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貓頭鷹哺育小貓頭鷹,當小鷹長大後爲什麼會吃掉老鷹?

鋼筋工鳩摩智


圖片由提問者提供


提問者提出,老貓頭鷹哺育小貓頭鷹,當小鷹長大後為什麼會吃掉老鷹?

這是一種誤傳。在古代,古人們沒有望遠鏡,對貓頭鷹又缺乏瞭解,觀察不仔細,認為老貓頭鷹哺育小貓頭鷹,當小貓頭鷹長大後會吃掉老的,還編出了鴟梟食母的成語。

大部分貓頭鷹都屬於夜行性動物,白天它們是在樹上休憩。鳥類沒有牙齒,貓頭鷹也一樣。它們先用堅硬的喙撕裂食物,再大塊吞食,無法消化的食物硬體組織,如羽毛,骨頭就會聚集成一團,被人類稱為食丸。在進食4-5小時後將無法消化的骨頭、羽毛之類的東西攢在一起,再吐出來,避免了這些東西對它身體的傷害。

可是,一些古人根本沒有注意到這點,見到地上的食丸,就誤認為貓頭鷹父母雖然給子女辛苦餵食,子女長大後,反遭小貓頭鷹吃掉,以為老貓頭鷹慘遭毒手,這實在是太令人髮指了。再加上文人添鹽加醋,渲染,造成以訛傳訛。

可見,觀察不仔細,其危害有多深。貓頭鷹是滅鼠能手,很多食丸都可見鼠毛,反而被誣反食其母,實在冤枉。

其實,當小貓頭鷹長大,它們的父母就會離開他們,或是被自己父母趕出去,另立門戶,自食其力,不準啃老。


自然使者


貓頭鷹是一種有靈性的鳥類,在農村 一直存在著一種傳言,說小貓頭鷹長大後,會吃掉養育自己的老貓頭鷹,這是真的嗎?

其實,動物世界中,為了更好地繁殖後代,這種違反人類倫理的行為並不少見。

比如蜘蛛母親在生下一窩小蜘蛛後,它們會吸光大蜘蛛的體液,從而提高繁殖的存活率,螳螂在交配後,雌性螳螂也會吃掉雄性,以此保證孕育後代的營養。

因為這種情況很常見,以至於在農村,村民們看到老貓頭鷹哺育小貓頭鷹,突然一個晚上過去,老貓頭鷹就消失不見了,就會聯想到老貓頭鷹被吃掉了。

然而實際上,老貓頭鷹並不是獻身,而是跑路了…

一般來說,新出生的貓頭鷹到了40天左右,就有自己覓食的能力了,在這期間,老貓頭鷹會一直悉心地照顧它們。

等到一定時間,大貓頭鷹就頭也不回地離開它們,讓它們自力更生,迅速成長起來,畢竟在自然界中,生存就是首要任務。

貓頭鷹的做法,也讓人不得不感嘆母親的用心良苦,我想這也正是值得人類學習、借鑑的地方。

畢竟,老貓頭鷹沒辦法一輩子守護著小貓頭鷹,就像母親沒辦法一輩子保護自己的孩子,只有儘快成長起來,成為強者,才能更好地存活下來。


找靚機二手機



我絕對有資格談論這個問題,因為曾經有一窩貓頭鷹築巢(說是巢,其實什麼也沒有,貓頭鷹根本不築巢。我說“築巢”只是棲息的意思)在我家院門屋簷的隔板上,正對著客廳。母親準備把他們趕走,因為貓頭鷹在我們那兒屬不詳之鳥,且叫聲極為恐怖。但我們發現他們的時候,小貓頭鷹已經破殼了,新生惻隱,就由著他們了。

小貓頭鷹吃老貓頭鷹是民間訛傳。事實是,當小貓頭鷹羽翼漸豐時,老貓頭鷹會突然離巢,永不回頭。小貓頭鷹滿心期待地等著老貓頭鷹帶回來食物,然而,一連幾天,老貓頭鷹都沒有回來。於是小貓頭鷹只能硬著頭皮自主去飛行和覓食。

