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打罵更可怕,這4種「不經意」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現在的父母,都捨不得動孩子一個指頭,覺得不打孩子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好。其實除了肢體上的暴力,還有一種暴力也會傷孩子於無形,而且常常發生在你我不經意的言談舉止之間。

那就是語言暴力——出口容易,撫平傷痕卻難。

今天,我總結了最容易傷害孩子的四種語言暴力,寶媽們可要重視起來!

比打罵更可怕,這4種“不經意”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卡卡親子出品,未經允許不得使用

不經意“貶低”

每一次貶低,都是對孩子自信的破壞性攻擊。

皮皮班上有一個小女孩蘭蘭,成績很不錯,長得也清秀可愛,同學老師都對她有不錯的印象。但奇怪的是,每次皮皮班放學結隊、或是有什麼集體演出,蘭蘭似乎總是喜歡躲在大家後面,眼神飄忽不定。

直到有一次家長會結束,我看到蘭蘭媽媽言辭激烈地批評小女孩的一幕,才明白為什麼這個小女孩總是優秀又自卑。

“這次成績比上次退步兩名,不知道腦子裡在想什麼!就喜歡唱歌,不好好學習!數學題都做不對,沒用的東西!”可事實是,蘭蘭不過從第3名變到了第5名。但在媽媽毫不留情的訓斥下,小女孩憋紅了臉,眼裡寫滿了沮喪和害怕。

和蘭蘭一樣,對這些尚處幼年階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認知很大程度上都來自於外部評價。父母總是誇獎,孩子自然有自信;父母總是貶低,孩子自然做不好。

但即使外界再多讚美,父母作為至親,如果總是重複不斷地貶低孩子,否定他們的進步與成績,孩子也無法相信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被愛的。

家長的貶低其實就是刀子,哪怕再“順口一說”的狠話,它們在孩子內心留下的傷疤都無法被輕易拭去。

比打罵更可怕,這4種“不經意”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卡卡親子出品,未經允許不得使用

不經意“恐嚇”

每一次恐嚇,都是對孩子的否定,和對其安全感的剝離。

在瀋陽市心理研究所對青少年犯的採訪中,有這樣一個案例。曹夕(化名)小時候,母親經常將怨氣撒到他身上,常常罵他“怎麼不去死”,給曹夕造成了心理陰影。

長大後,在給客人理髮時,因失誤燙傷客人被店主罵“怎麼不去死”。便再無法壓抑心中多年怨憤,用匕首將店主殺害。

不經意的“恐嚇”與所有的語言暴力一樣,在“致鬱”上不相上下。如果曹夕的母親能早點意識到隨口咒罵的危害,那麼這世上也就少一顆受傷的心靈,少一樁人間慘劇。

而除去帶來心理陰影,總以“把你扔了”“把你打死”這樣的話語恐嚇孩子,會讓孩子整日處在恐懼的狀態裡。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在成長、交際等許多方面都會顯得過分畏縮、膽怯,容易自我否定,也容易過度依賴他人。甚至過度討好別人,失去自我。而在受到刺激之後,他們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得極端又殘忍。

比打罵更可怕,這4種“不經意”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卡卡親子出品,未經允許不得使用

不經意“剝奪話語權”

每一次壓制,都是讓孩子更加封閉,難以敞開心扉。

聽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班上的學生小昊常年遭到高年級學生的霸凌。家長不常在家,小昊也不願主動傾訴,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

小昊說,父母從來不會給自己解釋的餘地,只要講有人打他,他父母就會說他不懂事招惹別人。

從小到大,不僅所有爭執都無一例外地會以“閉嘴”告終,甚至合理的請求諸如請求父母去學校反映有人欺負自己,也會被他們單方面判定“不懂事”。

小昊父母的過分武斷也許是個例,但不得不說,“閉嘴!”之類的剝奪話語權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

不管是出自憤怒,還是出自純粹的不願傾聽、輕視、不尊重兒童,長此以往地打斷、壓制孩子說話就是在一點點關上孩子的心扉。這樣的行為,一點點讓孩子忽視自己的權益,變成任人欺負的軟蛋。

比打罵更可怕,這4種“不經意”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卡卡親子出品,未經允許不得使用

不經意“撒謊哄騙”

每一次哄騙,都通過“輕視”產生傷害。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真的可以變成一把兇器。”的確。這把兇器不僅對扼殺自信、樂觀有效,對自尊、自我認同等品質,同樣能消滅於無形。

我們往往以為孩子很小,不會懂得那麼多,就想都不帶想地撒一些謊糊弄他們,最後自己都圓不了。而在戳破我們的謊言後,孩子會感受到一種輕視和不尊重。

我曾有次向女兒撒了謊,說自己加班晚上不能陪她,實則去參加了大學同學聚會。回來時,我身上有些酒氣。女兒沒有睡,立刻察覺到自己好像被媽媽騙了,又哭又氣地問我是不是騙了她。

其實仔細想來,女兒大哭,一部分是因為被欺騙,但另一部分,也多少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被認真看待。

比打罵更可怕,這4種“不經意”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卡卡親子出品,未經允許不得使用

同樣的事發生在成人身上令人氣憤,在小孩身上,相應的負面情緒也同樣成立。謊言傷人就是因其輕視他人,掩埋真相。當真相浮出水面,沮喪、憤怒、埋怨等情緒都泉湧而至,每一種都是一次傷害。

謊言只是一種表現,真正構成傷害的,是其背後的敷衍、輕視和不尊重。它們讓孩子備受打擊,蒙受委屈,甚至開始懷疑父母、質疑自己,漸漸與父母關係疏遠。

畢淑敏有篇文章《家問》,文中說:”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若說家庭氛圍是個紛亂的殘局,那言語暴力便是重大幫兇。即使出自不經意的“惡語”,也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希望我們都能記得好好說話,做父母一日,就考慮孩子的感受一時。把自己的溫柔和愛意留給孩子,把責罵和譏諷趕出家庭。

比打罵更可怕,這4種“不經意”可能會毀掉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