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足跟痛的原因是什麼?

李常茹木林森


足跟痛一般是由於足跟的骨頭關節等地方發生病變所引起的。具體是指在足跟的一邊或者兩邊產生疼痛的現象,一般不會出現紅腫的現象,但是疼痛難耐,不利於行走。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很多,如果平時不注意的話,會對關節造成很大的傷害。

根據疼痛的劃分的話,足跟痛一般分為兩種:

1、真性足跟痛。這種足跟痛是指在某一個部位會出現特別疼痛的現象,而且檢查之後還有骨刺的形成。

2、假性足跟痛。有些人在起床之後下地行走,會感覺到刺痛的現象,但是行走一段時間之後疼痛就會慢慢的消失不見。

引起足跟疼痛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腳跟受風溼。

當天氣變化比較快的時候,腳後跟會出現疼痛難耐的現象。因為天氣忽冷忽冷,足部的調節系統跟不上,所以容易出現問題。

二、腳跟血脈不活。

如果人長時間坐著,導致腳後跟的血液流通不暢,供血不足的,突然走路會有一種針扎一樣的疼痛感,但是走一段時間就好了。

如果再進行休息,再下地走路的話疼痛現象又會重新出現,反反覆覆,影響了人的正常生活。

三、跟腱炎,腳跟骨刺,跟墊炎。

如果身體出現了這一些症狀的話,下地行走,也會疼痛難耐,而且如果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會有腫脹的現象出現。

平時該如何去預防和減輕足跟痛呢?

一、選擇適合的鞋子。

如果鞋子不合腳的話會對腳產生很大的傷害,例如產生疼痛或者水泡。所以,平常人們選擇鞋子的時候要選擇比較輕,又比較軟的鞋子,這樣可以減少足夠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足跟痛的症狀。

二、避免過度運動。

一些年紀稍微大一些的人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估量,不要長時間劇烈的運動,也不要進行負重練習,以免對腳後跟產生傷害。

三、堅持足部鍛鍊。

平常可以穿一些舒適的鞋子,進行一段時間的行走,增強足部肌肉的力量,防止足部關節出現問題。

四、泡腳按摩。

每天行走之後,晚上可以進行泡腳,同時還可以對足部進行一個適當的按摩,促進血液循環。

五、保持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

平常可以進行一個適當的飲食搭配來配合行走,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早睡早起,保持一個充足的睡眠,防止內分泌紊亂影響神經調解。


每日更新,敬請關注!

轉發,讓更多人看到!


骨科王健醫生


足跟痛,俗稱"腳跟子疼",指足跟雙側或者一側雖不紅不腫,但卻有疼痛感且行走不便,屬於外科常見疾病之一,不具有傳染性。這種疾病常常發生在長時間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如超市售貨員、道路清潔員等),亦或者見於慢性輕傷者,其病變通常發生在足後跟部的關節、滑囊、骨質以及筋膜等處,病變處往往發生炎症出現血液運行受阻,使肌肉筋骨得不到充分營養而發病。

其實,足跟痛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2種,這裡主要介紹一下病理性足跟痛的病因。

引起足跟痛的疾病病因很多,主要有:1、蹠筋膜炎。此病會在側位X射線光片上提示骨刺,主要是由於跟骨下方偏內筋膜處發生了骨質增生而出現骨嵴。這種病出現足跟痛一般被認為是由於骨刺的存在,但目前為止並沒有強有力的研究證據可以證明骨刺與足跟痛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存在跟骨骨刺的患者並非一定出現足跟痛,患有蹠筋膜炎的患者也並非一定伴發骨刺。2、跟墊痛。老年人群為此病的多發人群,這主要與老年人隨年齡增加而出現的跟墊彈力下降相關,下降至一定程度時可形成瘢痕亦或者鈣質積沉,從而致足跟痛發生。3、跟骨後滑囊炎。皮膚與跟腱間的滑囊為此病最易發生部位,可由腳穿不合適的鞋子等造成。此時滑囊壁可發生增生肥厚及局部腫脹,滑囊內充滿滑液,且常伴壓痛的出現。4、跟骨骨突炎。10歲左右男孩為此病多發人群,既可單側發生,也可雙側發生。主要由發育中未癒合的骨骺被肌腱牽拉所導致。5、另外,距骨下關節炎、陳舊性跟骨骨折以及跟骨腫瘤或結核等都可引發足跟痛。

本期答主:周凱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足跟痛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腳後跟)疼痛,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係。臨床表現主要為足跟蹠面疼痛、腫脹和壓痛,走路時加重。多發於中年以後的肥胖者,男性發生率高,一側或兩則同時發病。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都有哪些?

