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今天,高全喜老師帶你一起來讀《藝術的故事》

一個學者的思想真正富有生命力,關鍵在於他和他的時代應該結合在一起,或者用我這代人讀書期間比較喜歡沿用的一個說法:“你是這個時代精神的某種體現,你的一些思想觀點要體現一種時代精神的核心內涵。”

——高全喜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一個學者傾其一生的潛心研究,總是與他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無論是被時代的浪潮裹挾著向前,還是主動跟隨時代的步伐向未知的方向前行,歷史劇變帶來的思想劇變,總是無法迴避。

高全喜正是在中國社會三十年劇變中脫穎而出的一位學界大家、跨界大咖。

1985年,年僅23歲的高全喜成為中國社科院的哲學博士生,師從著名學者賀麟先生,攻讀德國古典哲學。此時的他是一位浸濡在恢弘氣派經典的文學青年,也是一位遊思在德國古典思想和文化的哲學青年。大致費時五年,奠定了對社會歷史政治的哲學性的理論認識和基本框架。

但是1990—1998年,嚴重的肝病迫使高全喜擱置了學術研究旅程,轉而長年臥床研究神學。多年後,對這番命運的波折他不無感慨道:人生的一些挫折回過頭來看,可能反而是好事情,因為在這個挫折中會體驗到人性中非常極致的情感,而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是體會不到的。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新世紀之交,作為法政學者的高全喜開始出場。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十年磨一劍(1998—2008),他先是對西方思想與法政的知識譜系和思想譜系重新進行梳理和構建,重新確立了自己的理論知識立論點、價值取向和思想源流。然後又歷時八年(2008—2016),將豐厚的西方法政思想融入到以憲法制度和政體制度為中心的制度性研究當中,結合對中西立憲史的雙重考察,以探求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問題最核心之處的制度變局之道。

2016年,“吾道南矣”,高全喜南下上海,繼續深化憲法學研究,聚焦於政治憲法的探索,並梳理出南方中國憲法學的要旨,挺立中國憲法學的國際公法面相。

我們與高全喜對話時,他回顧自己三十年的曲折歷程說,每一次的轉型冥冥中自有天意,不如此不能體驗人生的獨特味道,不能洞悉人生的變幻奧妙。

而對於將極致情感具體化的藝術,高全喜一直深迷其中。《畫與真:楊飛雲與中國古典寫實主義》是他在藝術評論方面的代表作,點染論評之處,往往啟人之未思,令人豁然意解。

本期“約書呀”請來高全喜先生年末壓軸,為學友們講讀貢布里希名著《藝術的故事》。新的一年,約書呀還會推出高老師講讀他自己的《浮士德精神》、《尋找現代中國》等代表作。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藝術的故事》貢布里希 (Sir E.H.Gombrich)

《藝術的故事》是半個世紀以來最有全球影響力的藝術著作,2017年被清華大學指定為人手一冊的入學讀物。全書脈絡清晰、思維連貫,概括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

歡迎各位關注!

读书|今天,高全喜老师带你一起来读《艺术的故事》

掃碼關注“東方歷史評論” ID:ohisto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