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菊是有氣節之花,按古人說法,它在霜降前後才開花。霜降前後最重要一個節日是九九重陽,所以重陽節也叫菊花節。霜天林木衰、寂寥荒郊寒時,它冒霜吐穎,開始開花。此時天氣高明,萬物收縮,天地間變得疏朗。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菊花開放的樣子,古人用過兩個詞:箕舒翼張,曄曄煌煌。前一詞,花像簸箕,後窄前寬,飄逸如展翅。後一詞,曄曄是燦爛的耀亮,煌煌則是亮麗著的燃燒。而我以為,陽光下菊英之美,先是一種色調的有力噴濺,然後才是色彩持續飄逸的舒展。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五行中,秋天是金,金風四起,金土之應,所以菊黃為上。天玄地黃,土地本色,黃為正。土地生長之物,每年都以初春萌發嫩黃始,到晚秋萎黃落葉歸根。菊黃之燦爛,正因早植晚發,它類萎黃衰敗,它卻能借金水之精,開出最燦爛之花。菊黃於是就在清朗背景裡變成最奪目之色。不僅古時王后六服中顏色最漂亮的鞠衣,就取這菊黃,漢武帝時,見黃鵠下建章宮,作歌"金為衣兮菊為裳",所以它也是皇袍的顏色。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牡丹與春色,菊花與秋色,春雨滋潤與霜露凝滯,兩種花都不屑用香氣撩人,不同氣質與秉性,卻成就截然相反的兩樣高貴。牡丹是在驕陽下傲然的豔媚,菊花是在夕陽下淡然的莊重。一個濃墨重彩居高臨下的雍容華貴,一個不屑鉛華超凡脫俗的寧靜致遠。冷淡中激發的高貴還是要比溫潤中繁衍的高貴有骨感。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真正懂花,能構成些有趣見識的,倒還是清代李漁,他說,夭桃之美在荒郊籬落,菊花之美則全為人工扶植結果,從春到秋,因勞作延長,花工勞瘁萬端,才會獲得最終的豐腴。他說,牡丹、芍藥之美全在天工,菊花之美則全在人工,倒是"有者非自己所有"迥然不同的另一種說法。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我讀著名養花人黃嶽淵、黃德鄰父子所著《花經》,記有淡定軒主人一份"菊歷"--從立春止肥、雨水酵土、驚蟄膏地、春分分秧,到寒露觀賞、霜降衡品、立冬剪除、小雪培根,二十四節氣,真正無一刻之閒,真如李漁所說,"竭盡勞力而俟天工"。從這個角度,咀嚼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當悟出另一種滋味在心頭。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詩詞裡的重陽節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九月九日望鄉臺,

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

——唐·王勃《蜀中九日》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

萬里同悲鴻雁天。

——唐·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唐·李白《九月九日即事》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唐·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唐·韋安石《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品讀·經典」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閱讀有質量,思考有靈魂

企鵝\頭條\百家\搜狐\網易…

全網分發 全屏覆蓋

【爨鄉書院】

資料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