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學習的三大障礙及破解之道

-1-

週末參加線下活動,因為一直專注時間管理文章的分享,有幸作為嘉賓講了一點自己的感悟。

主辦方給的主題叫做:如何規劃你的2018年。

接觸時間管理越久,越清楚地認識到自我的侷限,明白做計劃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對於一個新手而言,在沒有相關知識的鋪墊下,駕馭年度計劃的能力尚且不足,所以我把分享的重點放在瞭如何規劃好每一天。

講到日計劃的時候,我提到了佐藤先生的“九宮格日記”,分享完,有一位姐姐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她說自己工作的關係,也經常會做計劃清單,擁有一套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但和我分享的九宮格日記有不小的差別。

所以她該如何運用九宮格日記呢?乾脆直白一點講,她還有必要再去學習九宮格日記嗎?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體系,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鮮名詞時,第一時間不要急著去否定或者肯定。

而是需要結合自己的既往經驗看看是否有所重合,又有哪些差異,取長補短,最終將新的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理論。

就比如這位姐姐,九宮格日記或許對她的幫助並不大,但總會有一些新鮮的想法幫助她優化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

碎片化學習的三大障礙及破解之道

-2-

還有一次在做時間管理分享時,有一位朋友的提問很尖銳,他直接就站起來說:時間管理是沒用的,時間在不停地流逝,我們應該做的是精力管理。

持有這種觀點的朋友不在少數,曾幾何時,我還因此極度焦慮。

學了這麼久的時間管理難道真的錯了嗎?

從表面上看,這位朋友說的很有道理,我們能管理的確實只有我們自己,但是,時間管理的本質不就是在進行自我管理,在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當我們無限放大一個既有名詞本身的含義,就有點捨本逐末了。

在時間管理上,我們經常會提到“三件重要的事”,又或是“三隻青蛙”,“ABCDE法則”。當你還是一位初學者時,很容易被這些名詞搞的暈頭轉向,但其實,這三者都是在強調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時間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面。

我們的焦慮正在被這些新鮮的名詞給放大。

碎片化學習的第一大障礙就是被周遭環境所放大的焦慮感,而這份焦慮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來源於我們對人生目標的迷茫。

我們不知道該學習什麼,我們對什麼都缺乏動力,所以,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明白為什麼要學習。

-3-

後臺經常收到一些學弟學妹的留言:“學長,我非常喜歡A專業,但報考的時候卻被調劑成B專業,我該怎麼辦啊?”

這樣的提問不在少數,大部分學校都支持在大一期間通過考試調劑,如果你真的喜歡某個專業,那就抓住這次機會。

但如果沒有調劑成功,不妨聽聽我的故事。

我的專業課是統計學,我拿到的學位證是理學學位,可以說,我的大學四年就是在和數學打交道,但大家也都知道,我的興趣愛好是寫文,所以,學數學這件事對我來說簡直就是折磨。

大一時,我對統計學是非常牴觸的,我不明白學這些複雜的微積分、線性代數有什麼意義,但到了大二,我突然開始喜歡上統計學。

改變僅僅是一次意外的列舉,一張A4紙,將其對摺,左邊列出學習統計學可以帶給我的好處,右邊就是學習統計學的壞處,當我列舉完才突然發現,原來統計學能做這麼多啊,原來,它是那麼的有用。

這個方法和烏爾裡希·伯澤爾在《有效學習》中提到的培養價值感很相似,都可以激發我們對未知事物的興趣。

當然,喚醒每個人的動力可能並不相同,對於伯澤爾而言,他認為,他的動力就在於想了解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希望通過彌補自己的知識差距來理解事物在世界上存在的價值。

而於我而言,或許短期內學習統計學,最大的動力就在於希望順利通過期末考試,爭取拿到獎學金。

無論哪一個切入點,只要能夠激發起我們學習的鬥志就是最適合你的方法。

碎片化學習的三大障礙及破解之道

-4-

當我們明白學習的意義,培養起對事情的價值感之後,如何讓計劃落地,讓夢想發芽便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第二個障礙。

如何制定一個科學的計劃我們已經分享過很多文章,例如,一個明確的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要做到客觀、具體。我們要把一個大的目標切割成一個個小的目標,創建正向反饋。

碎片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手機。

等車時翻一翻,排隊候刷一刷,甚至,上廁所時都要看一看。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腦袋也正在被這些碎片化信息給分解的支離破碎。

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信息,如果缺乏一套正確的學習方法,直接導致的便是一個碎片化的人生。

針對第二個障礙,我們的破解之道便是有效的時間管理和精力管理,除了上面說的方法還有很多實用的方法等你挖掘,篇幅原因,本文不再詳述。

-5-

最後一個障礙便是如何將所學化為所用的問題。

比起掌握理論原理,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運用,所以,在《有效學習》一書中,作者伯澤爾便把一半的篇幅都放在了這塊。

拿讀書來說,在總結2017年讀書清單的時候,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書讀的不少,記住的卻寥寥無幾。

甚至幾本已經標註過已讀的書籍,攤在面前仔細回憶卻發現大腦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作者寫了什麼。一些非常優秀的書籍,當時也只讀了一遍,實在有點可惜。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所以,2018年,我列下的讀書清單,有近一半都是前幾年讀過的好書。

去年拜訪一位在鄭州的老鄉,他目前在一所高校任職,是老媽家鄉出了名的牛人,創辦的教育機構年利潤有數百萬。

然而,這位老師的求學之路並不容易,在物資極為匱乏的70年代,每天要走幾十裡的山路去上學。擔心鞋子被磨破,他小時候便選擇赤腳走路,等到了學校再穿上鞋子。

吃飯的時候,他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說,直到現在,他都會在每天睡前在腦子裡過一遍當天學過的知識,遇到卡殼的地方就立馬起床翻閱,做到日日清。

碎片化學習的三大障礙及破解之道

-6-

他的這種做法在伯澤爾看來便是間隔時間學習法。

什麼是間隔時間學習法啊?到底哪來這麼多名詞!

其實,間隔時間學習法就是提醒我們要不斷地複習所學的知識。它就是很多朋友認知體系裡的一部分,只是換了一種說法。

就像文章開頭所言,千萬別被這種新詞給唬住了。

當我們開始不斷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遇到新的問題能夠放下恐懼,開始理性思考,敢於挑戰的時候,我們的學習之路便開啟了一個新的維度,學習這件事也就成了一種享受。

碎片化學習,時間可以是碎的,內容也可以是碎的,但學習的體系不能被擊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