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扶起」腦癱愛子,她用15年詮釋母愛

沙河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三樓,安靜的康復理療室裡只有一對母子,跟著媽媽的節拍聲,看上去肢體不便的男孩將雙腳固定在康復器材上,重複地拉伸腰肢。

重新“扶起”脑瘫爱子,她用15年诠释母爱

圖為廖潔容和小昊(化名)母子二人在理療室。

這名男孩叫小昊(化名),而旁邊則是耐心幫助他康復的母親廖潔容。15年前,剛剛出生的小昊被診斷為小兒腦性癱,屬肢體重度殘疾二級。他無法與人正常溝通,還一度被視為“植物人”,面臨生命危險。幸好母親廖潔容沒有放棄,將兒子的生命緊攬在懷中,如今小昊通過治療慢慢有了好轉。2015年天河區授予廖潔容“天河好人”的稱號。

24×5000小時的陪伴,母親分秒不離愛子

天河區左竹園社區裡,順著一條曲折狹窄的小巷子走到盡頭,一幢老舊的三層民房便是小昊一家人的住處。社工志願者告訴記者,平日裡很少能見到兩母子,廖潔容一大早就要帶著孩子做康復,而且還要陪護他上學,而父親莫國強是公交車司機,同樣早出晚歸,用自己三千多元的工資勉強撐起家庭。

“不少人都覺得我選擇了最難走的一條路。”廖潔容對記者說。為了給兒子治療,她放棄了自己經營的小生意,15年,5000多天,不分日夜照顧小昊的的日常生活。

回憶兒子剛出生那幾年,光是餵奶就讓廖潔容滿頭大汗,由於身體僵硬,廖潔容抱不住小昊。“吐出來的比吃進去的多。”

小昊雙手無法抓物,雙腳不能行走,隨之而來還有吞嚥、交流困難。洗澡、穿衣、上廁所這些普通事,對於廖潔容和兒子來說都是挑戰。

比起生理上的挑戰,更困難的是心理。過去外出理療,廖潔容心裡都很不舒服,“感覺路人的眼神都扎人”。

沙河醫院的一位老醫生為小昊醫治了五年,每當廖潔容母子出現,他都會對排隊的人群說:“讓他們先看(病),媽媽不容易。”“時間一久,加上好心人的理解,我感覺沒什麼好怕的。他是我的兒子,我無怨無悔。”相比於一般的少兒腦性癱瘓患者,小昊的恢復情況已經算順利了。“我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他一起。”眼光每逢與兒子交匯,廖潔容都異常堅定。

重新“扶起”脑瘫爱子,她用15年诠释母爱

圖為廖潔容獲得“天河好人”稱號。

憑努力成功升學,未來立志做文員

現在小昊已經成長為一個160左右的小夥子,雖然他的腿部力量還不足以支撐他站立行走,坐的時間長了也會不自覺地歪斜,不過他的精神狀態很好。在長期堅持康復理療下,小昊的肢體避免了僵化,他還能靈活的用手指操縱手機,微信玩得比媽媽還流利。“我會和微信好友聊天,還會發朋友圈和點贊。”他笑著說。

“理療室的醫生都是看著小昊長大,孩子精神狀態沒有因為患病而消沉,真的很欣慰。”理療室的醫生說道。

小昊在學習上付出了比常人更多努力,“正常的小孩教一遍就會了,但他要學上10遍,20遍,甚至更多。”

在學校裡他最喜歡的科目是語文,不過令他頭疼的是:由於肢體不便,800字的作文他需要花3小時來寫。在廖潔容眼裡,小昊對語文有一股“倔勁兒”。“只要老師佈置的作業裡有作文,他就必須寫完才睡,一般要寫到晚上十一點以後才休息,”廖潔容說,“雖然慢但是很認真。”

學習之餘,小昊喜歡在報紙上讀新聞。“閱讀能夠幫助他思考,鍛鍊腦部也是康復的一部分。”

目前小昊考上了一家特殊教育職高,今年9月3日已經入學,主修文員專業。他所在的班級也只有他成功升學。“直到他拿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才知道他原來有這樣的志向。”廖潔容說道,“我想讓他在學校多呆幾年,比只在家康復更好。”為了將來能夠成為一名文員,小昊還練習瞭如何用電腦打字,現在他能完整地製作出幻燈片和表格。

每天鄰里街坊都能看見,廖潔容騎著自行車,後面坐著小昊。也許在她自己看來,這麼多年對小昊的照顧已成習慣,但是在旁人看來,這已經是最美的堅持。過去十五年,這位普通的媽媽用不尋常的毅力,詮釋了一位母親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