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對銀河系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認知有可能是錯誤的

宇宙浩瀚廣闊,有著無數的星系和天體。太陽系是地球誕生的星系,同時太陽系也圍繞著銀河系旋轉。銀河系是宇宙中比較大一點的星系了,它的中心有一個巨大的黑洞,銀河系內的小星系和天體都要圍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

人類正探索宇宙以來,最先了解探索的大星系自然是銀河系,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是這樣的:它的直徑約10萬光年,是一個棒旋星系。但是最近我國科學家卻表示:人類以前對銀河系的認識有可能是錯誤的,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人類對於銀河系知識的瞭解,很多都是從NASA知道的,這和NASA對宇宙的探索比較早,有著先進的探索設備有關。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比較晚,但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目前我國也進行了數次的載人上太空探索,也有自己正在建設的太空站。而且我國還建造了最界上最大口徑的射電天文望遠鏡中國天眼,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射電望遠鏡。

我國科學家對銀河系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認知有可能是錯誤的

可以說,我國對太空的探索也是快速進步,現在有了先進的中國天眼,它是以探索宇宙深處無線電信號為主的望遠鏡,目的就是探索尋找地外文明,不少科學家稱,未來發現地外文明的功臣有可能就是中國天眼。其實除了中國天眼,我國還有一個天文望遠鏡比較牛,那就是郭守敬望遠鏡,它在2008年建設完畢投入使用,郭守敬望遠鏡只用了10年的時間,就順利完成了一期光譜巡天觀測,一期觀測LAMOST共發佈光譜901萬,其中高質量光譜(信噪比大於10)777萬,確定534萬組恆星光譜參數。

此外,科研人員利用LAMOST首次測量了近700顆系外行星的軌道偏心率和傾角,發現約八成的行星軌道都如同太陽系的近圓形軌道,這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人類尋找另一個地球和地外生命的信心。同時,科研人員還發現了一批極其稀有的、鋰元素丰度超過正常值上百倍的小質量貧金屬星。其中,有一顆星的鋰元素含量約是同類天體的3000倍,是目前人類已知鋰元素丰度最高的恆星。這一重大發現已於北京時間8月7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天文》上。

我國科學家對銀河系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認知有可能是錯誤的

郭守敬望遠鏡還有一個重大發現,那就是讓人類對銀河系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它和過去人們認識的銀河系完全不同,在原來對銀河系的認知裡,銀河系是一個直徑大約有10萬光年的棒旋星系,在這10萬光年的範圍內,恆星數量比較多,相對密集,但在10萬光年外,恆星數量大量減少。

但是我國科學家通過最新的觀測卻發現,銀河系內恆星的數量密度確實隨著遠離銀河系的位置而變得稀少,但減少的速度並沒有原來認為的那麼快,大約在5萬光年以外的銀河系邊緣,仍然有很多年輕的恆星正在不斷誕生,最遠可以延伸到6.2萬光年處。

還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銀河系的直徑有可能要遠比過去認識的10萬光年要大,有可能達到20萬光年。最後就是對銀河系的形態的全新認識。我國科學家表示,銀河系大約在約80億-100億年前,曾經經歷過一場大災難,那就是與一個矮星系發生了碰撞,一個被命名為“香腸”的矮星系和銀河系碰撞。由於其本身規模較小,只有太陽的100多億倍,比銀河系差得多,因此迅速被銀河系撕裂,內部天體也融入到銀河系,造成了銀河系內圓外扁的形狀。

我國科學家對銀河系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認知有可能是錯誤的

郭守敬望遠鏡通過分析對比了銀河系內大量的恆星,發現我們的太陽系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星系,不管是太陽和太陽系,在銀河系都是非常少見的。而太陽系又誕生了地球這顆生命星球,這是否也說明,也太陽系差不多的恆星環境更容易誕生智慧生命呢?

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我們就可以在銀河系大量的星系中篩選出和太陽系差不多的星系重點進行觀察和探索,這樣發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會更高一些,而不用像過去那樣大海撈針。由此也說明,銀河系的外星文明可能也不會太多。

我國科學家讓人類對銀河系有了新的認識,但銀河系的全面探索對於人類來說還是太遙遠了,直徑20萬光年的範圍,想要真正有能力探索,那飛船的速度要達到超光速才行,光速也只能探索銀河系很小的角落。而光速,超光速飛行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說完全是神話一樣的技術,想要實現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我國科學家對銀河系有了新的認識,過去的認知有可能是錯誤的

隨著我國太空科技的快速發展,未來我們還會對銀河系有更多的新認識,不過認識得越多,越會感到人類的渺少。小夥伴們,你們對銀河系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