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祕密

每年夏末初秋時,英國人民的熱門話題總少不了最新一季的《英國烘焙大賽》。節目由兩位喜劇人主持,十二位業餘愛好者參與主題競賽,參賽者們需要根據要求現場完成烘焙。所有作品均由兩位資深專家試吃點評,每期節目淘汰一人,最後三位選手角逐大賽冠軍。

這檔以烘焙為題材的節目,自2010年開播以來,連續9年在BBC播出,最高達到1360萬人觀看,最高達到49.5%的收視份額。其節目模式被售往30個國家,並在各個國家廣受歡迎。

然而《英國烘焙大賽》並非天生爆款,它的影響力是逐步擴大的。在第一季節目播出時,它在BBC2頻道的成績是收視前十,只能說在眾多節目中有了一席之地。第二季拿到BBC2頻道的收視冠軍,讓它開始站穩腳跟。隨後的七年間,節目收視逐年增長,從最初的幾百萬人擴大到一千多萬人觀看,相當於六個英國人裡就有一個在收看《英國烘焙大賽》!

由於它不斷擴大的影響力,節目於2014年從BBC2遷到了受眾範圍更廣的BBC1,並仍然能夠成為收視冠軍,充分可見其在觀眾心中的地位。究竟是什麼樣的魅力,讓《英國烘焙大賽》成為“後天爆款”和常勝將軍,在9年的時間裡不斷牽動英國人的心?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烘焙傳統:節目流行的文化根基

烘焙在英國十分普及,孩子們從小在廚房“偷師”母親做蛋糕的手藝、在生日時和朋友分享家庭自制的主題蛋糕;公司聚會也少不了烘焙製品,同事們輪流帶來自己烤制的作品,開啟“烘焙社交”……目前英國的餅屋有將近5000個,且家家戶戶都有烤箱,不僅女性會烤制食物,很多男性也對烘焙頗有心得。

不得不說,英國的這種烘焙文化是《英國烘焙大賽》在本土大獲成功的基礎。製作方對烘焙題材進行深入挖掘,給節目內容上的多變創造了可行性基礎。

一方面,多元化的烘焙樣式意味著豐富的考察點。不同國家的烘焙傳統不同、不同種類的烘焙食品技法不同:辮子麵包、餅乾屋、派、杯子蛋糕、德國饅頭;蛋清打發、小麥粉發酵、烤制時間控制……每一個種類和技法都成為了在《英國烘焙大賽》中可以挖掘的點。

另一方面,業餘愛好者數量多能保證選手來源。事實上報名參加大賽的業餘愛好者非常多,節目組會設置多輪選拔來考察報名者的烘焙技術,並從中選出最優者參加最終錄製。

一檔成功的綜藝節目,其背後往往有深厚的社會文化根基。有烘焙傳統、關注烘焙的人多,意味著節目具有較大收視潛力,但這並不能保證節目的實際效果。為了將這種收視潛力發揮出來,好的內容設計必不可少。

內容設計:清爽、溫馨、正能量

《英國烘焙大賽》從第一季開始就確定了清爽、溫馨、正能量的基調。雖說確實有淘汰賽制,但節目並不刻意強調選手之間的競爭,選手會在各自工作臺獨立製作而不會互相干擾;敘事重心也並未放在競賽上,而是更多地表現選手的個人故事和現場的製作情況等。

烘焙大賽還用幽默風趣的主持人來弱化競爭感,他們會在選手進行比賽中與選手閒聊,也會在評審給出評價時視情況說一些俏皮話。比如在以嚴厲著稱的評委給出尖銳的批評意見時,兩位主持會通過打趣、做鬼臉等方式來調節氣氛。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在節目誕生的2010年,正逢強競爭型節目開始令人生厭的時期,烘焙大賽的清爽風格幫助它吸引了第一批正在尋求新鮮節目的觀眾。然而,一時的新鮮感並不能使一檔節目維持長達8年的旺盛生命力,層出不窮的有趣內容才是《英國烘焙大賽》邁向長壽的關鍵。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節目探究了世界各地的烘焙文化,並將它們具象成小挑戰放到節目中。選手需要根據比賽給出的挑戰題目進行主題烘焙。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這些主題非常多變,因此每一期的挑戰都是全新的,而業餘選手們發揮想象和個人技術創造出的各式各樣的烘焙作品,不斷帶來新鮮感而不至於使觀眾感到膩煩。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由於選手均為業餘烘焙愛好者,麵點的製作過程並不是盡善盡美的,有的人可能手忙腳亂,或者做出完全不合要求的作品。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但節目並不會剪掉這些看似不成功的嘗試,失敗之作反而也能在評委的點評中為觀眾帶來一些啟發。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事實上,選手們創作出的食物各具特色,不少還蘊藏著他們的人生故事和審美偏好。比如第七季決賽的“女王的野餐”挑戰中,選手坎蒂絲製作了致敬其父親藍領身份的特色點心;選手安德魯則根據外婆的秘傳配方製作了可口的巧克力蛋糕。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除了選手們的精彩表現,專業評審也是節目的一大看點。兩位評審分別為英國知名大廚保羅·好萊塢、以及著作等身的烘焙書作家瑪麗·貝利。兩人的點評各具特色、相輔相成;他們對選手作品提出的針對性建議也能給觀眾帶來參考。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整體來說,節目很好地實現了競爭感和愉快氛圍的調和。選手們不斷為達成主題而創造,留下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烘焙實錄。而多輪次的主題競賽與導師點評又能直觀地展現選手們的進步過程,為節目帶來良好的故事性,這無疑成為留住觀眾的又一優勢。

