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1979年12月27日,蘇軍悍然入侵阿富汗,扶植建立了卡爾邁勒傀儡政權。蘇聯佔領軍及偽軍立即成為阿富汗各派游擊隊的共同敵人。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阿富汗國內無鐵路,空中航線有限,水運也不發達,公路是溝通各主要城鎮的主要命脈。主要公路幹線環繞全國,聯結喀布爾、坎大哈、赫拉特、馬紮裡沙裡等交通樞紐和重要城鎮,全長3000多公里,這一環形公路與通往蘇、巴、伊邊境主要通道的很多支線相聯結,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蘇軍入侵後,公路成為城市賴以生存、蘇軍維持補給的重要生命線,同時也是蘇軍地面部隊實施戰場機動,對遊擊根據地發動圍剿和掃蕩的必經之路。阿富汗游擊隊不斷加強公路沿線的武裝鬥爭,打擊蘇軍的過往車隊。雙方圍繞著交通線展開了近十年的反覆較量,公路上的伏擊與反伏擊是阿富汗游擊戰的重要作戰樣式。

一、 阿富汗游擊隊的伏擊戰術特點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阿富汗游擊隊在實力和武器裝備上處於絕對劣勢,憑藉著高度的愛國熱情和勇敢精神同蘇軍戰鬥。在經歷過一些挫折後,游擊隊很快接受了初期的失利教訓,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戰術,在公路沿線群眾的積極支援下,靈活運用各種方式不斷打擊和殺傷敵人。其主要戰術特點如下:

1、游擊隊通過各種偵察手段,掌握蘇軍兵力變化及部署情況及活動規律,有針對性地行動,因而許多行動取得良好的結果。如在薩曼甘省查普勒山口對蘇軍一個師的伏擊戰,就是因為事先了解了蘇軍的意圖和行軍路線,預先在該山口兩側懸崖上埋設大量炸藥,並設了伏兵,待蘇軍先頭部隊經過時,炸裂山石,砸壞大量蘇軍坦克和車輛。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2、利用有利地形,控制山埡口、隘路和重要通道,封鎖險要路段。阿富汗境內多山和沙漠,山地和高原佔全境的五分之四。阿東部、東北部、北部和中部山區,地形複雜,公路崎嶇。阿富汗的主要公路線上都有一些高山險阻地段,如喀布爾-賈拉拉巴德公路西部24至43公路一段公路,兩面山高坡陡,地形險要;喀布爾-薩朗隧道-多席公路上粟布賽拉吉至欣強一段87公路為山路,隧道附近路段海拔3000多米,地形險要,冬季常有雪崩,影響通行;多席-巴格蘭-希爾汗河港公路自多席起有100多公里為山地丘陵;普勒胡姆裡-馬紮裡沙里夫公路上塔希庫爾甘以東為山地丘陵;喀布爾-坎大哈公路加茲尼以北路段為山地;赫拉特以北有99公里一段為山地。此外,橫貫中部山區的喀布爾-赫拉特公路,全長800公里,沿科伊巴巴山和赫裡河修築,路面坎坷,通行不暢。很多支線都在山區,山高坡陡。這些路段的兩側高地經常為游擊隊所控制,阻擊蘇軍過往車隊,有時有些路段被破壞,使交通長時間中斷。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3、埋雷、炸橋、設障、斷路,阻撓並限制敵人在公路上的活動。游擊隊經常在公路、急造軍路或山間道路上敷設簡易地雷,開溝渠,挖陷阱,拆毀橋樑、涵洞和沿線有關設施,炸燬山石,製造障礙和破壞地段,阻塞和中斷公路交通,遲滯蘇軍的行動。在初期,游擊隊對付蘇軍坦克、步兵戰車和裝甲車,主要不是用制式的反坦克武器(此類武器游擊隊也很少),而是利用山區有利地形結合進行地雷戰、伏擊和奇襲蘇軍。這種鬥爭形式比較普遍,也取得一定效果。蘇軍坦克、裝甲車和軍用卡車被地雷炸燬者不在少數。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4、沿途伏擊蘇軍車隊。公路沿線的游擊隊經常利用道路兩側的村莊、樹林、壕溝、丘陵起伏地,隱蔽設伏,襲擊道路上的遊動巡邏車,過往車隊和護送車隊的警戒部隊。在具體伏擊目標上,游擊隊主要打弱敵和孤立分散之敵。有利就打,不利就撤,積小勝為大勝。游擊隊設伏時通常先打掉蘇軍裝甲縱隊的頭車和尾車,然後向整個縱隊中選定的目標射擊。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5、以小群活動為主,注意適時集中與快速分散,伏擊規模一般不大,持續時間較短,但能消耗敵人,積小勝為大勝,對敵威脅較大。蘇軍的車隊要護送,行軍要警戒,沿線要設據點,定期要組織巡邏,這都牽制了蘇軍不少兵力。如果蘇軍出去大部隊增援,因為游擊隊的伏擊分隊建制小,裝備輕,在山區或崎嶇地形上可脫離道路運動和轉移,有利於及時擺脫蘇軍大部隊的糾纏。