我是如何知道的呢。當時我只有十來歲,好奇心特別強,每天傍晚放學之後都會爬上院門看看那一窩小傢伙。因為貓頭鷹是夜行動物,所以每次都能看到老貓頭鷹也在一邊(只有一隻成鳥,應該是雌鳥,從沒見過雄鳥在巢裡——不知道雄鳥是早早出去覓食了,還是根本不參與育兒。老貓頭鷹有點警覺,聽到動靜會在離巢大概一兩米的地方警戒)。直到有一天,發現老貓頭鷹不在了。第二天,也不在;到第三天,已經少了兩隻小貓頭鷹(總共四隻)。而到了第四天,只剩下一隻,左腿先天殘疾的小貓頭鷹——飛羽健全,但永遠飛不起來。於是我把它帶回房間餵養(沒養多久,死了)。母親說“他們分吃老貓頭鷹的時候這隻沒吃上,所以不會飛”。

其實這只是貓頭鷹的一種育兒方式,物競天擇,這種方式很殘忍,但卻保證了弱者的淘汰,保證了只有夠健壯才能生存下去。這對於一個物種是非常必要的。

貓頭鷹的這種育兒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值得很多家長借鑑——讓孩子學會獨立!


止0X


貓頭鷹是鳥類動物,鳥類動物各有習性,但沒有一種鳥類把小烏哺育出來後,會讓小鳥把自己吃掉的,說老貓頭鷹把小貓頭鷹哺育出來長大後,老貓頭鷹會讓小貓頭鷹吃掉是誤傳。昆蟲中的螳螂交配後,母螳螂會把公螳蝍吃掉,那是毋螳螂受孕後需要補充大量營養才能順產後代,而螳蝍很弱,無法通過抓捕足夠的其它小昆蟲補充營養,所以只有把交配後的公螳蝍吃掉來補充營養,這是有些弱小動物繁殖後代誕續後待的方式,這種繁殖後代的方式在鳥類中是不存在的,在鳥類動物中,沒有小鳥會把生養自己的老鳥吃掉這種事情的。貓頭鷹是食肉類鳥生動物,小貓頭鷹要生存下去,捕食技能這一關是必須要通過的,弱小的小貓頭鷹很難過這一關,只有強壯的小貓頭鷹才能過這一關,老貓頭鷹如果在那裡,是很難眼睜睜地看著弱小的小貓頭鷹因捕不到食物而餓死的,如果繼續餵養,連強壯的小貓頭鷹不去捕食而沒學到捕食技能,連自力生存的能力也沒有,最後還得餓死,所以留下來不是辦法,小貓頭鷹長到一定程度後,老貓頭鷹就飛走了。


龍一歐


貓頭鷹這種動物很奇怪:他能知道哪裡有人快死了:三十八年前的秋天:我去地裡搳草、我在北面搳在我的南面是我前院的一個大嫂她也在搳草可是後來卻不見了;我回來以後問她為什麼不搳了他說遇到貓頭鷹在那:叫|他怎麼趕也不走'後來回家那鳥也跟回來那是趕也不走!沒有一個月她的男人就死了:哪貓頭鷹飛到後院把我們憐居老梁頭也叫走了;老梁頭死以後那隻貓頭鷹飛走了:真的很神奇/


私人專屬200546212


毫無疑問,這是個謠傳。傳說中鴞(也有說梟,即貓頭鷹)是一種兇殘的鳥,孩子出殼後會將父母吃掉,然後飛走。事實上,沒有任何一種貓頭鷹有吃父母的行為,甚至沒有一種鳥類會這麼幹。生存和繁衍後代是刻在基因裡的使命,只有當犧牲自己能換來更多的繁衍後代的可能時,才會發生上述行為。例如某些蜘蛛,它們每次能產數量較多的卵,卵孵化後,後代會吸乾母親的體液作為第一餐,然後四散求生。母蜘蛛雖然犧牲了,但卻換來了眾多後代的更高的成活率。

