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生態圈」逐步完善更多機構參與攻堅「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的發展。各種類型金融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的理念,助推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薄弱領域的金融可獲得性持續提升。

從實際效果來看,近四年,全國新增小微企業銀行貸款與全國新增大型企業銀行貸款情況分別是2015年的14.9%、11.7%,2016年的16.6%、7.7%,2017年的15.9%、6.8%以及2018年上半年的12.2%、9.9%,可見小微企業貸款的新增服務均比同期大中型企業貸款的新增服務高不少。

除了普惠金融的主力軍——銀行之外,其他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也從不同角度切入,完善普惠金融的“生態圈”。比如,目前我國有近萬家小額貸款公司,覆蓋了全國95%以上的縣域地區。在小貸公司近萬億元貸款餘額中,50%以上投向了“三農”和小微企業。

為了讓部分金融力量更好地發揮作用,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會長向為國在10月18日召開的“2018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呼籲,小貸公司攻堅“最後一公里”亟需法規政策支持,“應進一步加強小貸公司的立法,從小貸公司的法律定位、機構定性等方面保障小貸公司等機構的權益。同時,繼續加大規範民間借貸行為的力度,建議媒體進一步加強對正規合法的小貸公司的宣傳報道,為小貸公司乃至整個普惠金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不過,從市場角度來看,普惠金融依然面臨“最後一公里”的難題。以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例,建設銀行副行長章更生認為,目前總的貸款額與小微企業的實際需求相比仍相差較大,銀行在實際業務中確實存在對民企與國企不能一視同仁的情況。“這主要是由於小微企業的經營相對不夠規範。有的小微企業信息不夠完整、真實;有的小微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機構開展小微企業業務的風險防控難度大、人力成本高,還怕出風險遭到處罰。”他表示。

科技手段或能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當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滿足傳統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的基礎上,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創新服務渠道,提升服務質效,為客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體驗,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

大數據技術怎樣助推普惠金融的發展?章更生介紹,運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破解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消除信息孤島,將客戶的行為轉變為可量化的數據,實現批量精準獲客,從而從源頭上減少風險的發生,還可以進行貸後的風險監測預警;運用移動互聯網,能夠通過大數據解決服務不能到村口的問題;另外,利用大數據可以打通政府各部門所擁有的公共信息資源,加強誠信社會建設,解決有還款能力而不還款的“老賴”問題;為小微企業提供行業情況、市場情況等查詢服務,為小微企業經營提供幫助,搭建撮合平臺,為小微企業產品交易、併購等提供服務。

伴隨著科技元素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普惠金融中,更多不同類型的機構也在加入這個“生態圈”,共同助力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難題。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兼高級副總裁穆榮均介紹,作為服務海量客戶的非金融機構,美團點評以科技為核心,通過“場景+金融”的方式,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將自身在場景端的優勢和金融機構的專業能力結合起來,更好地幫助普惠金融走向“最後一公里”。通過這種方式,目前美團點評的服務已覆蓋近3.6億名年度活躍用戶以及超過500萬戶活躍商戶,覆蓋全國超過2800個市縣單位。

穆榮均表示,科技對於市場機構來說,可以提升其運營效力,降低其運營成本,幫助識別信貸風險;同時,監管科技對於監管機構來說也非常重要。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