二、 侵阿蘇軍的恢復交通線的努力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由於游擊隊活動頻繁,侵阿蘇軍被迫將大量兵力兵器投入到公路沿線的伏擊與反伏擊戰鬥中,疲於奔命。

為了打通公路交通,蘇軍通常派出部隊按隘路戰鬥或山埡口爭奪戰的作戰原則方法,奪取這些險要地段,打破游擊隊對這些地段的封鎖,並由工程兵部隊修復被破壞的路段。但是公路上險要地段較多,蘇軍奪取後,難以處處設防,部隊撤出後經一定時期,又往往為游擊隊所控制或破壞,因而需要反覆地進行奪取。例如,喀布爾以東24-43公里的一段山區路段,曾多次被游擊隊封鎖或破壞,每次破壞後,往往幾周內不能通車,影響對東部賈拉拉巴德地區部隊的物資補給,有時不得不進行空中補給。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為加強對交通線的控制,蘇軍在主要公路幹線上的一些重要路段(如重要城市附近的交通要道**叉路口、隧道和隘路的進出口、以及重要橋樑等路段),多設有交通調整哨、檢查哨,檢查過往行人和車輛,防止游擊隊對些重要路段和橋樑進行破壞。首都喀布爾周圍以及北部地區公路沿線,這種哨所較多,南部西部較少。在有些路段還派出有流動巡邏車。

在易受游擊隊攻擊的地段上,蘇軍每隔一定距離就修建一個駐兵的小碉堡,四周佈設地雷場。白天,在坦克和直升機的掩護下,遊動巡邏隊在公路上巡邏偵察。在一些容易被游擊隊利用的設伏地段,往往被指定為“自由射擊區”,任何活動物體都會遭到轟炸和槍擊。只要蘇軍在路邊遭到傷亡,就把鄰近的村莊夷為平地,將居民趕離公路。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蘇軍感到普通的坦克部隊和摩托化步兵部隊對於這種清剿行動力不從心,於是陸續調入了一批經過特種訓練的輕裝部隊和空降突擊部隊,不斷增加直升機的數量,以適應反游擊戰的需要。直升機部隊主要部署在喀布爾、巴格拉姆、昆都士、賈拉拉巴德、加茲尼、霍斯特、坎大哈、信丹德等地。多者為一個團,少者為兩個大隊。可保障營連規模的空中機動作戰行動。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蘇軍特種部隊在活動時經常著阿富汗偽軍的軍裝,這樣不易引起游擊隊的警覺(游擊隊經常在局部地區與當地偽軍達成停火協議),有時還身著游擊隊的服裝活動。他們經常通過巡邏切斷游擊隊的供應線和夜間活動道路,徒步或乘車(由直升機運來的BMD傘兵戰車)沿對方的滲透路線佈雷,特別是在交通點(如渡口)佈雷。巡邏隊發現游擊隊時,視情況或者組織伏擊,或者呼叫飛機攻擊。

