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裁掉34歲以上的員工,35歲的你拿什麼養家?

育兒奶爸


最近流行一個職場金句:不要大聲責罵年輕員工,因為他會立即辭職,要罵就狠狠罵那些有房有車有娃的中年人吧——35歲以上的職場中年,哪個不是負重前行,遭受大聲責罵,也只能默默忍受,不可能再像愣頭青一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了。因為,別處還真的“不留爺”了,35歲人真的沒人要了。

這是一個特殊時代。華為清退34歲以上員工這件事,暫且不去論證真假和清退的程度。有一點可以肯定,“35歲危機”現象,在全球職場上客觀存在,也不僅僅是中國職場。35歲,確確實實是一道職場大坎。因為,不論是公務體系,還是企業體系,都把35歲作為招聘下限。

35歲,就是一把雙刃劍。對普通員工來說,人家不招聘你,也是有人家的考量。對技術骨幹,35歲正在跳槽的黃金階段,一技傍身吃喝不愁,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35歲正是獵頭重點深挖的骨幹人才,要麼挖來是中層,要麼挖來是技術總監。真是冰火兩重天啊。所以,35歲有職場焦慮的,要考慮自己手裡是不是有乾貨,有乾貨的不害怕,沒有乾貨的真害怕。

首先聲明,不是責怪中年人自己啊,不是中年人沒本事,而是時代變了,對中年人要求標準高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了。這個客觀現實,很殘酷,但很真實。以前是中年人一統江湖,憑經驗就可以坐上高位。現在,就是反經驗時代,經驗恰恰成為負擔甚至是累贅。以前的優勢,變成了徹底的拖後腿。

怎麼辦?記住一句職場金句:你可以不離開體制,但要保持隨時離開體制的能力。這句話對所有職場人都適用。你可以委曲求全地呆在公司,但要保持隨時辭職走人、養家餬口、甚至跳槽高薪的能力。誰奈我何?

一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35歲正是黃金工作期,對企業來說,你的是甘蔗最甜的那一段。企業沒有理由不好好用你。但是面的年輕大潮,低成本年輕人的衝擊,你要保持自己的技術實力,體現出性價比,而不是被年輕人衝擊。同時,也要做好跳槽的準備,這家企業不想重用你,你可以跳槽到另外一家企業。前提是你手裡要有乾貨。跳槽也是提職加薪的機會。

二是保持新能力嫁接經驗的本領。

有許多職業,都是越老越吃香的,比如醫生教師,還有傳統技術領域。但是你處於通用專業領域,就很危險,替代性太強了。所以,你要找到經驗嫁接新能力的途徑。比如,傳統媒體人,媒體的經驗豐富,但新媒體技術不行,那麼,就要學習新媒體技術,然後把傳統經驗和新技術嫁接起來,你就能超越兩邊都不強的人。

三是要有知識、資金、經驗變現的能力。

35歲的職場中年,有經驗,有知識(過時了?),有資金(積蓄)。許多35歲的職場人活得更好更滋潤了,他們都感慨這是最好的時代,可是不懂這些變現的人,卻在悲嘆這是最壞的時代。古人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六十就惹人嫌了。35歲的人,可以把知識分享出去,賺錢。可以用積蓄投資理財,有人說四十歲的時候,如果資產性收入不能超過工資就是失敗的,明白了嗎?還有就是賣經驗啊,許多35歲的人做自媒體做培訓,也可以斜槓生存的很好。

綜上,華為34歲以上的員工,都會比別人活的很好。要麼留在華為,享受高新和分紅,要麼離開華為,可以選擇其他公司跳槽升職。再大不了,35歲的華為人在深圳沒有套房子嗎?賣掉它到二線城市,可以養老了。其實,真正危機的是那些沒有一技之長的通用專業的中年人,所以,要學習以上三條出路,僅供參考。


