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認識關中風氣

在西安,認識關中風氣

初到西安時,我並不喜歡這裡的氛圍,每每對人對事,總覺得自己一盆火澆在冰上,被老弟揶揄我“沒腦子”。

而且,許多我習以為常的社會規則,在這裡似乎也是另外一種,讓我變得不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

即入鄉,自然要隨俗,我便開始研究這裡的風土人情。

出生於1897年的國學大師,陝西涇陽人吳宓用“生、冷、蹭、倔”概括關中人的性格。生硬、凌厲、倔強、傲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而我則是如同火一樣的性格,當火遇到冰,自然相剋。

關中,在古代狹義上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而廣義上,則包含了陝甘寧,如唐代學者顏師古在《史記·高帝本紀》所作註釋中提出:“自函谷關以西,總名關中。”

作為13朝古都的西安,從秦朝時便是關中的政治中心,華夏的王者之都,儘管幾經更迭,王氣東移,但作為關中首府的地位一直不變,同樣,關中風氣也隨著歷史的積澱愈加淳厚宏偉。

事實上,在明代正是關中大儒李夢陽作為文壇領袖,引領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復古運動,使得全國的文人們,都要追隨沉鬱頓挫的關中文風。

如今看來,“黃河水繞漢宮牆,河上秋風雁幾行。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月橫空冷戰場。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李夢陽《秋望》)確實有盛唐邊塞遺風。

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關中的生冷蹭倔,燕趙的悲歌慷慨,與江南的婉約細膩,本就是不同的風格。因此,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禎卿,放棄了他原本清麗秀逸的江左風流去追求李夢陽時,便是連李夢陽都認為,他並沒有真正的得到關中風骨的精髓啊。

李夢陽究竟是如何的深厚雄偉,我們只能從他的文字一窺究竟。不過,若想直觀的感受到關中風氣,看看于右任老爺子的字和照片,就能感受到那一身的耿介狂狷了。

於老先生25歲時便成為反清志士,被清政府通緝捉拿,一生扶危濟困,辦學興國,傲骨錚錚,終因不能同流合汙抑鬱而終。不過,即便如此,於老先生還是活到了85歲,可見,心裡還是非常強大的。

從歷史中認得關中風氣,在生活中,我也開始適應這種生、冷。總的來說,對於陌生人,無需太熱情,保持適度的禮貌,不用太拘小節,對於彼此都會更舒適;遇到冷淡的服務員,無需生氣,只要告訴自己,這就是生冷蹭倔,入鄉隨俗便好。

如此一來,我反而漸漸感受到這裡民風的憨直。比如,坐公交車,沒有帶零錢,也沒有帶公交卡,隨便和一位大媽借卡來刷,然後從微信給她轉賬,大媽都會說不用了;在公園散步,遇到一位阿姨,會和你真誠的聊天,當然,前提是你不要太熱情,那樣會把阿姨嚇跑。

當然,作為西部重鎮,西安正在走向國際化,在生冷蹭倔之外,也多了國際化的大都會氣質。尤其在年輕人喜歡流連的地方,比如一些精品店、咖啡館、藝術園區等,在這裡,你會覺得西安與北京、上海的服務也不相軒輊。

不過,到底是關中,總的來說,你很少會遇到那種糾纏不休的服務人員,生冷的底色還是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