三、 侵阿蘇軍的反伏擊戰術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蘇軍在阿富汗被迫使用戰鬥部隊來護送運輸車隊。戰爭初期通常派出一支由兩輛坦克(T54、55或T62),兩輛裝甲輸送車(BTP60)和兩輛維修車組成的保障分隊,隨補給車隊一起行動。車隊通常以坦克和裝甲輸送車為先導,進入游擊區,便派出4架米8或米24直升機編隊護送。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蘇軍首先派直升機對前方道路兩側實施偵察,接到直升機的報告後,車隊才開始前進。前進中的車隊若遇到路障和伏擊,或者懷疑對方設伏,那麼武裝直升機、坦克和所有火炮首先集中火力射擊游擊隊可能藏身的地域。

負責空中掩護的直升機有一半在車隊上空飛行,另一半負責在行軍縱隊的前頭機降部隊,佔領道路沿線的制高點,直到車隊安全通過為止,隨後直升機將他們運走,再沿車隊行駛路線重新部署警戒分隊。他們用這種直升機進行蛙跳式前進的方法,為車隊提供有效的保護。這種蛙跳式的推進戰術給阿富汗游擊隊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遇有障礙路段或車隊裡的觀察員發現前方道路疑有地雷時,由工程兵來進行排除。遭到游擊隊的伏擊時,由擔任警戒或護送的地面部隊或空中機動部隊實施警戒戰鬥或反伏擊戰鬥,補給車隊則快速通過游擊隊設伏地段。如地面掩護分隊不足以壓制游擊隊的伏擊,則臨時召喚航空兵或武裝直升機分隊增援。

儘管採取了這些措施,但蘇軍車隊仍經常遭到伏擊,在山地條件下,只要一輛車被擊或拋錨,就會導致整個車隊陷入被動局面。為解決這個問題,蘇軍車隊各車輛均裝備了發煙罐,一旦遇到游擊隊伏擊,各車車長就拋出發煙罐,使車隊被煙幕遮住,以減弱游擊隊火力殺傷效果。車隊在煙幕掩護下迅速撤離危險區。如果有車輛被擊中或拋錨,該車和前後相鄰車輛的車長立即將發煙罐拋到這輛車周圍,形成煙幕屏障,然後,牽引車在煙幕掩護下接近被損壞車輛,掛上鋼纜,將這輛車拖至安全地帶。在拋發煙罐、搶救遇險車輛的同時,還要組織火力掩護,以壓制游擊隊火力。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項措施取得一定效果,減少了部分裝備和人員損失。但是,發煙罐也有弱點,主要是遇到有風的天氣時,大風會很快將煙幕吹散,使其失去掩護車隊的作用。蘇軍採取部分補救措施,如力求掌握風向,將發煙罐拋得更遠些,並加快在煙幕掩護下的動作進程等。

戰爭初期的教訓表明,蘇軍運輸隊規模小了易被伏擊,因此蘇軍吸取教訓後改用營級規模的部隊護送運輸車隊。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在武器裝備的配備上,由於坦克主炮的仰角小,射擊死角大,並不適於山地反伏擊作戰。因此蘇軍規定坦克只是作為支援火力使用,且一定要得到摩步班的加強。護衛車隊的主力是BMP步兵戰車或BTP裝甲輸送車,而BMP1型步戰的73毫米滑膛炮經實戰檢驗也不適宜這種山區作戰,因此護衛車隊的主力很快變成了BMP2型步戰及更加輕便的BMD傘後戰車。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由於裝備了李恩菲爾德步槍的阿富汗游擊隊常能從800米或更遠的距離射擊,蘇軍的AK突擊步槍有效射程僅400米,因此蘇軍在摩步連裡組建了狙擊手班。為了壓制公路沿線高地上設伏的游擊隊,蘇軍還將3Y-23-2式23毫米雙管高射炮高炮改裝在卡車上,使其能以更大的仰角壓制射擊高地上的游擊隊員。

四、 侵阿蘇軍的伏擊戰術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戰爭實踐證明,為在歐洲平原上打大規模戰爭而裝備訓練起來的坦克師和摩步師並不適應阿富汗這種山地高原的反遊擊作戰。因此,蘇軍從1981年開始使用傘兵反游擊戰,自1984年起,開始把相當數量精銳的直升機降特種作戰部隊投入阿富汗戰場。到1986年,近衛空降第105師駐喀布爾和巴格拉姆,近衛空降第103師和近衛空降第104師共3個團也在上述地點,北部地區駐有一個克格勃邊防軍大隊;特種部隊2個基地駐拉什卡爾和查加薩賴。

