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三:作繭自縛

從短期看,“九一八”事變作為日本贏取了巨大的戰略利益,付出的代價卻極其微小。但從長遠趨勢看,日本獨佔東北無疑深化了其與美蘇的矛盾。更嚴重的問題還在於,日本陸軍那些頭腦簡單的少壯派軍官眼中,他們不會也無法理解石原莞爾曲折深奧的戰略觀念,而只會將這次事變作當作“下克上”的新途徑,看作建功立業的終南捷徑。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三:作繭自縛

日軍機槍陣地

石原莞爾顯然忽視了這種心理影響及其對陸軍軍紀的破壞。他本人很清楚,此舉得手後就該轉向消化擴張所得,尤其應避免陷入與中國的戰爭中,因為當時中國的其他省份無法給日本提供發展急需資源。日本更應注重的是石油、橡膠、高級集成的獲取,而這些都是長城線以南的中國各省無法提供的。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三:作繭自縛

遊人參觀918事變紀念館

但是,事態很快就失去了控制。關東軍一口吞下了東三省,又將手伸向熱河,引發的中日兩軍在長城線上的空前激戰。內閣為了平衡關東軍的飛揚跋扈,將中日衝突固定在長城線上,刻意提高京津地區駐軍(日本駐軍的合法性來源於義和團之亂後的不平等條約)的級別,以使之擺脫日本的關東軍的鉗制,豈料卻製造了又一個關東軍,當“七七”事變發生後,正擔任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的石原莞爾,竭力謀求事變的就地解決。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三:作繭自縛

抗日英雄紀念碑

其理由絕非痛改前非的道德反思,二是更加精明的戰略算計-----現在日本並不需要去征服長城線以南的大片農村,而應大力建設“滿洲國”,推動陸海軍的深層轉型。這是當務之急。

二戰中日本國家戰略之十三:作繭自縛

國聯在東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