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中國畫的寫意就是寫心

【襲古創今——中國當代藝術傳承與發展】

藝術家邵大箴

視頻






水墨畫與社會變革
中國水墨畫這幾年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究其原因,毫無疑問,主要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開放的結果。把門戶打開,讓過去我們不屑_ 顧的洋貨色進來,讓我們封閉了很入的老古董透透空氣,把我們已經習慣和幾乎麻木了的思維方式和創作體系衝擊了一番,實在是件好事。就像在死水裡注入活水,在快要凝固的血管裡注入新鮮的血漿一樣,新的、有生氣的景象的產生是必然的。雖然, 伴隨著新氣象的是一陣陣喧囂和鬧騰。大聲疾呼的,厲聲斥責的,挖苦諷刺的,哀聲吹氣的,痛苦呻吟的,都有。這都不要緊。就像開放了的經濟領域實行商品經濟新秩序的過程,伴隨著痛苦和血汙一樣,我國新時期包括水墨畫在內的美術創作,也必然是充滿著矛盾和抗爭的。但總的發展趨勢已經確定,前進的歷程任何人都無法阻攔。門戶打開,這是最要緊的。我們不是有深厚、悠久的傳統嗎?是的,有。但假如不打開門戶,不和發達的工業國家交流,不接受現代世界的新觀念,我們對自己的傳統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批判和認識。
邵大箴:中國畫的寫意就是寫心


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藝術品的兩重特徵,作為藝術品的特徵和作為商品的特徵,越來越明顯地表示出來了。對於藝術品可以是商品這一點,許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可有一點,大家認識可能比較一致:如果書畫還像過去那樣,畫完了束之高閣,我們的藝術生活便不可能如此活躍;我們的藝術家們不可能有如此較為平等的競爭機會, 也不會有像今天這樣進行再生產,再創造的能力。因此, 我認為我們美術家們應該為我們社會的民主化過程,為我國商品經濟新秩序的到來而歡呼。不用說,商品經濟的發展,可能會給藝術發展帶來另外一方面的消極影響這種消極影響事實上已經出現,這就是大量缺乏藝術性的、充當商品的"行貨"的出現。本來,藝術品首先是藝術,只是在流通的過程中才具有商品的屬性。而"行貨" 首先著眼於銷路,不論滿足的是哪一種市場的需要,適應的是哪一階層人的藝術趣味。有的同志正確地指出,我們的藝術家不能熱衷於在國外的商業畫廊舉辦"展銷"式的展覽,而應該打進國外的藝術博物館和畫廊。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整頓國內藝術市場,統一管理藝術作品的外 銷渠道。同時,必須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提高國內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開闢國內藝術市場。
邵大箴:中國畫的寫意就是寫心


我們過去評價藝術的社會作用,常常侷限於題材或主要側重於題材,忽視了創造過程和成果本身顯示出來的藝術家的精神狀態,對社會,對人民群眾的作用。如果一個展覽會上的作品,反映了藝術家輕鬆、自由的精神狀態,自然會向全社會、全世界顯示出我們民族新的精神面貌,也自然會強化我們社會生活中民主和自由的氛圍。這是社會之所以需要藝術家的原因,也是藝術家能夠提供給社會最寶貴、最神聖的東西。藝術家的這一作用,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我贊成巴爾扎克說過的話,"藝術家在某種意義上可以決定社會變革的歷程,藝術家的影響可以延續幾個世紀,藝術可以改變民族的性格。"可惜藝術和藝術家的這種作用,常常被人們忽略,也常常還不被藝術家們自己所認識。我國舊時代的文人水墨畫,即使在政治上受壓抑的時代,也是相對自由的,它滿足了士大夫自我抒發情懷的"自娛"需求。可是,那個自由的天地太狹小了,社會的影響力也非常有限。解放以後,我們的水墨畫家試圖跳出舊文人畫的狹小天地,參與社會的變革。可又由於"左" 的文藝政策的干擾,陷入了圖解政策的窘境,幾乎難以擺脫。進入新時期以來,在否定舊模式方面,我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不過在"破"的同時舊文人們陶醉於個人感情的宣洩和自我表現,又束縛住了畫家們的創造力。舊文 人畫"出世"的哲學觀念不利於水墨畫的發展已經為愈來愈多的藝術家們所認識。前不久,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賈又福畫展,反映了我國水墨畫發展的新趨勢:追求更加宏大、更加內在和更為深沉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在這次北京國際水墨畫展覽會上, 包括許多著名畫家在內的中國參展者,都拿出了有新面貌的作品。不少作者在探求表現語言的內在力量。這是好的徵兆。它預示著不久的將來,許多有深度的作品將問世。確實,水墨畫也好,其他的美術品種也好,不能滿足於是美味佳餚和葡萄美酒,這裡,我說的美味佳餚和葡萄美酒,不只是指藝術中優美、柔美的或甜俗的東西,也包括那些滿足於自我娛樂和陶醉在自我感情小天地的作品。藝術品還應該是治病的苦口良藥,或者是別的什麼。在我們的展覽會上,是不是美味佳餚和葡萄美酒太多了一些。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精神文化貧乏而許多人又沒有擺脫麻木和愚昧狀態的民族來說,似乎還不是自我盡情享受的時候。即使到了可以享受這一些的時候,人們的精神世界也不會滿足這些的。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鼓勵藝術家參與社會,參與變革。
邵大箴:中國畫的寫意就是寫心