蘇軍有時通過情況獲悉游擊隊將在險要的隘路出現時,就用重型直升機將特種部隊空投在隘路兩頭堵住游擊隊,這種方法有時也用來堵塞游擊隊的逃跑路線。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山區的地形特點不允許伏擊分隊攜帶大量重裝備,但同時又要有足夠的火器能對不同距離的目標實施有效射擊。每次行動時,除自動步槍和狙擊步槍外,設伏分隊還配備一具AGS-17自動榴彈發射器和一挺重機槍;每個班配置一具GP-25槍掛式榴彈發射器,輕武器彈藥基數一般為:自動步槍600至700發,機槍1200發,另外要專門裝備一些夜視器材。有時還要用戰鬥直升機予以支援。

在山地行動時保障通信聯繫十分困難。所以在山地行動時首先應帶足電臺全套裝備,蓄電池應充電完好。在山地行軍中,主電臺應配置在行軍縱隊間,如不得已而配置在縱隊首、尾時,必須設立重複轉播臺。設伏分隊以徒步戰鬥隊形行動時,為保障可靠的通信聯絡,最好將電臺設置在山頂,或朝向通信對象的斜坡上。無線電員還必須注意與直升機的通信聯絡方法。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蘇軍設伏分隊通常轄若干個5至8人的戰鬥小組。襲擊組的成員包括:小組長、副組長(同時兼前方警戒員)、機槍手及其副手(兼左方觀察員)、自動榴彈發射器射手及其副手、衛生員(兼後方警戒員)、無線電報務員(兼右方觀察員)。

設伏地點通常選在游擊隊經常利用的小路、道路轉彎處、山埡口、山間河流發源地和渡口附近以及障礙物中。觀察哨負責用望遠鏡和夜間瞄準具仔細觀察接近地。選擇陣地應儘量利用地形,注意偽裝,儘可能不破壞地物環境,充分利用天然遮蔽物。預先規定好襲擊組與觀察哨之間的聯絡和協同信號。規定的音響信號應為每個軍人所理解,同時又不致引起附近游擊隊的懷疑。此外,在山地行走時應保持體力,不論上山或下山,宜走蛇形路線,這樣比較省力。經驗表明,踩大石走比踩碎石走適宜,踩碎石走會發出聲音,而且容易疲勞。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設伏分隊開始行動前,要周密地組織協同動作,不僅要組織好與支援的炮兵和直升機的協同,而且要組織好分隊內裝甲車輛與設伏人員之間的協同。

蘇軍設伏時經常用各種欺騙措施以迷惑游擊隊。典型的欺騙措施有以下幾種:

1、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以低速行駛,設伏人員隱蔽下車,徒步前往設伏點。而車輛則佯攻中間目標,做好支援設伏戰鬥的準備。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2、以得到加強的分隊進至設伏點並加以偽裝,過一定時間後,分隊大部撤出並佯攻中間目標,實則準備支援留在設伏點的設伏人員。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3、分隊進至誘敵目標,人員迅速下車,前出到設伏地點。然後,裝甲車輛移至中間目標,在此做好支援設伏戰鬥的準備。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4、行軍途中,模擬一車輛出故障,以此引誘敵人,其餘車輛則繼續前進,同時暗中留下設伏分隊。“故障車”的乘員下車佯裝修理,同時在車內做好射擊準備。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5、在幾個地點實施假空降,以此引誘敵人,同時在敵必經之路上組織設伏。