1、足底蹠腱膜炎

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筋膜附近處可有骨質增生,形成骨嵴。在側位X射線照片上顯示為骨刺。

後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床研究證明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係很難肯定,蹠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蹠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癒。墊高足跟,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前足蹠屈,緩解蹠筋膜的張力,都可使症狀減輕。

足底蹠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盪、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引起蹠腱膜的勞損,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2、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有足跟痛時,經過拍攝X光片,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

3、足底脂肪墊萎縮

常發生於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蹠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

治療方法為使用海綿跟墊或局部藥物注射。

4、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療失效,則應進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陳舊性跟骨骨折或少見的跟骨腫瘤或結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類風溼性脊椎炎,壓迫骶神經根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小腿的脛神經擠壓等。

5、跟骨骨突炎

常發生於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

一般作對症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6、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

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並可注入氫化可的松。

足跟痛怎麼辦?如何緩解足跟痛?

鑑於評論區朋友的呼聲,現將足跟痛應對方法補上:

足跟痛患者應避免長期站立和長期行走,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避免穿著薄底布鞋,多用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另外,常做三個動作也可以緩解足跟痛。

足弓拉伸

平躺在床上,抬起並伸直腿,用一條毛巾把足前部裹起來,然後雙手拉動毛巾,拉伸大腳趾根部球狀關節和腳踝,直到膝蓋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腳底蹬踏動作

平躺在床上,雙腳伸直,模擬登自行車的動作,這個動作能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腳趾夾物法

這個運動專門拉伸處於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組織群,只要簡單的把腳趾彎曲做出宛如要夾住一支鉛筆的姿勢即可。

如何有效預防足跟痛?

南醫三院足踝外科主任曾參軍提醒大家,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幾點,在足跟痛發生前可以有效預防足跟骨痛。

1、儘量避免穿著軟的薄底布鞋。

2、在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也可以應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

3、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4、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5、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應該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

6、如果疼痛劇烈,嚴重影響行走時,局部封閉治療是療效最快的治療方法。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足踝外科


專 家 名 片

曾 參 軍

個人簡介 醫學博士、留美博士後、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科醫學部、廣東省骨科研究院、廣東省骨科醫院,足踝外科主任,創傷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擅 長 3D打印骨科精準微創治療,足踝畸形矯形、足踝傷病、大段骨缺損、骨髓炎、骨不連、嚴重骨盆髖臼骨折、四肢多段粉碎骨折、關節周圍複雜骨折、老年骨折疏鬆骨折微創治療、各種畸形矯形臨床經驗豐富。

就診地點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五樓5號診室


南醫三院


很多人腳後跟疼都以為是長了骨刺,來到醫院拍片子後,拍片結果顯示沒有骨刺,就感到疑惑,沒有骨刺為什麼會痛?還有的情況是拍片結果顯示有骨刺,但是疼痛是時有時無,並不是時時刻刻有痛感。

其實在所有的足跟痛患者中,僅有5%的患者是長了骨刺(有骨刺也不代表就一定是骨刺導致的疼痛),大多數患者是沒有骨刺的。

疼痛的原因是蹠筋膜炎,蹠筋膜由足跟部起至前足趾,是貫穿於足底的纖維組織,其損傷或無菌性炎症均會產生疼痛。

跟痛症常發生於長期站立或行走工作的人,扁平足、較肥胖中年婦女也容易得。臨床表現是足底靠近足跟或足部中央有疼痛感,在早晨下床行走剛開始會較痛,活動後疼痛減輕,再長時間活動後疼痛又加重。

目前,西醫沒有有效的根治術。但是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泡腳等有效改善。



推薦一泡腳方:

川烏30克 草烏30克 透骨草30克 威靈仙30克蒲公英30克 皂角刺15克

加上2000ML,煎煮三十分鐘,取出後加食醋100ML,冬季可用一週。


煙臺佑兒堂


劉醫生談骨論筋🍂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就是老百姓所說的腳後跟疼,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情況。特別以中老年男性為主。門診上經常碰到這樣的病人,有的給予口服藥物治療,有的給予封閉治療。那麼它是怎麼引起的呢?下面給大家說一下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