職場火鍋


華為為什麼要消滅35歲以上的研發人員,按照常理,35歲正是男人智力,體力,經驗最巔峰的時間,養家的動力也讓其不敢鬆懈,那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現象呢,各種說法,說的都對,但也不對,因為沒揭露出最根本的的原因,其實最根本的的原因,大概華為的高層,包括任正非,並不知道,基層員工也不知道,但有人知道,就是那些中層,部門團隊的領導。下面開始胡說,華為幾十萬員工,人力資源部門絕對不可能人工管理,華為也不會有個“消滅”35歲以上員工的規定,任何一個高層不會說,其實也根本沒想這麼做,但實際確實發生了,因為華為是靠著一個IT系統,叫ERP或者HR模塊什麼的進行管理的,裡面有一個部門效益的評估功能,評估的因素包括人員工資,部門收入等,評估結果會按公司或集團進行排序,評分最低的部門逃不過被整頓或解散的結果,而且首當其衝的必須是這個部門的負責人。入職越久,年齡越大的員工,當然工資逐年越高,而部門領導是這個部門工齡,年齡,工資最高的之一,如何避免排名過低,維持在安全警戒線之上,不被系統和HR部門發現,一是提高部門收入,但這個很難,二是大家不漲工資,但這個也不可能,企業有規章制度,個人也不會答應,三就是淘汰除了自己之外的高工資人員,換成年齡低的新招員工,從而提高排名,保全部門,保全自己。華為其他的行政,後勤等非研發支持部門,年齡大被淘汰的情況很少,因為 一 非生產部門收入是個虛估值 ,就是水分想當飽滿的值,二,這些部門的人員到了一定工齡,工資差不多高之後,就不要求漲工資了,並不受華為研發人員“逐年必漲工資”的硬性規定影響,所以這些部門的排名會維持在中部區域,不會出現在報警區域裡,也就沒有消滅老員工的需要。某種程度上,華為消滅35歲以上研發人員的,是他們的人工智能系統,人工就是年年要求漲工資,一年比一年年齡大的老員工,智能就是他們的管理系統。


四海一驅


被華為裁掉的35歲員工,依然會生活的很好的!最起碼比大部分在這兒討論“華為裁掉的35歲員工,靠什麼養家”這個話題的人,生活的好!


如果畢業去華為,在華為幹到35歲,基本上:

1、定居一線的,一線至少有一套房,而且已經還完貸款了!不少人還有兩套!

2、定居二線的,妥妥的兩套房了,基本都還完貸款了!

3、有車,有老婆,要娃

4、通常還會有百萬元以內,數量不等的存款!

就這個狀態,幾乎可以秒殺國內90%以上的工薪族了,你靠打工到35歲,包括現在圍觀這個話題的,沒有被公司“裁員”的人,肯定還不如他們!

很多人無房無車無老婆無娃無存款,卻在這兒擔憂這些“打工貴族”的前途!


從來不會有企業能夠讓你“養老”的,華為更不會:

1、華為文化很“狼性”,體力不足的35歲以上員工已經跟不上節奏,所以要裁掉!

2、華為需要新鮮血液,保持競爭力!

3、人來人往,跳槽裁員,難道這不是企業常態嗎?在一個企業幹到老,恐怕只有幾十年前的國企才是這樣的吧。難道你想讓一個狼性文化的公司“吃大鍋飯”?

所以,華為裁掉35歲以上員工,無可厚非。現實是不管你在哪個企業,都會輪到這一天,提前做好準備就是了!


中興“跳樓”,“中年危機”是因為“你在夢境裡生活的太久”:

1、中興“跳樓”那是員工,搞不懂為什麼非要在深圳買二套房?把自己壓力搞那麼大!他知道全國有多少人,別說深圳了,就是在二線連一套房都買不起嗎?這些人也沒見誰跳樓呀!

2、“中年危機”?難道少年高考不危機?青年求職不危機?老年養老不危機?既然大家都危機,那就不是危機啦,這只不過是常態,別矯情了,該幹嘛幹嘛!

3、華為35歲裁員後,依然可以去民營中小企業做技術,去初創公司做總監,去跨行業去奮鬥,以在華為受過的訓練,這些人以後都不會太差的!至少比大部分其他企業的員工要好得多!