設伏分隊到達設伏地點後,要佔領便於觀察、射擊和隱蔽的有利地形組織好交叉火力、側面火力、抵進火力。設伏過程中,要限制人員隨意移動,禁止煙火,嚴格遵守音響偽裝規定和無線電通信規則。設伏人員應輪渡擔任觀察員,以避免疲勞。觀察員應主要使用手勢傳送信號和命令。在山頂,明顯的方位物附近和固定目標附近不宜配置觀察哨。當小股游擊隊出現時,設伏分隊力爭捕捉俘虜。當游擊隊主力出現時,則以全部火力消滅之。實踐表明,自動榴彈發射器是山地作戰的強有力武器。蘇軍一般將其配置在游擊隊可能撤退的道路上。如果游擊隊在數量上佔明顯優勢,設伏小組在支援分隊抵達之前應占領環形防禦陣地或隱蔽撤退。為迅速擺脫敵人,應使用煙幕並設置障礙物。

五、 阿富汗游擊隊的戰術應對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針對蘇軍護衛車隊加強了工兵探雷裝備,游擊隊在埋設地雷方面作出了一些巧妙的改進,並且學會了用火力掩護佈雷區。在阿富汗山區,公路常需要跨越河流和山溪,或沿著河流或山溪行進。游擊隊常常將地雷沿著車轍埋設。這樣的話在通過數輛車輛,上面的保護層被碾碎之後,地雷才會爆炸。在水中或岸邊則使用意大利製造的TS6.1和TS2.5型漂浮式塑料雷。英制MK7反坦克地雷則佈設在山溪裡。它有金屬外殼,很重,因此不會輕易被水流沖走。如果在它上面覆蓋一層薄薄的碎石,它們就不會被蘇軍車隊的觀察員發現。

針對蘇軍的反伏擊措施,游擊隊針鋒相對地採用了多種多樣的伏擊方法,從而使對方的反伏擊更加困難和冒險。游擊隊的設伏點經常選在峽谷道路的拐彎處或橋樑附近,突然向行進間的敵車隊開火。游擊隊通常以30至40人為單位作戰,他們也常常集結成一支大部隊,摧毀橋樑或設置路障,然後居高臨下開火。當蘇軍護衛車隊規模較大時,游擊隊通常放過蘇軍偵察和戰鬥小隊,突然以猛烈的火力向居中或殿後的車輛射擊,之後便迅速撤離。

例如,當蘇軍逼近小城鎮帕克蒂亞時,伊斯蘭黨的一支游擊隊將隊伍分成三股:一股監視蘇軍,一股埋雷,第三股設伏。蘇軍損失了五輛坦克並在夜間撤退。退卻的蘇軍後來又遭到在山上執行監視任務的游擊隊襲擊。游擊隊使用的另一種方法是圍困一個據點或一支小規模駐軍,然後伏擊援軍。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1981年12月底,在巴格蘭市近郊公路幹線上,蘇軍一支車隊遭到游擊隊的伏擊,護送該車隊的掩護分隊被殲。蘇軍調來摩步分隊,在炮兵、武裝直升機和殲擊航空兵的支援下進行反撲。雙方在該地段激戰近一週,蘇軍被迫撤退。調整部署後,又對該地段游擊隊的伏擊陣地發起進攻。這次戰鬥先後持續達40天。

針對蘇軍在阿富汗大量使用直升機,游擊隊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對空伏擊戰術:在蘇軍直升機可能經過的山谷中,游擊隊的對空伏擊分隊分為兩組:第一組駐守山谷中的堅固陣地上,引誘直升機前來攻擊;第二組配置在比第一組高約2300米的地方,裝備大口徑機槍和火箭筒,任務是擊毀直升機。直升機飛來時,第一組在最大射程上開火,吸引駕駛員注意。當直升機飛臨第一組上空實施近距離攻擊時,等在山上的第二組居高臨下用大口徑機槍和火箭筒對直升機開火。

蘇阿戰爭中的伏擊戰與反伏擊戰術

總結:蘇軍在阿富汗,始終面臨一個兵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並非蘇聯國內無兵可調,而是因為後勤保障的掣肘,使蘇軍的規模始終只能保持在10多萬人。蘇軍的後勤供應一直是游擊隊襲擊的重點,如果要增兵,當時的後勤保障根本無法滿足增兵的需要,如果要提高對供給線的保護能力,又需要更多的兵力,而更多的兵力,就意味著更大的後勤保障壓力,於是,死循環開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