倉鴞,圖源:pixabay

貓頭鷹雖然不會吃母親,但確實存在著激烈的食物競爭。和絕大多數鳥類不同,鴞類產卵的間隔較長,有時候第一隻雛鳥已經長得很大了,最後一枚卵還在孵化中。例如在倉鴞的繁殖中,同一窩雛鳥的發育情況就會有很大差異。這樣的生存策略可以保證在有限的食物資源下,它們能儘可能多地繁殖後代。

雪鴞,圖源:pixabay

很多鴞類的繁殖強烈依賴齧齒動物的繁盛。例如雪鴞在旅鼠繁盛的年代,雄性會帶回數不清的旅鼠堆在巢邊,一對雪鴞可以養大六隻甚至更多的雛鳥;而在旅鼠稀少的年份,雄性雪鴞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搜尋旅鼠,甚至不得已去捕捉鳥類,但食物依然只夠最大的雛鳥存活。這樣的年份裡,多數小雪鴞會夭折,甚至很多雪鴞夫婦壓根不繁殖。

猛鴞的雛鳥,圖源:pixabay

而在花頭鵂鶹(一種小型貓頭鷹)的繁殖中,如果早春食物中鼠類佔了很大比例,說明鼠類資源十分充足,它們就會產很多卵,有時候能多達十二枚,連最小的雛鳥也能長大;而如果食物中鼠類佔的比例很低,就說明鼠類資源稀少,它們不得已去捕捉更加靈活的鳥類,相應地,產卵數量就會下降。


山知道我


這是假的。幼貓頭鷹不會吃成年貓頭鷹。“鴟梟食母”原本是個比喻,後來逐漸以訛傳訛,讓貓頭鷹背了黑鍋。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貓頭鷹孵化後35-40天,羽毛就豐滿了,再10天左右可以離巢飛行,成年貓頭鷹再帶領它20天左右,基本上就會把小貓頭鷹趕出巢,讓它自食其力了。

當然,生物學裡也不乏同類互食的情況,比如育卵期的雌螳螂會吃掉雄螳螂。但螳螂是為了繁衍。而在自然界中,向來是優勝劣汰,如果幼生體不能適應環境,成年體會輕易拋棄幼生體再進行繁殖,知道繁殖出有能力生存的幼生體來。

換句話說,自然界的動物理念,生存是第一要務。沒能力生存又沒能力繁殖的個體,並不太值得珍惜,沒有多少感情可講。

貓頭鷹是很冤枉的。

最早記錄“鴟梟食母”,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但完全不是這個意思。當時,趙國人慎到,著了一部《慎子》,在《民雜》一篇中說:“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

後來,屍子,即魏國人屍佼,註釋到:身俊失役,身生盜賊。孽梟群起,爭食其母。

身,“多”的意思;俊,指賢良人士。盜賊,指竊國之賊,即威脅到周朝的各路諸侯。

梟,也就是貓頭鷹,在過去是一種代表勝利的鳥,據說貓頭鷹會跟隨打了勝仗的隊伍邊飛邊叫。

這裡的母,則是指周朝是各諸侯國的母國,而不是貓頭鷹的母親。

意思是說,天下的賢良不被任用,各種亂象就會出現。各路諸侯國都對周朝用兵,蠶食母國。

這裡,用梟來形容各路蠶食周朝的諸侯國打了勝仗的樣子,跟本就不是什麼梟鳥食母。

可惜,無論什麼時代,都有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的傢伙。這些傢伙明明是半瓶子醋,胡亂解釋原文,結果把其他人給誤導了。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記載:炎州有鳥,其名曰梟。傴伏其子百日而長,羽翼既成食母而飛。