看看廣闊的二三四線城市,很多人35歲的時候,有多少還沒有確定職業方向呢,有多少還在小公司從事基層工作呢,有多少還在開著小店維持生活呢。

你35歲,都已經在華為幹過了,你怕啥?被華為裁掉的35歲員工,以後依然會是這個社會的比較靠前的那一批人,因為奮鬥者總是奮鬥者!


文/穿牆學院:世界500強企業高級培訓經理,十餘年職場教育專家,分享企業培訓與職場經驗,全力助你穿牆而過升職加薪,期待你的關注,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你的看法。謝謝!

職場再出發


作為人力資源的老兵,見過各種各樣的分分合合,甚至操盤過不老少的裁員項目。我這裡談幾點個人的看法:

一、企業人員更新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當下國內的教育機制,大學本科畢業22、23歲,研究生畢業24、25歲。

這樣算起來,華為裁掉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工作十年左右的人員(10年可能是在華為連續工作,也可能是工作後加入華為)。工作的最初十年屬於人生的定型期,因為一個人一輩子的工作時間差不多40年,前面的十年是人生最重要、最需要拼搏的十年,屬於上升期的十年。對於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們尤其重要,因為這個十年個人應該基本上把崗位工作做轉化為了個人技能,工作的深度已經很好了,欠缺的可能是工作的廣度,即跨部門、跨團隊的管理能力。

但是在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十年,如果個人沒有完成崗位技能的轉化,工作內容僅僅是公司或者部門核心工作的外圍,僅僅是打下手,敲邊鼓;或者在工作之初的十年,頻繁的換工作,而且是內容不相關的工作。那麼有可能在這最為重要的十年沒有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

若果是這樣的話,那可能就會成為被裁掉的34歲以上的人員,因為有本事的人從來不會被裁掉,也從來不會怕被裁掉的,公司也捨不得裁掉!

二、職業經理人的要善於破局。

工作之初的3~5年,作為打工仔的大學生們基本上會被企業當做青菜蘿蔔一樣挑來揀去的,投個簡歷、面個試會被企業方和麵試官很挑鼻子豎挑眼。因為那時候的經理人還不成熟,僅僅是個勞動力而已。但是,如果過了最初的積累期,5~8年開始,經理人如果練就了一身本領,掌握了行業經驗、管理技能、崗位工作技能、項目管理技能,那麼就會成為職場的搶手貨,會被獵頭賣來賣去的。並且每次出售都會帶來不菲得價值升值。

所以,不要悲情的看待華為被裁掉34歲以上員工的新聞。因為有些人恨不得希望被作為首批裁掉的的人員呢。因為這樣既可以獲得不菲的補償金,還能迅速獲得職位和收入更高的工作機會呢。

所以,有本事的人從來不怕被裁掉,有本事的人也不會屈從於職場自尊低的領導的淫威的。

三、關於就業機會的把握

職業發展有兩種途徑:

  • 一個是在同一家企業集團內部起起伏伏的相對直線的上升;

  • 還有一種是在不同的企業之間起起伏伏的斜線上升。

兩種路徑不同,但是有本事的人的結局是大同小異的,我的頭條文章《職業生涯的四個階段劃分傻傻分不清楚,好多人浪費了一生》寫的很清楚的。

無論如何都要做好職業規劃,成為一個有本事的人。


人力資源實戰鄧玉金


先探討年紀的問題,35歲年紀大麼?

如果35歲了還在做基礎職位,如工程師,碼農,專員。年紀確實有點偏大,而且所謂的中年危機已經很靠近你了。

但是如果在35歲了,你已經做上總監或者是副總的位置,其實年紀一點也不大,甚至可以說還是很年輕的!

在大企業,到了35歲左右,一定得謹慎的考慮自己的前途!



1,建立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

或者你掌握著核心的工藝,或者是技術,或者是團隊,總之是讓公司對你又愛又怕,

想處理你還投鼠忌器。之前在製造業工作的時候,有個工程師主管就很厲害。有幾道核心的製程良率之前一直很低,

但自從那哥們接手後,良率居然從不足60%硬是改善到90%以上,中間換過一次人,良率硬是又下去了!這個就是核心競爭力!