模式打造:形成獨特的辨識點

在戶外草坪上搭建的巨大白色帳篷是《英國烘焙大賽》最具標誌性的特徵。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在多達八季的錄製中,不管烘焙主題怎麼變,搭在戶外的白色帳篷始終是不變的固定節目場景。這種場景設計不僅區別於美食節目通常會選擇的棚內錄製,而且通過長期的形象鞏固,達到了觀眾只需看到白色帳篷就能認出該節目的效果,形成獨特品牌。

另外,白色帳篷在為節目增加辨識度的同時,也是非常實用的選擇。寬敞的棚內可以裝置多組烘焙工具供選手使用,光照和白色篷布也營造出乾淨明亮的環境氛圍,與節目愉快清新的氣質相契合。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白色帳篷作為《英國烘焙大賽》的節目模式點,使烘焙大賽的節目模式具備了便於銷往海外的強適應力。模式買家只需要根據本土特色對白色帳篷稍作調整,就能快速打入本地觀眾的心中。比如澳大利亞製作方將其改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白色棚屋,在保留節目模式點的同時,打造本土親近感。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有趣的是,節目模式的銷售情況也與買家所在地的烘焙文化緊密相關。第一批購買節目模式(在2012年至2013年間首播)的國家如比利時、澳大利亞、法國、荷蘭、意大利……均為有烘焙傳統的國家。烘焙業在這些國家的市場份額佔比可觀,而烘焙本來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烘焙大賽的節目模式能夠快速、低壁壘地為當地觀眾所接受。

節目模式在上述國家的成功,則吸引了來自更廣闊領域的關注,現已有30個國家購買了《英國烘焙大賽》的節目版權。負責人康諾克(Connock)表示:“隨著阿根廷和巴西烘焙的成功,肯定還會有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加入。我們也在密切關注亞洲市場的情況。”

商業開發:衍生節目與商業閉環

有了品牌化的節目模式,《英國烘焙大賽》的衍生節目自然地得到了順利開花的土壤。製作方可以通過調整賽制、競賽主題、參賽人、評審人等要素,輕鬆打造出與原版節目同源且新穎的節目模式。

比如,《專業烘焙大賽》將參賽人更換為專業烘焙師,進行專業化競賽。節目對專業人士提出的競賽主題相應地更難、評審要求也隨之提升。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評審試吃專業廚師製作的甜點

BBC還在2016年推出了“名人版”烘焙大賽,吸引英國前第一夫人薩曼莎·卡梅倫的參加,這位隱藏的烘焙好手憑藉自己出色的廚藝獲得了大賽冠軍。

除了衍生節目外,《英國烘焙大賽》還通過建設官網和販賣周邊、為選手提供商業平臺等方式打造商業閉環。

選手們在節目中使用的人氣配方會被放到官網上,觀眾可以免費獲取這些配方。但每季推出一部的烘焙書則需要付費購買。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官網公佈的人氣作品配方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每季一部的烘焙書

冠軍選手會獲得更多資源,他們有機會接到來自出版商、食品公司、美食雜誌等多方的商業投資。在英國,電視名廚頗具影響力,他們能通過出菜譜、開餐廳、參加美食節目等方式獲取可觀收入。對很多向往成為名廚的人來說,《英國烘焙大賽》無疑為一個良好的渠道,也正因此,節目一直不乏烘焙愛好者們的踴躍報名。

模式課堂|《英國烘焙大賽》長盛不衰的秘密

兩位評審與冠軍選手合影

多國聯動也是BBC規劃中的一部分,他們致力於建立製作人社群,工作室會每兩年舉行一次烘焙大賽的創意交流會。來自全球的製作人和電視臺負責人可以在會上見面,分享各自的製作經驗、以及在將節目本土化的過程中做出的創新。

這些看似並不為電視臺提供收益的舉措,實際上能幫助BBC匯聚來自全球的製作人資源。同時也反映出BBC在節目製作上關注未來發展的前瞻視野。

作者|李典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