近幾年來,一些青年理論家和畫家提出,我們美術家的哲學思維太貧乏了,我們的美術創作太缺乏觀念性了。在美術界做了不少強化哲學思維和強化觀念的工作。他們的勞動是有貢獻的。對於美術創作中形式至上主義的傾向是一個很好的批評,也是對一味維護傳統的保守力量的有力衝擊。不過,他們要強化的是當代西方的哲學和美學觀念,他們倡導的藝術實踐也是以當代西方藝術為範本的。不可否認,這群理論家和畫家的觀念主要來自於當代西方的哲學。他們提倡的基本上是"西化"的主張。雖然有時公開這樣說,有時拐彎抹角。藝術上可以有一派是"西化"派,可以直接把西方的成果搬到中國來。至於它有沒有發展前景,要由歷史來檢驗。我個人尊重"西化"派的理論,承認它在破除新舊封建傳統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只是我不同意"西化"派中那種離開藝術片面強調觀念的傾向。藝術中不能沒有哲學思考,因為哲學思考是藝術的靈魂,沒有哲學意味的美術是沒有力量的。可是哲學的思考不能替代藝術的表現,哲學的思考只能自然地滲透在藝術中。如果片面地把哲學思維強加於藝術,這種藝術會失去感染力量。有些人熱衷於西方的觀念藝術,以為觀念藝術是藝術的發展方向。他們的著眼點就是因為觀念藝術是充滿著哲學內容的。確實,近一二十年來,在西方出現的觀念藝術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後工業社會人們對宇宙、人生和藝術本體的思索。這些觀念性的嘗試,在現代西方藝術的歷程中僅僅是一個階段, 而且到頭來只能是對藝術的一種衝擊力量,不能成為藝術的本體。有人把這種觀念藝術看作是中國未來藝術發展的趨勢,根據幾個人玄而又玄的宣言和言論,認為當今中國藝術已進入觀念階段。這種理論使人難以信服。藝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是相適應的,中國當前現代藝術的土壤與西方觀念藝術產生的條件相差甚遠,有人一定要把對中國人來說相當超前性的東西移植過來,而且基本上是一種模仿,我覺得很難有發展前景。
邵大箴:中國畫的寫意就是寫心


