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NO4:經濟學關心的事與願違的現象

2018.10.4 學習薛兆豐經濟學第4天。

康德說:“ 願上帝保佑我們免受友人的攻擊——要是攻擊來自敵人,我們倒能設法自衛。”

經濟學NO4:經濟學關心的事與願違的現象

這節課其實給我挺大反思的,以前我的價值觀當中事與願符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這節課卻告訴我經濟學關心的是那些美好的設計怎麼會導致不好的結果。

本期主題:經濟學家關心的是事與願違的現象。

課程來源: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 Adam Smith ,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 )最出名的著作《國富論》,全名就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探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

經濟學NO4:經濟學關心的事與願違的現象

有價值疑問:

  • 事與願違的現象指的是什麼?
  • 怎麼理解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個人如何致富,國家怎麼富強的學問?
  • 為什麼以亞當·斯密作為現代經濟學鼻祖?

課程還原

1. 開宗明義:

為什麼過去的學問不叫經濟學?過去的學問研究的事與願符的規律,而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願違的規律。

2. 美好的願望不一定帶來美好的後果

好人做好事,壞人做壞事——所以社會上的好人都是好人做的,壞事都是壞人做的。所以為了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就讓好人多做事,消滅壞人。四個例子:(1)讓資本家多付工人工資;(2)限制提價,懲罰提價;(3)抓販賣國家白銀的人;(4)限制房價;(5)限制海外辦廠。這就是典型的事與願符的思維方式,但是,這都導致了好的結果嗎?

經濟學NO4:經濟學關心的事與願違的現象

3. 壞人幹壞事其實影響很有限

當一個壞人作惡的時候,其實所有人都警覺起來了,因為人的能動性,他做惡造成的影響就會很有限。反而那些說著我可以帶你去美好世界的人,往往帶來更大的破壞,因為相信的人更多。

4. 好人好心不一定幹好事

可以思考以下例子:

(1)最低工資制度,本來是要保護窮人的,它真的保護他們的利益了嗎?

(2)同工同酬制度,本來是要保護那些弱勢群體的收益的,但它最後保護他們的收益了嗎?

(3)福利制度,本來是讓那些沒有依靠的人能夠找到依靠,最後這些群體的生活,是變得更好了,還是變得更糟了?

(4)為保護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我們頒佈了各種的法律,最後這些動物的命運是更慘了,還是更好了?

(5)我們鼓勵循環利用,本來是要保護地球的資源,但是循環利用的政策,最後是破壞了環境,還是保護了環境?這些例子,我們都會在後面的課程中逐一詳細討論。這些例子引與課程。

經濟學NO4:經濟學關心的事與願違的現象

5.政府立法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

舉例:香港電臺教人們在丟瓶子的時候要洗乾淨再丟,既然垃圾要丟為什麼還要清洗?難道垃圾回收後就不清洗了嗎?

當人們認為一件事情不公正、不如意的時候就要求政府立法,阻止這件事情。一旦立法事情就結束了,真的結束了嗎?經濟學會關心後面的事情,當立法之後人們會有對策,其實最後事態的發展往往與想法有很大的差距。

經濟學NO4:經濟學關心的事與願違的現象

課程結論:

濟學家關心的,是那些人們出於良好的願望而產生的有害的經濟政策,那些事與願違的現象。如果你要問,經濟學家和普通大眾有什麼區別的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就是經濟學家不關心陰謀論,他只關心事與願違的因果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