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孩子,「拒絕」說話不是你的錯

「健康科普」孩子,“拒絕”說話不是你的錯

「健康科普」孩子,“拒絕”說話不是你的錯

有這樣一類孩子,他們處在幾乎無人關注的尷尬境地,他們因壞境、人物而自發的不能說話交流了,如在家中就正常說話,除此之外的某些場合就自發不交流了,家長們可能會認為孩子性格內向和害羞引起的正常現象,從而耽誤了疾病的早期治療,導致日後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在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的心理諮詢門診,就有這樣的一位9歲叫鵬鵬的小來訪者,在諮詢室裡行為扭捏,時不時露出很不情願的表情,目光羞澀,與父母沒有任何言語的互動。陪同而來的父母談到,鵬鵬在家中可以和家人溝通交流,但是到了學校之後,任何人包括老師都沒有辦法和他說上一句話,家人叫他獨自一人去街上的小賣部買點東西,他都要拉著弟弟一塊去,獨自沒法完成父母交代的事情。鵬鵬的症狀表現既不像青少年癔病、兒童自閉症以及其他兒童疾病所伴隨的沉默不語;也不像社交恐懼症表現出來的害怕、焦慮,就是這樣的狀態下,導致鵬鵬出現社交行為困難、語言溝通障礙等一系列表現,我們稱之為“選擇緘默症”。

「健康科普」孩子,“拒絕”說話不是你的錯

選擇緘默症,簡稱SM(Selective Mutism)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分類(ICD-10)將選擇緘默症定義為具有正常或接近正常言語或言語能力的兒童,在某些特定場合明顯由於情緒因素導致言語能力喪失的一種兒童心理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SM是一種極少見的兒童心理障礙,其發病率在0.2%到2%之間。

識別孩子是否屬於緘默症的症狀:

第一,語言交流因環境變化之後變得自發不能說話;

第二,性格敏感,尤其對周圍環境以及人群。

第三,與父母關係極其黏連,情感上很難與父母分離。

第四,情緒變化無常,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

第五 ,區別於其他兒童發育疾病表現出來的交流障礙。

患有緘默症的兒童在情感需求上是有很大的不足的,很多患兒在遇到情緒困難時會表現出言語交流阻礙,當自己不知道如何表達時,家庭的教養方式中沒能察覺這一點,致使患兒出現對場所、人群的恐懼和害怕,造成患兒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應對環境:“選擇”沉默,來抵抗外界給自己帶來的焦慮。再加上患兒言語能力尚在發育當中,家庭未能及時引導和鼓勵孩子適當表達情感感受,造成孩子表達不順暢,扼殺孩子最佳言語表達敏感期。

「健康科普」孩子,“拒絕”說話不是你的錯

針對鵬鵬類似的患兒,心理治療師建議:

1、家庭教育中以增強患兒的信任感以及安全感為主。埃裡克森人格階段中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出現嬰兒前期,也就說意味著信任感是最先形成的,是人格發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中要加強對患兒這部分的親子需要,當孩子出現不信任感的目標表情,父母要做的僅僅是全部包容和接納。

2、家庭教育中增加一些人際關係的親子游戲。家中父母要與孩子以遊戲方式進行人際關係互動,就像玩過家家一樣,儘可能的進行場景、角色的轉換,調動孩子的參與性。

3、鼓勵和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遇到一些問題時,以溫和的語氣鼓勵孩子說出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如“你剛才沒得到這個玩具,是不是感到很難過”之類的話語,得到孩子反應之後,可以讓孩子自己說出來。

4、如果病情嚴重,影響學習生活,也無法進行心理治療的可以服藥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