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武夷山,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麓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屬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還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地球同緯度地區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擁有2527種植物物種,近5000種野生動物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主要分佈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變質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崗岩和碎屑岩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發生了強烈的火山噴發活動,繼之為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已發現本區有豐富的火山機構,為典型的亞洲東部環太平洋帶的構造特徵。白堊紀晚期的紅色砂礫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體。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中生代的地殼運動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告性對武夷山地貌發育也很明顯,西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堅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紋岩等構成,東部紅色砂頁岩地區則往往發育有較寬的谷地和盆地。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所以武夷山豐富的地貌類型是地質構造、流水侵蝕、風化剝蝕、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四季分明地處中亞熱帶,武夷山四季氣溫較均勻、溫和溼潤,年平均氣溫約12℃~13℃,1月均溫3℃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達-15℃,7月均溫23℃~24℃;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福建省降水量最多地區。年相對溼度高達85%,霧日在100天以上。[18]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種子植物類數量在中亞熱帶地區位居前列,有中國特有屬27屬31種,許多如銀杏等為單種屬孑遺植物3728種。種子植物種類數量在中亞熱帶地區位居前列,有中國特有屬27屬31種,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豐富的種質資源早已成為中外科學家和研究機構所關注,19世紀,英、法、美、奧地利等國學者就進入武夷山採集標本。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現已發現或採集的野生動植樹物模式標本近1000種,其中:植物模式產地57種;野生動物新種中的昆蟲模式標本779種,脊椎動物模式標本產地種達56種。至今,仍有大量模式標本保存在倫敦、紐約、柏林、夏威夷等地的著名博物館內。[29]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繫,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標準。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遊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後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漢城遺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現代化”城市

武夷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天遊峰

天遊峰海拔408m,相對高度215m。它是一條由北向南延伸的巖脊,東接仙遊巖,西連仙掌峰,削崖聳起,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澗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約120m泉。峰上名木古樹眾多,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讚道:“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峰頂胡麻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近百處。其中最大一幅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遊峰即是“武夷第一勝地”,理應號稱“第一山”。也有人解釋說,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36]

九曲溪景區

九曲溪發源於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全長62.8公里。進入風景區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彎曲的作用之外,還受多組岩層斷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長的河流,直線距離僅5公里,曲率達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質達國家地面水Ι類標準。[37]

大紅袍景區

大紅袍景區位於武夷山風景區的中心部位,景區著名大峽谷“九龍窠”內。這是一條受東西向斷裂構造控制發育的深長谷地,谷地深切,兩側長條狀單面山高聳、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駢列、獨特的節理髮育,使峰脊高低起伏。[31]

舉世聞名的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谷底靠北面的懸崖峭壁上。這裡疊著一大一小兩方盆景式的古茶園,六株古樸蒼鬱的茶樹,枝繁葉茂。它已有340餘年的歷史。

2007年7月,最後一次採摘自350年母樹的20克大紅袍茶葉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這也是現代茶葉第一次被藏入國博。今後,武夷山將不再製作母樹大紅袍茶葉。[1]

水簾洞

武夷山水簾洞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於章堂澗之北。進入景點處,有一線小飛瀑自霞濱巖頂飛瀉而下,稱為小水簾洞,拾級而上,即抵水簾洞。洞頂危巖斜覆,洞穴深藏於收斂的巖腰之內。洞口斜向大敞,洞頂涼爽遮陽。兩股飛泉傾瀉自百餘米的斜覆巖頂,宛若兩條游龍噴射龍涎,飄灑山間,又像兩道珠簾,從長空垂向人間,故又稱珠簾洞。

水簾洞掩映著題刻縱橫的丹崖。其中有擷取朱熹七絕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篆體字。有明代景點題刻“水簾洞”以及楹聯石刻“古今晴簷終日雨,春秋花月一聯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