2,謀取核心職位!

如華為這種公司,企業大牌子響。只要願意,一般可以去小點公司或者上游供應鏈公司中做個高層。小公司和上游公司一般喜歡大公司的人。

一方面是見過大公司是如何運作的,另外在大公司幹久了,業界多少有自己的人脈,後面很可能用得上。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個大外企,當時

同事有個做SQE的,因為經常和供應商打交道關係好,後面直接去了該公司做副總,一路發展的也是順風順水。

3,如果上面兩條路無望,儘量做些副業。

現在做副業的路有很多,可以開餐館,可以做自媒體,可以轉諮詢,或者和人合夥開培訓中心?說不定這些也是以後的一條路。

35歲年紀其實不大,可以說是職業生涯開始的黃金年齡,其實你看看高端一點的職位,起步年紀大概都是35歲!

關鍵是提前準備和對標!


垮掉的一代在努力


華為裁員這個新聞,在很大程度影響了職場人士的心情,很多人都兔死狐悲,成了驚弓之鳥,害怕裁員的屠刀什麼時候會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來。其實大多數人,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首先,個體不代表普遍。

華為裁掉34歲或者41歲以上員工這個事,是一個個別現象,我們不能因為辭掉一名34歲的員工,就理解為所有的人過了34歲都會被辭掉。這件事任正非也站出來闢謠了,說是有人故意解讀或放大,華為是提前退休,而且給了員工很好的保障機制,這個保障機制是你我都望塵莫及的。

再說回來,就算華為會這樣做,並不代表所的的單位都會這樣做,我們不能拿個別當普遍,身邊這麼多單位,34歲以上要裁員的有幾個?

其次,能力是最好的王牌。

我一名同事,是全國保管行業的高級技師,他還沒有從單位離職的跡象,就有很多公司想要高薪挖人。有工作能力強的人,是不懼怕離職的,能力是他的王牌,一打出去,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有什麼好怕的?

真正害怕被離職的,是那種不飢餓、不上進、不離開公司的“三不”人員,不注重積累,不注重學習,甚至不願意付出,在職場了混了十年,他們就是被公司首要裁掉的對象。由於自身能力的欠缺,從這家公司離職之後,也很難再找到下家。

第三,公司如果想裁掉你,肯定不會拿年齡來說事。

沒有哪個公司敢把這條寫進制度裡,如果有,你可以拿勞動法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來獲得經濟補償,一告一個準。

35歲的職場人,工作十年,經驗、人脈、資源都達到了一個相對的鼎盛時期,年齡相對年輕,能力趨向成熟。一箇中年職場人和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哪個更具有競爭力?如果真的是隻看重年齡,招聘的時候就不會強調工作經歷了。

一個有上進心的35歲中年職場人士,一般情況下公司都會下力氣把他們培養為中流砥柱,如果被裁員了,不要糾結年齡了,先從自身找問題吧。


錦瑟談職場


所謂華為裁掉34+員工,是一個以訛傳訛的謠言,2017年3月31日,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業績發佈會上對此做了澄清:

1.該傳言起源於中國地區部向海外輸送有經驗的優秀員工,講了”34歲+”這個數字,希望把已經具備經驗的優秀員工輸送一些到海外去,發了一份調查,有人基於這個調查誤解了意圖,認為要清掉34歲+的員工,然後有人基於這一點在內部社區發了帖子,流傳到現在。

2.任何只要稍微知道企業經營的人,很容易看清這個問題,華為的員工絕大部分是碩士畢業進華為的,26歲進華為、熟悉華為、真正乾點活要過一兩年,到34歲的年齡,正是在某個專業領域真正獨立工作或者帶團隊的中堅骨幹。

3.任何企業讓34歲年齡段的優秀員工離開公司,都是很瘋狂的事情。華為一直在淘汰貢獻低於成本的員工,希望這部分人離開華為,但跟年齡沒關係。任何年齡員工只要在華為持續創造價值,都能夠找到放飛他的舞臺。


