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記憶與更新「城市文化主題論壇在西安大都薈Localand開幕

2018“記憶與更新“城市文化主題論壇在西安大都薈Localand開幕


9月26日,由Local本地、西安市城市記憶博物館聯合發起的2018“記憶與更新”城市文化論壇系列活動於西安大都薈Localand正式啟動,活動由論壇、展覽、社區計劃三個版塊共同構成。

來到現場的來自不同城市的四十餘位嘉賓,都是致力於記錄城市、營造公共空間、推動城市文化建設的研究者與實踐者。包括前西安市文物局局長鄭育林,著名建築師劉克成,臺北歷史博物館前館長張譽騰,攝影師、作家島尾伸三,攝影師潮田登久子、西安市城市記憶博物館館長宋群,著名建築師梁井宇,香港著名創作人歐陽應霽,著名策展人左靖,著名導演高小龍,著名出版人令狐磊,著名學者黨晟,攝影家潘科,歐亞學院董事長鬍建波,西安美院教授武小川、王檬檬等人,圍繞在地文化與藝術、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文化、影像記錄與城市、本土記憶與城市文化四個議題展開了精彩的對談和思想的碰撞,通過建築空間、影像記錄、公共活動等案例分享探討了如何激活城市空間價值。

在分享中,談起20年來往返中國的經歷,日本攝影家島尾伸三回憶道:“我們20年進行了三個方向的記錄,首先是用照片去記錄,第二個是收藏一些生活用品,並且去使用它們,像鞋子、衣服、褲子還有一些鍋碗瓢盆,第三個是通過文化人類學這個角度去學習。中國人用智慧把很多用品用到了極致,我在中國學習了很多東西。”

跨媒體創作人歐陽應霽則講述了他每到一個城市必逛菜市場的心得:“我覺得無論是什麼形式、什麼規模的菜市場,都是每一個地方能量最集中的地方,因為菜市場裡面除了食物本身、除了食材,還有人的交往。”

如同應了建築師劉克成的話:“城市值得尊重的東西,是身邊人給你透露出來的那一絲溫情,讓你感覺到這個城市是可居住的,是值得熱愛的。”而談到城市的公共空間與文化時,建築師梁井宇認為要更積極一些:“我們應該在空間裡面考慮怎麼鼓勵和激發非正式的交流,和文化的發酵。” 歐亞學院藝術學院首席教授黨晟表示贊同:“公共空間它的公共性不一定體現在它的物理層面,恐怕更多的要從行為層面來構建一個真正精神意義上的公共空間。”

在案例分享環節,十位嘉賓分別就各自的領域及理解,通過建築空間、影像記錄、公共活動等實例探討了如何激活城市空間價值。如著名導演高小龍分享了自己多年來收藏及展覽民國舊雜誌的歷程,而他的尋找,其實是促進了城市文化的交流;西安美術學院攝影專業主任董鈞用自己的教學案例,講述了與學生在城市中完成的自我與文化探索;建築師王可堯講述了西安大華1935舊廠改造的歷程;衡山和集創意總監令狐磊分享了城市文化集合空間衡山和集的構想與發展。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城市文化才能得以不斷保存和提升。

Localand創辦人,西安城市記憶博物館館長宋群在論壇開幕時的致辭:“我們所做的事,是希望記錄城市記憶,保留城市文化,通過本地走向外地,通過本地連接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如同我們現在所在的城市影像館,它是我們觀察城市、研究城市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它是個體的、民間的,是變化的、多元的。”

據悉,本次論壇的舉行也是Localand的首次亮相,Localand是由Local本地和西安城市記憶博物館共同創建的全新的城市文化複合空間,聯合國內外最前沿的文化、藝術、建築、設計領域的先鋒實踐者一起,在不同空間內,以“本地文化“為主軸,呈現城市觀察與研究,鄉村實踐,實驗藝術,設計與出版,街區營造與舊建築改造等多種實踐。

與論壇同時啟動的六個展覽:“流動的盛宴-影像記憶中的城市”、“市井生活系列展第三回——市井西倉“、”遺失:日記1951-1955“、“頭盤——歐陽應霽個展”、“碧山工銷社:從鄉村到城市”及“枝辭——侯拙吾個展”也將對公眾持續開放。

此外,由Local本地發起的“Local生活社區營造計劃”,將與本地社區服務中心一起,從社區及街區出發,為公眾提供一處家門口的平等、友善、共享、有趣的城市公共空間,提供社區文化、社區公益、社區藝術、社區教育等社區營造實驗平臺,鼓勵多方面力量參與進來,共同探索在地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