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助仁化脫貧

“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助仁化脫貧

貧困戶在仁化長壩沙田柚種植基地務工。葉思靈 攝

“以前收入只有2000多元一年,今年單種貢柑的收入就有6000元,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在仁化縣黃坑鎮產業扶貧貢柑種植示範基地,貧困戶馮金有告訴記者,他從2016年開始種貢柑,現在只是部分掛果,等到第4年全部結果,收入還會增加。

近年來,特色農業產業成為仁化縣推進精準扶貧的主要抓手,通過“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戰略、光伏產業等助力扶貧,仁化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515元增加到2017年的9194元。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張子俊

記者 胡新科 發自韶關仁化

選準產業 貧困戶幹勁十足

此前因腰傷無法乾重活的馮金有僅靠種植水稻、花生自足,而現在種了9.8畝貢柑。“政府免費發放了5畝貢柑苗。”馮金有說,此外再加上幫扶單位資助的打藥機、肥料等生產資料,自己的貢柑種植規模也擴大了。

貢柑種植週期大致3年,第4年才全部掛果,中間的空當期怎麼辦?這期間,馮金有在合作社的貢柑園務工,一個月收入1800元左右。

“現在一般是介紹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有固定收入,再加上自己在家種一些貢柑,增加收入。”仁化縣扶貧辦主任李文華說,通過這樣的就業扶貧,即使短期沒有收穫貢柑,也能保障貧困戶的基本生活。

“現在幹勁更足,看到了希望。”馮金有表示,近幾年村裡出現了不少“貢柑樓”,都是靠種植貢柑的收入建起來的。目前黃坑鎮貢柑種植涉及貧困戶127戶727畝,已帶動貧困戶80戶178人實現脫貧。

在“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戰略下,從育苗到種植、管理、銷售,仁化縣已圍繞貢柑產業形成一整套幫扶策略。一方面,仁化縣引導潤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建成標準化無病毒貢柑種苗繁育產業幫扶示範基地,為貧困戶免費提供標準化無病毒貢柑苗木,從源頭上遏制柑桔黃龍病,保障貧困戶收成;另一方面,通過“以獎代補”措施,鼓勵貧困戶參與貢柑產業。此外通過電商拓展銷售渠道,如黃坑鎮2017年通過樂村淘電商平臺,幫助28戶貧困戶銷售貢柑59萬斤。目前全縣已帶動588戶貧困戶種植貢柑共計4116畝。

務工更關鍵是學種植技術

“肥料不要離根部太近,挖好排水溝才能不爛根……”在大橋鎮韶關金喆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長壩沙田柚種植基地內,鄧福清指著一棵沙田柚樹仔細地向記者介紹,這些種植技術他都是在基地學會的。

從2014年開始,鄧福清開始到種植基地務工,月收入從之前的1000元增長到3000元左右。在他看來,在基地務工更關鍵的是學到種植技術,“包括下藥、施肥、管理等細節,我都是在這裡學會,然後在自己家的地種了11畝左右的沙田柚。”

“去年家裡的柚子樹剛掛果,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鄧福清算了一筆賬,今年家裡的柚子樹預計將掛果6000斤,如果能達到去年的8元/斤收購價,再加上務工工資,“今年收入將達到7萬多元。”

“基地聘請了大橋鎮13名貧困戶,實現戶年均增收3萬多元。”韶關金喆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坤佑介紹,要做出長壩沙田柚品牌,需要周邊農戶都參與進來,希望貧困戶及村民能學習技術,擴大規模,形成產業。”基地已將1—10月每個月的種植核心任務做成視頻,並配專業人員指導農戶。

目前種植沙田柚已成為大橋鎮長壩村脫貧增收的重要路徑,這個曾經的典型貧困村,從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到依託沙田柚產業在2017年實現村集體收入達95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2.8萬元,並帶動當地14戶貧困戶種植87.66畝沙田柚。

建光伏助力長期穩定增收

除了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仁化縣還瞄準光伏產業,通過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助推貧困戶增收脫貧。

“通過統籌扶貧資金,按照人均5000元的標準,仁化縣投入4774萬元投資入股金裕新能源公司,建設光伏扶貧電站項目。”在董塘鎮的金澤光伏電站,李文華告訴記者,這座100兆瓦的光伏發電站,從2018年計算至2038年,項目每年稅後可得收益1000.2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年均可增收3000元,人年均可增收1047元。

目前發電項目仍處於第二期建設期,建設期無法發電,如何保障貧困戶收益?李文華介紹說,這段時間按8%收益保底分紅,貧困戶每年能分得400元,“兩年後就可回本,光伏板基本可以維持使用20年。”

除去發電,光伏電站還承擔著修復土壤的功能。電站所在地原本是一片耕地,但曾遭受重金屬汙染,通過採用“板上太陽能光伏發電、板下種植喜陰性超富集植物”相結合的綜合利用模式,用植物富集萃取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逐步還原成可耕作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