清代徐昆的《遁齋偶筆》記載:餘嘗居北阿鎮小寺,寺後喬木數株有梟巢其上,凡生八九子。子大能飛,身皆與母等,求食益急。母勢不能供,即避伏荊棘間,群子噪逐不已。母知必不能逃,乃仰身披翅而臥,任眾子啄食至盡乃散去,就視惟毛嘴存焉。

古代像這樣無知又無恥的文人實在太多,誤導了其他人。這次貓頭鷹運氣不好,背了黑鍋。


純鈞LHGR


貓頭鷹是一種非常有靈性的鳥類,雖然農村人都說貓頭鷹不吉祥,甚至還有的傳聞說小貓頭鷹在長大後會吃掉老貓頭鷹,那麼這是真的嗎?其實大部分的動物不像人類一樣具有情感,沒有感恩的說法,所以動物界中,為了生存,出現了很多吃掉同伴或伴侶的現象,所以很多人都選擇相信小貓頭鷹會吃掉老貓頭鷹。

然而真相併非大家所想的這麼殘忍,貓頭鷹也算是比較有責任感的一種鳥類,一般人老貓頭鷹會一直陪伴到小貓頭鷹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才會離開,但是也有一小部分的小貓頭鷹適應能力較差,成體貓頭鷹看到弱小的貓頭鷹一直依靠父母捕食,就會狠心離開,再次繁殖下一代。於是就出現了小貓頭鷹把老貓頭鷹吃掉的說法。


這種情況在自然界中是很常見的,動物不像人一樣注重情感,對子女具有撫養的義務。一般人動物們都會在後代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後,就會離開繼續繁殖下一代。有的動物甚至生下孩子之後就離開了。

智匯天下事


老貓頭鷹哺育小貓頭鷹,當小鷹長大後會吃掉老鷹!?

關於這個“故事”傳得“神乎其神”,“各種各樣”的版本,讓人不知信其有,還是信其無。難道貓頭鷹長大後真的會吃了自己的媽媽嗎?貓頭鷹以什麼為食?難道一生只以媽媽為食嗎?可媽媽只有一個,兒女一大推啊!吃了媽媽遠遠填不飽肚子嘛!?



下面,讓我先來揭開貓頭鷹的“神密面紗”!

一、物種特徵

貓頭鷹面形似貓,因此得名,因眼周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排列而形成臉盤。



貓頭鷹因全身羽毛長得特殊,飛行時無聲;雌鳥體形一般較雄鳥大;頭大而寬,嘴短,側扁而強壯;肉食動物;眼睛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大大的眼睛無法轉動,所以要不停地轉動腦袋;



由於特殊的頸椎結構,頭的活動範圍為270°,而人只有180°;左右耳不對稱,左耳道比右耳道寬闊且有發達的耳鼓;大部分長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樣的耳廓;聽覺神經很發達;視覺敏銳;卵是逐個孵化,即產下第一枚卵後,便開始孵化;恆溫動物;有些貓頭鷹眼睛會發出光照,照在動物眼睛上,動物竟毫無察覺。



貓頭鷹擁有如此多與眾不同的神奇功能!那就難怪我們人類把它傳得“神乎其神”了!



二、分佈範圍

貓頭鷹是全世界分佈最廣的現存鳥類之一。除了北極地區以外、世界各地都有貓頭鷹的蹤影。



三、生活習性

貓頭鷹大多棲息於樹上,部分棲息於岩石間和草地上。



貓頭鷹絕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只有少數白天外出活動;一貫夜行的貓頭鷹,一旦在白天活動,常有如醉酒似的飛行顛簸不定。



貓頭鷹食物以鼠類為主,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它們都有吐“ 食丸”的習性,也叫吐“唾餘”。



貓頭鷹一旦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便迅速出擊。無聲的出擊使其進攻更有“閃電戰”的效果。貓頭鷹能根據獵物移動時產生的響動,不斷調整撲擊方向,最後出爪,一舉奏效。

