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醫院器官捐獻者登記平台正式上線!

記者 金晶 通訊員 王家鈴 周素琴

昨天上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大愛湧動。一場具有特殊意義的發佈儀式——邵逸夫醫院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上線。這是對接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系統的平臺,由邵逸夫醫院聯合34家合作醫院共同建設。邵逸夫醫院也成為國內首家對接中國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的醫院。

邵逸夫醫院器官捐獻者登記平臺正式上線!

屆時,器官捐獻者志願者可通過“邵逸夫醫院”微信訂閱號和“浙大邵逸夫醫院”支付寶生活號完成實名登記。登記信息直接傳送至“施予受”平臺,直接加入器官捐獻志願者隊伍中。

發佈會上,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感謝邵逸夫醫院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發力,對邵逸夫醫院上線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表示讚賞,並對邵逸夫醫院寄予希望,為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事業做出貢獻。

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發展迅速

但器官捐獻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移植需求

近年來,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發展迅速,但依然面臨著許多困境和問題,與巨大的需求相比,中國器官捐贈數量仍然遠遠不足,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超過30萬人,但器官移植手術只有1.6萬餘例,捐獻率不到5/100萬人口。

針對這一情況,2014年3月19日,國家衛健委(原國家衛計委)“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站正式啟動,這不僅結束了長期以來公民身後捐獻器官“捐贈無門”的困境,還在短時間內建立了隨時可以在線登記個人身後捐獻器官志願的網絡平臺,任何公民均可自行登記成為器官捐獻者,並能隨時修改或取消其捐獻登記。

黃潔夫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器官捐獻移植的陽光化,他表示,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還處於成長期,應該有更多社會組織的參與,各省都可以想辦法,跟社會組織或政府部門合作,開發便捷、服務能力強的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

利用“互聯網+醫療”優勢

打造器官捐獻平臺的“邵醫模式”

公立醫院是器官捐獻宣傳推廣的重要陣地。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劉利民表示,器官捐獻與移植關係患者健康和生命的延續,體現著人性的光輝。作為“互聯網+醫療”模式典範的邵逸夫醫院始終以彰顯公立醫院責任與擔當為己任,努力推動與實踐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中國模式”。

邵逸夫醫院微信公眾號長期佔據“中國醫院微信影響力排行榜”第一名,擁有百萬粉絲量,粉絲的活躍度非常高,醫院依託邵逸夫醫院微信公眾號及“浙大邵逸夫醫院”支付寶生活號為主體,全面對接“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平臺,並聯合34家幫扶醫院,運用互聯網讓社會大眾更多地瞭解器官捐獻,表達器官捐獻意願。

成立器官捐獻與移植協調辦公室

13個月內完成了15例器官捐獻案例

上線器官捐獻志願者平臺,僅僅只是邵逸夫醫院在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一個重要節點,事實上,2017年,邵逸夫醫院已經成立了器官捐獻與移植協調辦公室,全院上下都支持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

通過紅十字會的培訓,組建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選派優秀的醫生參加全國腦死亡評估培訓,組建優秀的腦死亡評估小組,開展捐獻評估。

在邵逸夫醫院的34家合作醫院中,前期已經充分開展器官捐獻的宣傳,從2017年9月至今,13個月時間內完成了15例器官捐獻案例。

截至2018年8月31日,我國已累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達1.92萬例,捐獻大器官突破5.4萬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超過7萬例。其中,今年前8個月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4103例,捐獻大器官11554個,實施器官移植手術12675例。與去年同期相比,捐獻例數提升24%,器官移植數量提升20%。

“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移植,器官捐獻需要宣傳,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願意表達器官捐獻的意向才能逐步縮小器官供需之間的矛盾。希望通過邵逸夫醫院的器官捐獻平臺,更多的人瞭解器官捐獻事業,繼續壯大志願者隊伍。希望“邵醫模式”的器官捐獻平臺能在全國推廣,鼓勵人們志願報名參與捐獻計劃。”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洪濤說。

如何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

進入“邵逸夫醫院”微信公眾號,點擊邵醫資訊→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直接登記,在收集個人信息聲明中點擊繼續,填寫個人姓名及身份證號碼,確認提交即可。

支付寶登記流程:

進入“浙大邵逸夫醫院”支付寶生活號,點擊更多→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直接登記,在收集個人信息聲明中點擊繼續,填寫個人姓名及身份證號碼,確認提交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