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诺奖揭晓!一位精于研究气候,一位揭示知识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完美收官!

北京时间10月8日17:50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罗·罗默(Paul M·Romer)两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二人将技术创新和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相结合。

今年恰逢经济学诺奖的第50周年。这两位获奖者究竟靠什么脱颖而出?奖项颁给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威廉·诺德豪斯——精于研究气候

威廉·诺德豪斯出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是耶鲁大学经济学的斯特林教席(耶鲁大学特有的教授席位,只用于奖励在某个领域最杰出的在职教授)。

诺德豪斯的经济学研究范围很广,包括环境、价格、能源、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利润和生产率的增长趋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增长经济学、工资与价格、生态管理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

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50名经济学家之一,诺德豪斯最为重要的身份还是全球研究气候变化经济学的顶级分析师之一,他此次获奖也源于此。

他极力主张从排放许可制度转向征收碳排放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发展了研究全球变暖的经济学方法,包括整合的经济和科学模型的构建,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效途径。

诺德豪斯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他是萨缪尔森的经典教科书经济学最新版本的合作者。

经济诺奖揭晓!一位精于研究气候,一位揭示知识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按照萨缪尔森的说法,他自己年事已高,但希望他的教科书可以常葆青春,因此他需要有一位优秀的合作者来帮助他继续修订这部巨著。经过仔细物色,最终决定由诺德豪斯教授来充当这个光荣的角色。

保罗·罗默——知识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在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之前,纽约大学曾摆出过一个大乌龙。

该校的商学院在奖项揭晓的前三天,就挂出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新闻发布会”的网页。这让外界猜测,是否该院教授、内生增长理论先驱保罗·罗默(Paul Romer)已经被内定为获奖人了。尽管这个网页很快被撤下,但却让罗默又被话题了一番。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保罗·罗默在奖项揭晓当天收到两个获奖通知电话,但他竟误以为是骚扰电话而没接,幸好在最后时刻诺奖委员会联系上了他。


经济诺奖揭晓!一位精于研究气候,一位揭示知识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保罗·罗默


罗默在197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8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大学执教。2016年,他被任命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

在经济学界,罗默的名字基本上是和“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ies)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何在?为什么有的国家穷,而有的国家富?

这些问题从古典时期就困扰着无数经济学家。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保罗·罗默向人们展示了知识如何成为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往的宏观经济研究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没有模拟经济决策和市场条件如何决定技术的创新,而罗默解决了上述问题,证明了经济力量如何驱使公司产生新想法和创新意愿。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新晋得主威廉·诺德豪斯的与保罗·罗默的研究成果,看似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认为,两位宏观经济学家的研究在事实上拥有共同点。

在诺贝尔奖的官方推特上,诺奖委员会阐述了其颁奖理由:

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设计了一些方法,来解决我们时代最基本和最紧迫的问题:全球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和世界人口的福利。

评委会委员Per Krusell认为,他们对经济政策和市场失灵有着相似的看法,尽管从表面看起来可能会有所不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何看待中国经济

尽管目前为止,中国乃至亚洲的经济学家尚无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经历,但这并不妨碍国人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注与热议。

事实上,这两位经济学诺奖新晋得主都曾多次来访中国。那么,他们对于经济增长的睿智洞见和前瞻性思考,有何现实的意义呢?

简单来说,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键词是:经济增长、知识创新和气候变化。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技术进步。当技术十分落后时,借鉴模仿可以快速进步;当技术水平接近甚至反超时,唯有创新和投入研发一条路可走。

这可能正是中国高速发展40年以后,现在所面临的一个困境。

从前,我们招商引资,以市场换技术;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以廉价劳动力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当我们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部分技术开始逼近世界领先水平,原来的领先者感到了威胁,他们担心中国突破最后的技术差距后,让他们失去竞争的优势。

人家不干了,怎么办?唯有自力更生,唯有自主创新和研发。

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较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从全球来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按主体划分,企业研发经费为1.37万亿元,占比78%,比上年增长13.1%,连续两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些研发的支出,才是中国及中国企业突破当前困境的真正武器。