貝爾路一號


不止華為,高通也做過。很多科技公司都想這麼做。

怎麼說呢?確實很慘,站在公司的角度考慮,35歲以上的員工無論從進取心還是對新生事物的接受上都是無法跟20來歲的年輕人比的。唯一的優勢就是經驗,可是現在互聯網發展這麼迅速,之前的那些經驗不僅沒什麼用,可能還會成為新事物成長的障礙。

所以說人生雖然有幾十年,但真正能影響一生的可能就那麼關鍵的幾年。35歲之前就要抓緊奮鬥了。

如果35歲之前能努力做到公司基層或者到中層以上的主管,是不會有被裁員的問題的。所謂的裁員,其實說的是35歲還是基礎員工的那些人。

所以,現在就要加油了,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有那麼一天。


流年逝水空餘恨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是職場中年人的職業危機。不管外界或者有些公司如何做,作為求職者,不管你是任何年齡階段,都要有危機感。不要等到最後職業競爭力不足被社會淘汰。

那麼怎麼讓自己在“養父母老、養娃、供房貸車貸”的階段讓自己更具競爭力呢?


答案是:

1、持續不斷的學習。

職場人每天都要學習,不學習很快就會落伍。現在的信息更新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尤其是程序員這樣的工作類型,技術更新迭代非常快。


2、讓自己具備的技能和經驗更多,而且這些技能和經驗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可以發揮綜合作用。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3、提前為可能遇到的職場突發情況準備應急方案。

變化隨時都可能會發生,未雨綢繆是建立安全感的方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個人和家庭財務安全方案,以備不時之需。


獵頭老王


我們恐慌的是自己30多歲被裁,將怎麼度過?

任正非說,25-28歲年輕有活力的員工,是創新、創造的主要群體。我們已30多歲的人,痛恨這種說法,這是一種殘酷的說法,卻說出部分事實。

如果我們得過且過,拿著高工資不創造價值,只是對新員工,對下屬指手畫腳的話,那麼,被淘汰之後的確會遇到轉型困難的處境。


這裡引發我四方面的思考:

其一,華為辭掉34歲以上員工的說法,是大大的誤解,10多年前華為發起的7000人大辭職,恰是華為的創舉。讓34歲以上的員工,依舊揹著壓力前進,恰是華為的狼性一面。

大家重新應聘,講自己的優勢,講自己未來怎麼做,把大家的壓力和幹勁都調動起來了,那年7000多人重新競聘,結果只有100人未能再次入職。從結果看,此後10年,華為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世界範圍內攻城略地,被證明這是狼性法則之一。


其二,即便是不得不離開的華為人,都不是我們所要“可憐”的人。

他們賺的錢比我們普通職員在普通公司多10倍,華為人出來找公司也太容易了,不存在沒辦法後續發展的問題。

其三,華為的作風只是對部分人合適,承擔不了絕對服從,承擔不了無時不在壓力的人,最好別去。

如果你想更從容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你知道世界不僅僅是“贏”字當頭。你要主動選擇遠離華為及類似華為的公司。並不能說離開這些公司,我們就存活不了。

現實是,大多數公司都不那麼做,雖然發展得比華為差許多,但我們不能說其他人就不突出,不幸福。

其四,更深刻的反思是,如果30多歲之前我們不是因為自己的付出,我們的能力而得到回報,懲罰遲早會到來。

我們只是偶爾得到一份安逸的工作,沒有培養自己的能力,做什麼都太一般。那麼,中年危機的確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當我們離開舒適的崗位時,當我們想著換一下環境重新工作和生活時,“35歲的你拿什麼養家”,這類殘酷的問題就會降臨在我們身上。

不過,可以樂觀地告訴你:事情總會過去的,有可能需要兩年,甚至五年。

待八年、十年過去了,你終究能再次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人類的適應性是如此強大,又恰逢生在這麼好的時代,不會有太大的衣食之憂。

如何走進內心,強大自我,才是我們一直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