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碰撞(二)

農耕民族善守,遊牧民族善攻。

適合人類長期生存的區域,只要能夠開墾出耕地,具備水源,光照與溫度等基本條件,這些區域往往被農耕民族一點點佔領,即便無法直接佔領,也可以用成千上百年的時間“切香腸”,慢慢地變成農耕區。於是,留給遊牧民族的區域,就只剩下了自然條件惡劣的苦寒之地。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民族,先天性格中帶有很強的對自然的適應性。也就是說,論單兵作戰能力,遊牧民族往往高於農耕民族,尤其是騎兵。

對於騎兵來講,最適合的作戰方式就是野戰和運動戰。農耕民族如果在堅固的城郭中待著還好,如果出城進行硬碰硬的兵陣對沖,這個勝負就非常難說了。更不用說,農耕民族往往更加擅長的是步兵,而不是騎兵。


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碰撞(二)


在生活習慣上,遊牧民族往往在遷徙的時候能夠拖家帶口,老弱婦孺都可以在馬背上生活,跟著大部隊一起進行軍事迂迴。所以這樣的生活方式,也決定了其在機動性上的巨大優勢。而農耕文明的生活特點,決定了農耕民族很難做到舉家遷徙。所謂“安土重遷”和“故土難離”,都是留戀農村莊園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因此一旦邊境有事,農耕民族的男人們,往往需要“萬里赴戎機”,留在家裡的就是女人和孩子。這樣的戰爭形態,也就決定了農耕文明必須做好自己的防守。古代不僅僅是大城市有城有郭,即便是小的村落,很多也都有“牆圍子”,以及村民自發形成的團練組織。這種村落防禦的最高形式,就是福建的“土樓”。

農耕文明當然也可以選擇主動進攻,但後勤就是個大問題。

農耕民族的軍人們殺進遊牧文明區,往往被千里運糧的窘迫所困,一次兩次撲空之後,只能被迫撤軍;而一旦遊牧民族騎兵南下,殺進農耕文明區,他們日行千里,夜行八百,處處劫掠,處處補給。打到那裡就駐紮在哪裡,根本不用考慮後勤的問題。尤其是千里沃野的黃淮海平原,在歷史記載中,經常有北方草原騎兵在戰鬥間隙,跑到莊稼地裡放牧餵馬的記錄。

-----------------

備註:本文是一本書的其中一個小節,整本書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國史》。欲知上下文,請關注“唐島漁夫”頭條號。更多最新內容,請關注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的原帖——“打亂順序重讀中國歷史”,原貼已更新三十五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