以华为为例,2017年华为投入研发费用达897亿元,同比增长17.4%,居于全球企业第6位。近十年来,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收入投入研发,研发总金额已超过3940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正是华为走到世界前列的原因。

从2007年开始,过去十年共有21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在不同场合谈起中国经济,涉及楼市、消费、创新和全球化等热门话题。此外,2016年的获奖者奥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参与到中国经济改革的探索中。

● 关注中国楼市泡沫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十年,楼市是中国投资者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中国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争议长久没有定论。而中国的楼市同样吸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关注。至少有四位诺奖得主对此作出评论:

2007年诺奖得主罗杰·梅尔森和2013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都提出过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谈及,中国房地产下跌风险较大;2013年诺奖另一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则直言中国的房地产情况非常复杂,自己也很难读懂其中的奥秘;2015年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曾诙谐地表示“我们知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丈母娘市场”。

● 关注中国创新

伴随着中国产业的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计划的提出,“创新”成为过去十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到中国时的另一个高频词。有三位获奖者在谈到中国经济问题时提到了创新和研发投入。

“在这一时代,要看哪个国家会成功,哪个会失败,看谁在做研发就知道了。”2010年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曾表示。他肯定了中国于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纲领,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加大研发投入将有助于增强竞争力。

2011年诺奖获奖者托马斯·萨金特曾表示“中国在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将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除对中国的创新表示肯定之外,2014年诺奖获奖者让·梯若尔建议,中国要想在全球有更大的影响不仅需要科技创新还需要思维创新,“有时候很小的改变就会对市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全球化和消费转型也是诺奖获奖者关心的话题,2015年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曾在前几年的中国行中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了家庭消费时代,提高消费率有助中国经济发展”。

● 参与中国经济改革探索

自上世纪末起,就有获奖者参与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探索中。

2016年诺奖得主奥利弗·哈特曾在1994年赴华参加了著名的京伦会议,讲解了自己与菲利普·阿吉翁、约翰·穆尔共同提出的对现行破产程序进行改革的建议,即所谓“阿吉翁-哈特-穆尔破产程序”关于破产改革的研究。京伦会议后来被中国经济学家钱颖一视作经济政策研究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三个案例之一。

● 往来于中国学界

更多的诺奖得主往来于中国学界。包括让·梯若尔、戴尔·莫滕森、埃里克·马斯金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先后来到中国的大学,进行学术讲座,同时也尝试与中国高校开展诸多学术方面的合作。

● 两位“中国女婿”

另外一个有趣的数据是,过去十年间的2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共有两位“中国女婿”,分别是2010年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以及2013年诺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


经济诺奖揭晓!一位精于研究气候,一位揭示知识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作为每年诺奖的压轴奖项,经济学奖原本并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的五项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每年颁发一次,颁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

从1968年设立至今,共颁出44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22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个人独揽,17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两人同享,5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人共分。

纵观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涉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经济分析方法三大领域。获奖的经济学理论听上去高深莫测,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02,“锚定效应”

具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的这一理论是指当人们做出判断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第一印象的支配。例如,餐厅在制定菜单时,会故意设置一个价格特别高的菜品,让其他菜品看起来更实惠。


2012年,“博弈论”

2012年获奖者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斯的“博弈论”帮助纽约高中生解决择校难题,为美国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毕业生合理配对,还用于设计医院的肾脏捐赠系统,提高器官匹配率。与罗斯一同获奖的美国人罗伊德沙普利更是将匹配算法用于男女约会,计算出如何在集体相亲中让所有人都配对成功。


2017年,“心理账户”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提出,同等数目的钱在人们的心中是有差异的,不同途径获取的钱会被存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同样是10万元,辛苦赚来的会花得小心翼翼,而意外中彩票得来的钱花起来就会更大方。

伟大经济学理论的洞见,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会在现实世界里展示深刻的影响力,并指明方向。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文由头条号鹊说财金编辑整理,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对内容的准确与完整不做承诺与保障。请读者仅作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涉及其他问题,请立即告知,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