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墊層技術交底

混凝土墊層

本技術交底適用於工業與民用建築地面混凝土墊層及室外散水等工程。

1.材料要求

(1)水泥:宜用325號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礦渣硅酸鹽水泥。

(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於5%。

(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徑0.5~3.2cm,含泥量不大於2%。

2.主要機具

應備有混凝土攪拌機、磅秤、手推車或翻斗車、尖鐵鍬、平鐵鍬、平板震搗器、刮槓、木抹子、膠皮水管、木摺尺等。

3.作業條件

(1)墊層的基底地質情況、標高、尺寸均經過檢查,並辦完隱檢手續。

(2)設置變形縫:室內、外混凝土墊層宜設置縱向、橫向縮縫;室外混凝土墊層還宜設置伸縫,室內混凝土墊層一般不設置伸縫。

(3)墊層安置好固定地面與樓面鑲邊連接件所用的錨栓或其它連接材料。

(4)混凝土墊層的縮縫有平頭縫、企口縫、段縫三種。伸縫的寬度一般為20~30mm,上下貫通,沿縫兩側墊層板邊如需加肋,應符合設計要求。

(5)大面積地面墊層應分區段(分倉)進行澆築,其寬度一般為3~4m,但應結合變形縫位置,不同材料的地面面層的連接處和設備基礎的位置的劃分。在分縫處釘上水平樁。

(6)埋在墊層中的暖衛、電氣等各種設備暗管線已安裝完畢,並經有關部門驗收。

(7)核對混凝土配合比,檢查後臺磅秤,進行技術交底。準備好混凝土試模。

(8)混凝土墊層厚度不應小於60mm,其強度不宜低於C10.

4.操作工藝

工藝流程:

清理基底→ 拌制混凝土→ 混凝土澆築→ 振搗→ 找平→ 養護

(1)基底表面清理:基底表面的淤泥、雜物均應清理乾淨;並應有防水和排水的措施。如果是乾燥非粘性土應用水潤溼;表面不得留有積水。

(2)拌制混凝土:後臺操作人員要認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盤投料順序為:石子→水泥→砂→水。應嚴格控制用水量,攪拌要均勻,最短時間一般不少於1.5min。按規定製作試塊。試塊組數每500㎡地面不少於一組,不足500㎡,按500㎡計算。

(3)澆築混凝土:

1)澆築混凝土一般從一端開始,或跳倉進行,並應連續澆築。如連續進行面積較大時,應根據規範規定留置施工縫。

2)混凝土澆築後,應及時振搗,在2h內必須振搗完畢。否則應按規範規定留置施工縫。

3)澆築高度超過2m時,應使用串桶、溜管,以防止混凝土發生離析現象。

(4)混凝土振搗:一般採用平板式振搗器,但墊層厚度超過20cm時,應採用插入式振搗器;其移動間距不大於作用半徑的1.5倍。

(5)找平:混凝土振搗密實後,按標杆檢查一下上平,然後用大槓刮平、表面再用木抹子搓平。如墊層較薄時,應嚴格控制鋪攤厚度。有泛水要求的地面,應按設計要求找出坡度,一般對設計坡度允許偏差不應大於0.2%,最大偏差不應大於30mm,最後應做潑水試驗。

(6)混凝土的養護。已澆築完的混凝土,應在12h左右覆蓋和澆水,一般養護不得少於七晝夜。

(7)冬雨期施工:凡遇冬雨期施工時,露天澆築的混凝土墊層均應另行編制季節性施工方案,制定有效的技術措施,以確保混凝土的質量。環境溫度不應低於+5℃,並應保持至強度不小於設計要求的50%。

5.質量標準

(1)保證項目:

1)墊層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劑等必須符合施工規範和有關標準的規定。

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計量、攪拌、養護和施工縫處理,必須符合施工規範的規定。

3)評定混凝土強度的試塊,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範的規定。

4)帶有坡度的墊層、散水、坡度應正確,無倒坡現象。

(1)在已澆築的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a以後,始準在其上走動人員和上面繼續施工。

(2)在施工中,應保護好暖衛、電氣等設備暗管,所立門口應做好保護措施。

(3)墊層內應根據設計要求預留孔洞或安置固定地面鑲邊連接件所用的錨栓(件)和木磚,以免後剔鑿。

(4)在有防水層的基層上施工時,必須認真保護好防水層,嚴禁小車腿和鐵鍬等硬物砸碰防水層,發現碰壞處,一定及時修補,並經檢查驗收合格後,方準進行下道工序。

7.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1)混凝土不密實:主要由於漏振和振搗不密實,或配合比不準及操作不當造成。基底太乾燥和墊層過薄也會造成不密實。

(2)表面不平標高不準:水平線或水平木樁不準;操作時未認真找平或沒用大槓刮平。

(3)不規則裂縫:由於墊層面積大,沒有分段斷塊或暖氣溝蓋板上沒澆混凝土,而產生的收縮裂縫所致,也可能是基土不均勻沉陷或埋設管線太多,造成墊層厚薄不均勻而裂縫。冬期施工保溫措施不當,因土受凍膨脹而將墊層拱裂,或因墊層下面灰土中有較大的生石灰塊,受水膨脹也會拱裂墊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