足跟痛指足跟部的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它與勞損、退化、結構異常等都有關係。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

一、足跟脂肪墊炎症或者萎縮

足底有足跟脂肪纖維墊,起著防止滑動和吸收震盪的作用。當受到外傷或者寒冷潮溼,此墊可產生炎症引起疼痛。老年人,因此墊不同程度的萎縮變薄,站立或行走時就會出現疼痛,感覺腳底變薄了。它的疼痛點在足跟負重區偏內側。

二、足底蹠筋膜炎

蹠筋膜是維持足弓的纖維結構,起著緩衝震盪,增強彈跳力的作用,它在足底位置。當長期站立、行走或者運動等,都可以因慢性勞損引起疼痛。出現足心疼痛,足底漲裂感。疼痛部位在足跟的內側。它的典型症狀是早晨下床時不敢著地,活動一會兒後症狀明顯減輕。

三、跟骨刺

跟骨刺只是從側位X片上能看到,老百姓覺著它像刺一樣一定會疼痛。但是它不是引起足跟痛的常見原因。並且疼痛的程度與骨刺大小沒有關係。產生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勞損引起局部的炎症。

四、跟腱炎

腳後跟後方疼痛,在跟腱部位。長期的勞損和摩擦引起跟腱的纖維產生慢性損傷,因此產生疼痛症狀。

五、足弓發育異常

足弓起著保護足底的血管神經,緩衝震盪,適應路面,具有靈活性和穩定性,並能產生向前的推力。當足弓發育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時,足底的接觸位置發生改變容易引起疼痛。


六、跟骨骨突炎

好發於青少年男性,因肌肉拉扯跟骨骨突引起疼痛,當跑步或者墊腳尖時疼痛加重。但當成人後症狀就消失了。

還有一些如足跟滑囊炎,跟距關節炎,跟骨骨膜炎,足跟高壓症等都可以引起足跟疼痛。

1.首先減輕體重和減少負重來減輕對足跟的損害。

2.減少對足跟的勞損,如走路、運動和久站等。

3.穿合適的鞋子,墊厚點的腳墊。必要時用特殊腳墊。

4.熱敷,艾灸等理療辦法。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症狀。


5.口服或者外用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如扶他林。

7.加強足底的鍛鍊。增強任性,改善疼痛症狀。

足跟痛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疾病,但是疼痛起來也非常的難受。這裡需要我們預防為主,疼痛時要診斷明確,再給予正確的治療。希望這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大家可以關注我或者下方留言,以瞭解更多醫學知識。

關注🍂劉醫生談骨論筋🍂享健康人生

劉醫生談骨論筋


中醫認為足跟痛是腎虛所造成,所以中醫對於足跟痛的用藥,大抵都是以補腎為主。用藥的區分大致是這樣的,足跟跟痛兼有足脛時時發熱的,是屬腎陰虛證型,用藥宜用六味地黃丸加龜板、肉桂;女性的患者有用四物湯加味。 不能持久站立,或稍稍行走即出現足跟痛的,則屬腎陽虛型,治宜桂附八味丸或右歸丸了。足跟痛併發腫脹沉重的,是腎虛兼有溼症,可用史國公藥酒或換骨丹治療。有關足跟痛的用藥有的也可用挑紅四物湯加牛膝、雞血藤,痺證型的足跟痛要用獨活寄生湯或三痺湯較好,腎性足跟痛如為陽虛就用右歸丸,如為陰虛則用左歸丸為佳,對於未長跟骨骨刺的足跟痛、輕微的足跟痛採用對應針法非常有效,但對於已經長骨刺的跟骨痛,治療的方法無非是應用西醫外科手術把它拿掉。目前流行的小針刀對跟骨骨刺也可做這樣的手術,對於跟骨骨刺的足跟痛,不管放血或者針刺都不能達到應有的療效,怕開刀的病人也就只能消極的穿減壓鞋,將鞋內跟骨著力處挖空,使痛點懸空,令骨質增生部位不與鞋直接接觸,來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


