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直播預告」明治維新150周年回顧——個人自由如何與軍國主義接軌

秦暉老師即將赴別處任教,開啟新的教學生涯,臨行之際諸事匆忙,但因為知識圈學友們第二輪投票選出了秦暉老師,我們還是特意尋找機會,在秦老師離開北京之前請他來直播間,與另兩位老師高全喜教授、蕭瀚一起縱論日本明治維新。

「明白直播预告」明治维新150周年回顾——个人自由如何与军国主义接轨

機會難得,我們準備邀請12位學友來直播現場,這週四晚上,直播開始之前,與我們一起飲酒餞別秦老師。喜歡秦老爹的學友,千萬不要錯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瞭解三種參與方式。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老師以博學多聞著稱,他的關注點很多,上溯戰國秦漢,下追中國近代,農民問題、農村社會、土地制度、商品經濟、貨幣金融、宗族社區等他都有研究;他還寫過有關希臘羅馬、拜占庭、中世紀宗教爭論至到近世美國製度、俄國、南非等國問題的論文。

「明白直播预告」明治维新150周年回顾——个人自由如何与军国主义接轨

秦暉老師在蘇州

©明白APP

但是,無論關注點如何改變,秦暉老師的基本的治學態度和價值標準始終一以貫之。在《問題與主義》一書中,他說:

「我自知才智平常,以『博學鴻儒』的姿態到處發言非我所能為。」

秦暉老師四十多年的學思之路,不求金針渡人,但尋「問個明白」,從「真問題」中闡發「真學問」。畢竟:

「我們以往浪費在偽問題上的時間是太多。」

秦暉老師在書中如是感慨。

01.

農林學路

秦暉老師被稱作「問題終結者」,多重領域,多層維度,他都能一針見血挖掘出根本的「問題意識」,繼而拋出答案。這最初得益於他年輕時長達九年的農村「早稻田大學」生涯。

1969年,秦暉老師在廣西省田林縣開始了他九年的下鄉插隊經歷。他插隊時間很長,在同齡人當屬罕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秦暉老師的「眼睛不好」,先天性青光眼導致他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只有0.2的視力。

因此,每有招工契機,秦暉老師都會因為體檢不合格而被刷掉。後來回憶起那段頗為不平的記憶時,秦暉老師卻很「豁達」地說:

「如果在城裡,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也不可能形成我對於社會、對於人生的這種感悟。」

在插隊期間,秦暉老師無法做重農活,老鄉們也很照顧他,就讓他在生產隊做一些技術活。於是,他幾乎把生產隊的技術活都幹了個遍,從飛機播種需要的山林測量,到水電水利,還做了三年的衛生員,也就是今天俗稱的「赤腳醫生」。除此之外,農閒時期秦暉老師還搞起了文藝創作。在縣文化部門牽頭下,他搞了多次採風,蒐集了很多民歌。

1978年,秦暉老師離開廣西,進入蘭州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歷史學家趙儷生教授。

「明白直播预告」明治维新150周年回顾——个人自由如何与军国主义接轨

趙儷生教授(1917-2007)

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

僅有小學學歷的秦暉老師是他所在縣城唯一一個考上研究生的人,這在當時是很特殊的現象。中國正規高等教育幾乎中斷了十年,像秦暉老師一樣的沒有受過正經大學教育而考上研究生的學者們很多,他們被戲稱為「黃埔一期」。

秦暉老師後來評價這一批「同等學力」的研究生時說:

「他們的『自學』絕對是『愛智求真』型的。那時高考久停,更不是科舉時代,沒有為『應試』而學的機會,更無為求仕而懸樑刺股的『激勵』,當時也絕對沒想到日後自己會以治學為『飯碗』。」

在「早稻田大學」的九年「求學」經歷,是純粹的為了求知而求知,說起來頗為「務虛」,但是在那樣的年代,除了求知,還能追求什麼呢?

秦暉老師後來在《問題與主義》一書中指出,這樣的「求知」經歷使得他的研究帶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社會關懷導向;二是專業畛域的淡化」。前者是秦暉老師自認「社會人」的責任,後者既是當時歷史現實下教育缺位的反映,同時也成為後來秦暉老師博學的基礎。

02.

「老」方法,「新」問題

秦暉老師將「早稻田大學」培養的求知慾帶入了研究生學堂,這時中國正處於轉型的節點,各種新知如潮湧入,在農村待了九年的秦暉老師難免不知所措。於是,他埋首書籍和史料,讀研三年的寒暑假都沒回過家。

那時的秦暉老師,認同陳垣先生的史源學理論,以乾嘉式的「老」方法,來思考專門史的「新」問題。

「明白直播预告」明治维新150周年回顾——个人自由如何与军国主义接轨

陳垣當選國會議員留影

陳垣(1880-1971),著名歷史學家

被嚴耕望先生評為

與錢穆、呂思勉、陳寅恪齊名的

「現代四大史學家」

©中國國家圖書館

於是,他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新史學」的理論研究重鎮——農民戰爭史與土地制度史。導師趙儷生先生是這一領域的泰斗。以他為代表的一批史學家建立了農民戰爭研究體系,開拓了這一學科的研究範例。

但是,農民戰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理論的爭辯和價值觀的批判。在就讀研究生之前,秦暉老師是認可這些爭鳴的,後來他卻發現這樣「熱鬧」的背後,是史學研究基礎的空乏無力,這些理論並沒有解決「農民戰爭」的很多基礎問題。

