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場「清君側」戰役,一場持續7年卻失敗了,他只用兩年便成功了

“清君側”這三個字指的是,把皇上身邊的人慢慢的排查一遍,看看他們究竟是不是對皇上忠心。在歷史上有幾次用這個名義,採取的軍事行動,分別有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唐朝時期的安史之亂,元朝時期的孛羅帖木兒之亂,還有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這四次只有朱棣帶頭髮動的靖難之役,取得了成功,其它三次都失敗了,下面我們來一一的講述一下。

4場“清君側”戰役,一場持續7年卻失敗了,他只用兩年便成功了

第一次以這種名義發動軍事戰爭,是在西漢時期景帝當皇帝的時候。由於手下的諸侯國越來越強大,在自己手下的建議下,想要把那些諸侯國的勢力削弱,能夠集中自己的權利,所以當時身為皇帝的漢景帝,採用了自己手下的意見。

慢慢的把楚王,趙王,膠西王這幾個人的實力削弱,最後在處理吳王的勢力時,遭到了一些抵抗。吳王聯合了其他的幾個諸侯國,想要把漢景帝打敗,他們集結軍隊向都城進發。這幾個諸侯國的勢力比較強大,當他們的軍隊征服了大多數土地的時候,皇上決定把提供意見的那個手下殺掉,以此來安撫幾個諸侯國,幾個諸侯王也只好退兵。

4場“清君側”戰役,一場持續7年卻失敗了,他只用兩年便成功了

第二次以這種名義發動戰爭,是在唐朝時期。唐太宗當皇帝的時候,多次帶領軍隊去開拓自己的國土,前前後後平定了遼東和東西突厥。他為了能夠加強朝廷,對於邊疆地區的控制,在邊防地區設立了十個屯兵的鎮子,讓十個人去管理這些地方。

這些人到達邊疆後,認為山高皇帝遠,對皇帝下的一些命令不遵從。這些在邊疆的人權力也越來越大,不僅能夠管理當地的軍隊,還管理當地的一切事物,把所有的事務都包攬到自己的手下,自己來決定這件事如何處理。

在李隆基當皇帝的時候,這些處在邊疆的人,膽子越來越大,竟然集結在一起發動叛亂,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安史之亂。這場戰役打了七年,七年之後才結束,這些叛軍被解決,唐朝才得以重新發展。

4場“清君側”戰役,一場持續7年卻失敗了,他只用兩年便成功了

第三次用這種名義發動軍事戰爭,是元朝末期的時候。因為當時元朝的統治的非常腐朽,天下已經很亂了,元朝對於中原地區的控制也越來越弱。孛羅帖木兒就是當時元朝末年,鎮壓那些叛軍的將軍。孛羅帖木兒在維護元朝的統治上,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與叛軍盡心盡力的搏鬥。

因為孛羅帖木兒立的功勞越來越多,所以皇上對他的疑心也越來越大。孛羅帖木兒也感受到了皇上給他的壓力,就帶領自己的軍隊,用幫助太子上位的說法來發動戰爭。他前前後後兩次率領軍隊進攻都城,在公元1365年的時候,皇上派人刺殺掉了孛羅帖木兒,這場叛亂就這樣結束了。

第四次以這種名義發動戰爭,是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在當皇帝的時候,他把自己的二十四個兒子都給了封地。把他們放在靠邊的地方,讓他們鎮守邊疆。他在這些兒子,手裡都有很大的權力,他們要經常平定邊境的叛亂,他們的手中必須掌管軍權。

4場“清君側”戰役,一場持續7年卻失敗了,他只用兩年便成功了

當時身為皇上的朱允炆,對這些事情感到非常擔憂,在他當上皇帝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在公元1398年的時候,朱允炆就開始削弱藩王勢力,他前前後後削弱了很多藩王的勢力。

他想要削弱自己皇叔朱棣的勢力,是非常困難的,終於朱棣帶領自己的軍隊反了。不到兩年的時間,朱棣就帶領自己的軍隊,攻進了都城,當攻破都城的時候,皇帝不見了。這場叛亂也以朱棣的全面勝利告終,當然他也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能夠用這種名義發動戰爭而且取勝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