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經濟學”

我一直認為,通過“刺激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是一項荒謬而可笑的經濟政策。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破窗謬誤。”

如果一扇窗戶被頑皮的孩子打破了,就給修窗戶的人創造了生意機會;而修窗戶的人賺到了錢,有可能從裁縫那裡買件新衣服;裁縫賺到了錢又可以去屠戶那裡買肉吃。這樣不斷循環下去,就會實現經濟增長。

但你是不是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一個破壞行為,怎麼可能變成一件好事呢?

問題出在開頭,修窗戶的錢是從哪裡來的呢?很顯然,這筆錢如果不花在修窗戶上,而是直接付給裁縫買衣服,上述一連串的經濟行為依然可以發生,但卻避免了一扇窗子的損失。這就揭示了一個道理,任何不創造財富的行為,其實本質上不會促進經濟的增長。

那麼,消費呢?一個人吃喝玩樂,難道會讓他自己的財富增長嗎?可為什麼一個國家鼓勵消費,經濟會增長呢?

我的答案是,經濟指標會增長,但實際上對經濟沒好處。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經濟指標,是由西方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叫做GDP(國民生產總值)。它主要由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部分組成,所以消費增加,確實會導致GDP上升。但這是不是意味這個國家的財富,真正增長了呢?

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吧。

西方政府喜歡這個經濟指標的根本原因在於,鼓勵老百姓消費(而非投資或儲蓄),能使得他們更貧窮,更容易被控制,從而保證了資本家始終能僱傭到足夠的工人,保障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但這不應該是我們國家鼓勵的行為,GDP也不應成為我們國家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經濟指標。

事實上,中國人在古代就有自己的經濟學,非常簡單,也非常實用。

儒家經典《大學》中寫道:“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創造財富的根本原理在於: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的快而消耗的慢。這樣的話,財富就會永遠充裕、不會枯竭了。

說的直白點,儒家的“經濟學”就兩個字:“勤”和“儉”。勤儉持家的道理,無論是對個人、對家庭、對企業還是對國家,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而這兩個“字”,本來是全世界都公認的,中國人最大的特點!但很遺憾的是,當代的中國人似乎正在快速的倒向西方“能賺會花”的經濟哲學,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變成了“買買買”的代名詞。

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次對消費造成嚴重打擊的疫情,也許未必完全是件壞事。至少,它會促使一些還清醒的中國人,發現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讓儒家的“經濟學”再次成為廣為大眾接受的觀念。


疫情之後,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經濟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