針艾堂


足跟痛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損傷。由於使用頻率高,比如人每天都要走路,上班,逛街,買菜,旅遊等,所以對人生活影響較大,更應該得到人們的重視。



足跟周圍解剖結構分析

足跟是由跟骨及其周圍軟組織組構成,跟骨上面附著著小腿三頭肌的跟腱,足底肌群和足底筋膜,在跟骨的的後方有滑囊,防止跟腱與跟骨的過度摩擦。下方有一層有脂肪,可形成一層穩妥的纖維層,保護足跟骨質不被磨損,同時具有緩衝震盪,分散吸收應力,減少對跟骨的衝擊力。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痛分為急性和慢性損傷導致

1,急性疼痛多因為劇烈的撞擊導致,比如從高處落下劇烈撞擊跟骨導致軟組織挫傷。患者有典型的受傷動作。

2,慢性足跟痛主要由於在長期的行走中過度使用和過度的負重,加上退變等情況下,足底的筋膜,肌肉,韌帶長時間處於緊張的狀態,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容易導致勞損,發生無菌性炎症,最終導致足跟痛。

什麼導致了足跟痛

●足底筋膜炎:導致足跟痛最常見的就是足底筋膜炎了,足底筋膜是足底偏平帶狀的連接組織,連接著跟骨和腳趾,這條韌帶為足弓提供支撐。過度的拉伸或反覆的拉伸會導致足底筋膜的炎症和腫脹,從而產生足跟疼痛;



●脂肪墊變性:脂肪墊在40歲左右時開始變軟,變薄,對足跟的保護作用逐漸降低。就會導致足跟痛。



●跟腱炎:小腿三頭肌跟腱在過度使用時,肌腱及其周圍的結構會在腳的附著處發炎,導致腳後跟疼痛。



●滑囊炎:滑囊作為足部肌肉,關節和肌腱之間的緩衝。過度或長時間的運動可能導致位於足跟後方的滑囊發炎引起疼痛。



●其他原因:跟骨骨刺,踝管綜合徵等。



常用運動康復方法

足底肌訓練等治足跟出現了疼痛,除了常規的理療,藥物,封閉消炎止痛。小腿三頭肌和足底筋膜按摩,拉伸放鬆。足底肌,小腿肌肉訓練等治療減輕症狀,再配合一些預防手段,平時儘量避免穿一些軟的、薄底的鞋子,合理安排運動量等。




解決足跟痛要了解損傷原因,配合理療消炎和康復訓練,對症康復。

想了解具體康復內容可以關注我。

0


運動康復王帥


足跟痛,故名思議就是指足跟部的疼痛。患病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的勞損和退化引起的。中老年人多發。拍片檢查常常可見跟骨有骨刺出現。

右上角關注“骨科姚大夫” 與醫生交朋友,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常見病因:

1、足跟脂肪墊炎 足跟皮膚與跟骨之間有脂肪纖維墊,在受到外傷或寒冷潮溼後,可引起足跟脂肪墊炎,繼而引起疼痛。

2、足跟脂肪墊萎縮 中老年人足跟脂肪墊通常都會有不同層度的萎縮變薄,使脂肪墊的防滑和減震功能減低,引起足跟痛。

3、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勞損、肥胖、過度訓練、高弓足、扁平足往往誘發足底筋膜炎而引起足跟痛。

4、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其實不是引起足跟痛的直接原因。往往是骨刺凸起後更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而引起足跟部的無菌性炎症引起足跟痛。

5 跟骨的應力性骨折 主要好發於軍人、運動員及骨質疏鬆的老年人。

6、跟骨高壓症 跟骨內壓力增高引起的疼痛,通常認為是跟骨血液的注入或迴流障礙引起的。

7、跟腱周圍炎 是跟腱及腱圍部位一種無菌性慢性創傷。

8、跟部滑囊炎發生在跟腱上方的滑囊的無菌性炎症

9、距跟關節炎 通常是由退變、創傷等其它原因引起的。距骨和跟骨的骨性關節炎。


骨科姚大夫


以一個患者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因為長時間站立得的足跟疼,工作原因,同時一側膝蓋還有些麻木。

說下中醫在治療這種病確實比西醫強,這是我家有名的中醫配的藥。

效果特別好。





追夢ai遠方


只要不是外傷導致的,不管發病多長時間,只要照圖所示按揉兩邊腳裸周圍,就可以快速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