雞時可適量加入生薑,生薑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的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溼強身的作用。
“三伏”品詩
江村 【 唐 杜甫 】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北窗 【 宋 陸游 】
北窗無俗物,三伏有餘涼。玉麈消長日,風漪可一床。
盞分新作茗,爐撥欲殘香。卻岸紗巾去,翛然野水傍。
-END-
閱讀更多 墨凡書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