瞭解西方的觀念藝術是重要的,吸收觀念藝術中一些創造性的成分也是必要的。恐怕觀念藝術對我們最好的啟示是:不要為藝術而藝術,藝術要成為觀念的載體。如果我們從觀念藝術那裡得出結論,認為藝術可以是赤裸裸的觀念,是標語、口號,那恐怕是對西方觀念藝術的誤解。需知即使要把純藝術引向滅亡的西方觀念藝術, 也是很有現代設計意識的,有藝術構想的。綜觀人類藝術史的發展,人類在藝術創造領域內有兩種趨向:本能地追求審美,本能地脫離審美。後一種趨向,驅使人們把藝術從狹隘的審美領域中解脫出來,使藝術"生活化",添進非審美的因素,從而擴大和拓展審美的領域。一切藝術, 可以是這兩種人類本能趨向的不同結合體,但不可能是排除了 一種趨向的純一物,即純粹是藝術(純藝術)的,或純粹是無藝術的(如純觀念的)。有人說,現在中國藝術家的任務是破壞一切藝術,於無藝術中創造新藝術,在死亡中求生存。我覺得,這與其說是藝術的思考,不如說是哲學的思考,而且是過分偏激、悲觀的哲學思考。產生這種哲學思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不擬詳述。就對當代中國藝術評價這一點來說,這種理論是相當脫離實際的。中國當代藝術遠非像這些人所說的那樣,於當今世界毫無價值。誠然,中國當代藝術至今尚未被西方人所理解、所認識。可是不能把這一現象歸結為中國藝術的落後和不合時宜。近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已經或正在從外國現代藝術中吸收營養,充實和豐富自己。也在變革的現實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它要真正成為符合世界潮流的藝術,關鍵不在於全部接受外國人的觀念和語言,而在於它在中國變革的社會生活中所起的推動作用。"五四"以來中國的大作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無疑是屬於有世界意義的作家,其原因不是由於他們採用了外國的文學觀念和手段,而是首先由於他們參與了社會變革。他們在大量吸收外國文學養料的同時,始終注意把這些養料和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好的東西融合在一起。說來令人啼笑皆非,除了我們的近鄰和歐美少數研究中國的學者以外,外國真正瞭解這些文學巨匠成就的人寥寥無幾。我們不能據此說,他們不是世界性的、現代的大作家。同樣的道理用於中國現代繪畫,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石魯、李可染毫無疑問屬於世界性的一流大畫家。外國人的承認,是個時間問題。我們的國力增強了, 經濟發展了,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密切了,文學、藝術就容易被外國人承認。我倒以為,靠模仿外國現代主義的藝術,去迎合洋人的趣味,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是與外國人接近了 ,吻合了,實際上這種藝術沒有根柢,到頭來同樣缺乏"原創性",與跳不出傳統窠臼的陳陳相因無異。總之,我們要否定的是束縛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一切舊傳統和新傳統,而不能拋棄於創造新藝術有用的觀念和實踐經驗。觀念的新和藝術語言的探新是無邊的,也是有邊的。從觀念上說是無邊的,可是任何人又不可能完全脫離生活的空間和時間漫無邊際地去創新。藝術可以而且應該是超前的,但倘若距離群眾的審美趣味太遠, 不能推動社會前進的步伐,這種超前的藝術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基礎。用大宇宙的觀點看地球、看人,微不足道。地球終究要滅亡,人類也不可能永存。可我們不能因此迴避討論地球和人類的一切現實問題,我們的哲學和科學研究仍然要鼓勵人類為自身的光明前景奮發有為地勞動。藝術也是如此。從終極的觀點看,虛、空、無也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可是如果藝術真地把虛、空、無作為自己最崇高的目標,藝術也就喪失了現實性,脫離了群眾所以就整體而言,藝術有一種自控本能。它向外擴展,又要回歸到自身。就具體的藝術家來說,自覺不自覺地都有一種自控意識,在審美與反審美、在自我滿足與滿足群眾、在觀念與技藝實踐等等一系列關係中,控制自己,求得相對的平衡。否則,藝術會喪失自身的價值,趨向滅亡,藝術家也要瘋狂的。在我們的新傳統中,有許多絕對化的理論需要批判、分析和拋棄,但有些話只要正本清源,不加歪曲,對藝術發展還是頗有用的,那就是藝術要面對現實、面對群眾。我這樣說,決不是否定藝術的開拓性,也決不是給富於探索和開拓精神的年輕藝術家們潑涼水,而只是希望有探索和開拓精神的新藝術更健康、更有生氣地發展下去。 總之,我主張當前我國水墨畫的發展,還是要大力吸收外國的營養,大力挖掘傳統中於今日藝術有價值的東西,使兩者有機地融合,創造出一種新型的有益於社會變革的藝術來。我想,這是許多人的期待和願望。要達到這-目標,爭論和分歧不可避免。 各派的爭鳴會給藝術增添前進的力量。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藝術實踐充滿著活力。儘管在常青的實踐前面,理論是灰色的,我們理論家還應當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