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三大要素——人,武器,後勤

這裡,我們不引用數字,也不陷入讀書人設置的文字遊戲和邏輯陷阱中去,我們僅從常識判斷。

戰爭有三大要素——人,武器,後勤。而三要素中間,後勤又是重中之重的東西。比如當年的衛青霍去病,遠征大漠,他就只管帶兵,而不管騾馬能不能夠運糧到前線?去大漠吃土嗎?比如近代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他們事先不考慮後勤,進大別山喝西北風去?這還不用說,為了遠征嶺南,秦始皇不惜代價開鑿了靈渠;更不用說,隋煬帝為了遠征高句麗,陸路十萬民夫運糧,水路工匠造船三百,最後把隋帝國直接搞崩盤了。從某種意義上講,打仗就是在打後勤,尤其是冷兵器時代。單純的兵法鬥陣水平之高或者戰略戰術之英明,並不能有效解決軍隊吃喝拉撒睡的最基本問題。後勤跟不上,也不用談什麼盔明甲亮,什麼馬掛鑾鈴,那只是評書演義或者小說家言而已。歷朝歷代的農民軍,大多都是打仗砍人一時爽,窮途末路變流寇。奧秘就是倆字——後勤。

一句話,打仗不是耍帥,因為戰端一起,首先就是比拼背後的綜合硬實力。


戰爭的三大要素——人,武器,後勤


也即是說,一個能夠百戰百勝的將領,說他不懂經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一個合格的古代將領,天天盤算自己手裡有多少兵可以用,養活這些兵需要多少糧食,維持這支部隊需要多少軍費開支,這是基本功也是必修課;就算是一個不合格的將領,也會盤算著如何吃空餉,騙朝廷的兵馬錢糧。這還不算,古代大量的儒將帶兵的情況,很多人出身就是搞經濟的(後文講司馬懿,還會安排重點講,經濟決定戰爭走向)。而一個出色的戰場指揮官,懂兵法佈陣,懂天文地理,更要懂錢糧度支,否則根本就做不到成竹在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