貓頭鷹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顏色的鳥類。



四、繁殖進化

貓頭鷹通常一雄一雌配對,但個別種類如鬼鴞的配對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



貓頭鷹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5~6月,也有早點的種類。



大多貓頭鷹在繁殖過程中不營巢,而是利用樹洞、巖穴或其他鳥類合適的棄巢孵卵育雛;一窩產卵數量不定,孵化期約一月左右;孵卵一般僅由雌鳥完成,育雛則雄雌共同承擔。



貓頭鷹均為完成雛,孵化後體被絨羽,耳目緊閉。鴞類產卵孵卵週期較長,個別種類如雪鴞,在食物蕭條的年景會出現較大雛鳥殘食幼小雛鳥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這可是老貓頭鷹食小鷹的情況哦!



野生貓頭鷹平均壽命三年半左右,可見其壽命不長,只有少數能夠達到11年。



其實,一分析就知道“貓頭鷹長大後會吃自己的媽媽”是不可能的,既便發生“貓頭鷹吃媽”,那也只是個例特例遇特殊情況而已。從上面生活習性中已看到,還有老鷹吃小鷹的情況呢!動物中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僅僅是貓頭鷹,別的動物也可能幹,如有些貓媽媽還吃自己孩子呢!有些母山羊還會喝自己的奶!……



我聽了好多關於“貓頭鷹長大後會吃自己媽媽”的傳說!其中之一頗有點意思,即關於“披嘛戴孝”的意思,其實就是關於“老烏鴉會有自己的孩子餵養,貓頭鷹老了卻被自己孩子吃了”的寓意。所以,黑衣或黑袖代表烏鴉,麻衣代表貓頭鷹!



哦!原來才真的是人編的傳說呢?



看了這個故事你就會知道,在我國實行火葬以前,許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後,安葬的時候總要最親的人拜路。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隻麻袋弄成披風樣式,從頭頂披戴到腰間。據民間傳說,這種特別的打扮就是來歷於“烏鴉貓頭鷹”的傳說!



據傳,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孃,老婆婆想盡到做孃的責任,教訓他們一頓。



老婆婆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個辦法,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不要你們花一文錢。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著屋後槐樹上烏鴉和山林裡貓頭鷹是怎樣過日子的——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



兩個不孝之子因不花一文錢,馬上就答應了。經老孃一提醒,兄弟倆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來。



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細心地餵養自己的孩子,不管媽媽飛來飛去銜吃的有多快,這些小傢伙還是張大嘴巴,嗷嗷待哺。



那麼,長大以後,這些小傢伙又怎樣對待生養自己的媽媽呢?

小烏鴉還不錯,媽媽老了飛不動了,覓不到食,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嘴裡,等到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餵養她。這樣反哺之情,代代相傳。



而與烏鴉截然相反的卻是,媽媽老得不中用了,小貓頭鷹就把媽媽吃掉了。小貓頭鷹後來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了。這樣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令人傷心啊!



如今這樣對待老孃,將來孩子也這樣對待我們怎麼辦?兄弟倆越看越看不下去,不敢往下想,漸漸地改變了對老孃的態度。



兄弟倆剛剛開始孝敬贍養老孃,可是天不作美,她老人家卻偏偏過世了,兄弟倆後悔莫及。



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們不是穿紅戴綠,而是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同時,披一件麻衣,模仿貓頭鷹毛色,並下跪拜路。



哦!明白了嗎!“百善孝為先”!



咱別“啃老”了,行嗎?


田蘭地博


貓頭鷹長大後不會跟媽媽生活在一起,所以不會啄食它的媽媽。

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年幼的猛禽會殺食自己的兄弟姐妹。成年後吃掉自己的母親也許也是因為缺乏食物。當然,這不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是特殊情況下發生的特殊狀況。所以,貓頭鷹長大後並不會吞吃其親鳥。

有的人對貓頭鷹的觀察不夠仔細,當貓頭鷹媽媽從嘴裡吐出血淋淋的食物時,幼齡的貓頭鷹會從親鳥的嘴裡搶吃的,看上去好像是在啄食它的媽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