在這樣的學界背景這下,秦暉老師沉靜於史料中,反覆挖掘。在孫可望和李定國的西南「第三政權」中,秦暉老師發現了些許端倪。這個長期為明清史家忽略的邊疆農民政權是一個典型的從晚明農民戰爭中生髮出來的草莽體制,比歷史上大多數民變政權還要長命,它能夠解釋很多過去農民戰爭所沒有解釋的問題。

為此,秦暉老師順著史料提供的線索一路追尋,最終完成了20萬字的碩士學位論文《後期大西軍的經濟政策》。並詳細梳理了李自成敗後,其餘部的各自興衰去就,從而搞清楚了很多李自成的身後事,打了一把「學術假貨」。

這一時期的秦暉老師表現得很像一個考據派,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作為「社會人」和九年農村生活培養起來的人文關懷。他始終記得趙儷生先生對他說的話:

「小問題要越做越大,大問題要越做越小。」

八十年代後期,舊有的農民史學研究輝煌不在,秦暉老師指出,人們已經厭倦了為農民反抗戰爭歌功頌德,但是當調頭回來想要從農村生活的「落後」入手時,現實中的農村發展,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的堪比城市的現代鄉村又如當頭棒喝。

讚頌農村或是貶低農村都沒有了出路,在秦老師看來,這種價值判斷的失重,恰恰證明了以前農村研究理論的缺位。

秦暉老師對晚明農民戰爭的小範圍深度研究,逐漸擴展開來,最後形成了他在九十年代初期的興趣點,即《問題與主義》一書中提到的:

「對社會經濟史的關注從農村、農業擴展至包括城鄉在內的傳統生產、交換、信用、貨幣的全方位考察,關注重點則由『生產關係』轉移到經濟運行機制和要素配置上。在時段上由明清下及近代、上至秦漢;在空間上則從以關中為代表的區域考察到宏觀的中西比較並進」。

這是一套整體考慮中國傳統農村土地私有和租佃關係的理論體系。為此,秦暉老師進行了三個方面的理論整理工作:其一,清理意識形態化的農民社會理論;其二,對接國際農民學思潮;其三,理解俄國農民學傳統。

03.

從農民問題到現代化

秦暉老師的研究並不止是專注農民和農村問題,更多還是現代化的思考。他在「明白APP」獨家策劃的學術自述中說:

「農民問題不光是『種田人』的問題,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整個國家的問題,或者也可以說是整個文明的問題。農民問題就是現代化或者說是社會轉型的問題,所以對農民問題的關注實際上就擴展到了對我們這個傳統國家怎麼一步一步地走向現代化。」

由此,秦暉老師在《問題與主義》中給農民問題的研究下了一個定論,即:

「農民問題的實質就是中國問題,即中國現代化問題。」

秦暉老師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逐漸橫向延伸他的研究範圍,從中國社會的「古代之變」一直思考到中國國家的「近代之變」,依據相似的改革路徑,再擴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新舊世界的轉換變革,是世界近代史的母題。秦暉老師將這種轉換比喻為大家族的「分家」,要不要分家,新家如何生存是重要問題。但是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分家」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150年前,日本的知識分子亦在思辨與抗爭中迎來了國家的變革之路。上千年對於農業帝國的模仿在短短五十多年間迅速被推翻並重組,在追逐「坂上之雲」的過程中,儒權倒下了,皇權起來了。明治維新讓日本國富兵強,卻也導致日本後來陷入軍國主義的泥潭。

「明白直播预告」明治维新150周年回顾——个人自由如何与军国主义接轨

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行

在秦暉老師看來,日本的「分家」選擇,直接導致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走向。那麼這種選擇,對近代的中國歷史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本週四(8月23日)晚八點,秦暉老師將做客明白直播間,與著名法學學者蕭翰老師進行對談。在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之際,深入分析這場改變亞洲近代歷史軌跡的巨大變革,探尋軍國主義「惡之花」的傳統思想之根。在「真問題」的導向中,回顧「主義」的生髮之路。■

農林學路,問題意識如何生髮? 請搜索“明白微課”小程序,瞭解秦老師學思歷程、聽秦老師講解「21世紀全球化危機」,分析「儒家與法家的恩恩怨怨」。

「明白直播预告」明治维新150周年回顾——个人自由如何与军国主义接轨

本期直播,著名歷史學者秦暉老師將做客明白直播間,與著名法學學者蕭翰老師對談。與此同時,我們還邀請了著名法政學者高全喜老師作為直播主持人。為我們帶來明治維新150年曆史回顧,深入剖析這場巨大變革背後「個人主義如何與軍國主義接軌」。

日本近代之路上,以「個人自由」為目標的改革之路最後何以走向「軍國主義的泥潭」?

本週四(8月23日)晚八點,秦暉老師與蕭翰老師、高全喜老師將帶來怎樣的思想交鋒?一流學者,頂尖對談,又將生髮怎樣的思考?

掃碼加入「明白知識圈」,參與直播,向老師發問,與明師一道,從大變革中瞭解人類歷史的現代化進程。

「明白直播预告」明治维新150周年回顾——个人自由如何与军国主义接轨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瞭解本週四線下參加秦暉老師直播、為秦老師遠行餞別、與秦老師面對面交流的三種參與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