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遵義市

遵義為國家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名一般認為出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意思是要人們遵循賢哲先王的教導,行為要端正,做事不要偏頗。

另一說是認為來自於東漢的一個故事:當時四川的公孫述要稱王,有一些人不贊成,遠道去投奔漢光武帝,光武帝稱讚他們為“義郎”。“遵義”的意思就是希望人們要像“義郎”們一樣,擁護國家的統一,反對分裂。兩種說法都有表明遵義是一座文化內涵深厚的城市。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遵義古稱“播州”。唐貞觀十三年(639年)置播州,屬江南道,領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


播州區

遵義作為行政區劃建置的時間較早,而且名稱也現出得較為久遠。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置恭水縣,十一年廢,十三年復置,十四年改置羅蒙縣,十六年更名為遵義縣,縣名從此開始,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1950年遵義縣地置遵義市,1951年撤市入遵義縣,1952年復置,1958年遵義縣入市,1961年縣市分置,1999年遵義市改作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改為遵義市(地級市)。2016年撤縣設區,更名為播州區。


匯川區

1992年7月遵義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是全省首批成立的3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1998年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調整為市委、市政府的正縣級派出機構,2010年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2003年12月26日,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正式批覆設立遵義市匯川區。2004年6月18日匯川區正式掛牌成立。。


紅花崗區

紅花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遵義的主城區,1997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市設區更名為紅花崗區。


赤水市

赤水市是因處在赤水河流域,故名。縣名始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這一年將仁懷廳改為赤水廳,1913年廢赤水廳置赤水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仍名赤水縣,1990年改名赤水市。


仁懷市

對於仁懷一名的探源還得回到宋朝時這一地區的人文和自然狀況中來進行探討。當北宋王朝建滋州設仁懷縣之時,正是其受北方強敵侵擾之日,統治者無力過問西南的少數民族,只有表示友好與親善,並具體體現在縣名上,故名仁懷,寓意仁德與懷柔。


綏陽縣

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置綏陽縣,屬明陽郡,為綏陽縣名稱首見史籍之開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綏養縣,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複稱綏陽縣,此後沿用至今未改。綏陽縣地丘陵和盆地均有,是雲貴高原上高山地區的典型壩子,在這裡野嶺橫空,巒山滿目,梯田從溝谷直至山頂鱗次層疊,有地饒之利,有風光之美,是人們生存繁衍的好地方,所以得綏陽、綏養之名。


桐梓縣

桐梓縣地名可追溯到宋朝。宋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改廢播州城為播川縣,即今縣地。寶祐六年改宣和時所置的播川縣為鼎山縣,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以鼎山縣仍屬播州,十六年正月複名播川縣。明洪武六年以播川縣地置播川、桐梓、松坎三驛,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改桐梓驛為桐梓縣。


習水縣

單獨建置的時間較晚。1915年劃赤水、仁懷二縣地置水縣,1959年改水為今名,關於"習"的來歷,《仁懷廳志》載:赤水河下段從"丙灘以下至夾子河口,50裡內產鰼魚,人遂呼仁(今赤水)為鰼水"。

又說,春秋時"習水縣四周,為鰼國境"。由此我們可以推及習水縣名的來源;這裡有條河,河中有一種魚叫鰼魚,因此該河被叫做"鰼水",由於河流名稱的關係,居住在鰼水河流域的人們所設置的行政區劃名稱就被稱作鰼水縣,後簡寫成今名。


鳳岡縣

鳳岡一名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置大保龍泉長官司,繼改為龍泉坪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改龍泉坪司為龍泉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名鳳泉縣,以龍泉出鳳凰山下而得名。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1913年改名鳳岡縣,1958年撤消鳳岡縣併入湄潭縣,1961年復置,至今未改。縣名所稱是因為縣政府所在地東北有一座高大的鳳凰山,山腳下有一股泉水,名龍泉,縣名稱以此命名,後改今名。


正安縣

正安縣的來源歷史在早期階段與道真仡佬苗族自治縣相同。唐末五代為珍州,宋初仍之,開寶元年(公元968年)為西高州,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複名珍州,元末為真州,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為真安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真安州為正安州,正安一名為此開始。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正安州為正安縣,民國30年(公元1941年)析置道真縣,1958年12月正安、道真兩縣合併,沿用正安縣名,1961年8月,正安、道真再次析置,恢復原建制,至今未改。


餘慶縣

餘慶之名出現的時間較早。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史籍就載有以播州白泥、餘慶二土官為校尉,元初為餘慶長官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為餘慶州,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為餘慶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為餘慶縣,1958年併入湄潭縣,1961年5月復置。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餘慶之名,是因歷史上有餘關、白泥兩建置,萬曆二十九年春合餘慶、白泥兩司為一縣,縣名由當時巡撫郭子章為安邦治黔之由,將餘慶長官司(現敖溪鎮)、白泥長官司合併後,命名為餘泥縣,提請神宗批示,神宗特旨令為餘慶縣。


湄潭縣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湄潭之名首次出現在明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四月,也就是置湄潭縣之時,(康熙)《湄潭縣誌》載:"東有江水流轉自縣之主脈玉屏山北,經繞縣城轉西至南,有湄水橋二水顛倒流合,匯為深淵,彎環如眉,故曰湄潭。"可見其名稱源於自然地理環境。


道真仡佬族自治縣

道真作為縣級行政單位的名稱時間並不長,道真縣因紀念漢代名儒尹珍而得名。尹珍,字道真,東漢桓帝帝時毋斂人,師從許慎學五經,從應世叔學圖緯。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學成之後回鄉裡教學,對古代西南漢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縣城一些地方留下了他講學的遺址,故析置新縣時,為紀念先賢開西南漢文化之功,激勵後世文化發達昌盛,取其字"道真"以為縣名。。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漲姿勢,原來遵義各市縣名稱是這樣來的!

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析黔州之盈隆(後改為盈川、洋水)縣地置都濡縣,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移思州治務川縣於此都濡故地,因為務川縣,元至元年間,因婺星飛流化石改"務"為"婺",新中國成立之初,改"婺"為"務",名務川縣,1989年改稱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據有關部門測定,務川縣是省內霧最多的地區之一,這也許是縣名稱有關。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