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新生代的商演怎麼樣?


提到德雲社,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郭德綱和于謙啦。其他新生代演出也陸續有不少商演。大家去過誰的現場呢?喜歡哪位年輕的演員呢?

商演和日常演出不同。首先最直接的區別是場地大小。場地越大,對演員要求也越高。

一方面是心理方面的挑戰,另外一方面是氣息控制。按很通俗的說法是,在50平米的房間說話和在500平米的房間說話 要讓大家都聽清楚,且穩定發揮(起碼沒有顫音等基本毛病)已經是件不容易是事情。

儘管我們現在有麥克風,但是面對這種問題的挑戰是一樣的——起碼如何調整與麥克風的距離,聲音等等也是需要經驗和不斷訓練演出才能把控的。

同樣道理,只要換了場地,演員必須認真彩排也是基於此原因。另外,有時候一些現場表演車禍,不一定是演員水平,而是不適應場地。

提到這個,得誇一下德雲社欒雲平。他在東北分社做日常演出之前,為了適應場地,他花了整個下午帶著一隊一次次排練。連粉絲都覺得不是很有必要,他依然很認真一直跟了全程。我在知道這個之後,對這個演員更是多了幾分敬佩——他不只是敬業,而且足夠專業。

第二個直觀區別是人數不同。心理壓力和緊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當人數越多,互動難度越大

即使都是喜歡郭德綱的,也不是同樣經歷認知的情況,讓這些沒有統一知識背景的人群,同頻共振,這相當有難度啊!對於德雲社新一代演員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

還有一個因素是“心理距離”。場地越大,表演區距離觀眾區越遠,表演難度越大——需要拉進與觀眾的距離。這種情況對於熱場(墊話)要求比較高。

綜合直觀的影響來說,德雲社年輕一代在挑梁的路上,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也相信他們會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