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貞:「生正逢時」 喜看農村40年變化

林秀贞:“生正逢时” 喜看农村40年变化

林秀贞:“生正逢时” 喜看农村40年变化

林秀貞,1946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農民。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十大傑出母親。這位農家大媽做出了不平凡的人生選擇:領養棄嬰、捐資助學、贍養孤老,她堅持40載用愛心讓一村之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我叫林秀貞,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的一名農民。我出生於1946年,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改革開放的號角,猶如一陣春風吹遍神州。那時的我,是30多歲風華正茂的青年,可以說,我是改革開放全過程的見證者和受益者。

改革開放前,我們的生活可以用“匱乏”來形容,人們為吃穿發愁,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理想中的“三大件”。而今天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飛船上天,網絡發達,智能電器一應俱全,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就從衣、食、住、行方面說說發生在我身邊的農村、農民生活的變化。

林秀贞:“生正逢时” 喜看农村40年变化

左圖:2006年林秀貞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右圖:林秀貞公益廣告。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衣巧扮”。改革開放前,我們穿的衣服是粗布衣,補丁摞補丁。那個時候,我們使用的是布票,每人每年一丈七尺三寸,一年下來就是那麼幾件衣服,姐姐穿了弟弟穿。不知是誰發現的辦法,可以將尿素袋子洗乾淨,三個袋子就可以做成一件白上衣。可惜袋子正面的“日本”和反面的“尿素”字樣洗不乾淨,有人就編了幾句順口溜——“大幹部,小幹部,穿的都是抖摟布,前邊是‘日本’,後邊是‘尿素’”。現在的村子裡,家家戶戶四季的衣服,各種顏色,各種布料,都有幾大櫃子,農民朋友們穿得一點兒都不比城裡人差。就是我義務贍養的6位孤寡老人和在自辦家庭工廠就業的8位殘疾人,我都給他們一年做幾身衣服,讓他們穿戴得體,乾淨利落。

林秀贞:“生正逢时” 喜看农村40年变化

左圖:2006年8月20日,林秀貞在家中給她贍養的孤寡老人餵飯。右圖:2016年,林秀貞給孩子們講故事。(均為資料圖)

“食無憂”。改革開放前,我們家鄉是年年靠吃國家返銷糧度日。當時,農業基礎條件差,沒井沒電,靠天吃飯。生產隊的小麥、玉米畝產僅幾十斤,老百姓天天吃的是“三紅”(紅高粱、紅薯、紅蘿蔔)。當時人們說:“跨長江,過黃河,吃的都是高粱饃。”一家一年分上幾十斤小麥,磨成白麵,來了客人,擀頓麵條吃,就是好飯了。過年了,全家才能吃頓白麵饅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實行大包乾,糧食產量大幅增加,農民的日子富裕了,吃飯不再發愁。大米、白麵天天有,雞、鴨、魚、肉頓頓見。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皇糧國稅”退出歷史舞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種糧能手”“種糧大戶”不斷湧現。

“住高樓”。過去我們住的都是上輩留下來的老平房。上世紀80年代末,黨的富民政策像一股春風吹到農村,我在村裡創辦了家庭小工廠。後來手頭富裕了,我家在1990年蓋起了樓房。我給孩子們講,過去咱們家是“煤油燈、土坯房、燒柴禾、拉風箱”,現在,就連我們廠子職工住的宿舍,都配上了空調、彩電。我小時候,老人們常常說,以後的日子要像蘇聯那樣“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喝牛奶、吃麵包”。當時,那只是嚮往,認為那是遙遠的夢。現在,電燈、電話、電腦、互聯網、煤氣、手機,吃喝不用愁,生活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們早已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

林秀贞:“生正逢时” 喜看农村40年变化

2006年8月拍攝的林秀貞義務照顧的孤寡老人的老房子。圖片由河北文明網提供

“行千里”。我小時候,出行基本靠步行。上世紀70年代,我買了一輛舊自行車;90年代,我買了輛摩托車,讓我非常滿足;現在,我自己家就有了三輛車,轎車、麵包車、貨車都齊全。說起這三輛汽車,一是滿足我自己小工廠業務的需要,二是我可以用來為鄉親們排憂解難。我們村裡或周圍鄉親有汽車的不多,我家的三輛車,真給鄉親們辦了許多事情。鄉里鄉親,有的閨女要出嫁了,找上門來,用貨車拉嫁妝,麵包車拉親戚,轎車拉新娘。只要有鄉親用,三輛車齊出動!每一次,我都很高興地出車、出人、出油。鄉親們有人生病了,只要一個電話,用啥車出啥車。不管是三更半夜,還是風雪雨天,我的三輛車,都隨叫隨到。

改革開放40年,我感覺自己“生正逢時”,時刻以感恩之心喜看祖國變化,我對祖國和黨更加熱愛了。我由衷地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讓人民實現小康。黨的十九大確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發展規劃了宏偉藍圖,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