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意識是無比複雜的,以至於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說清楚它是什麼,而有一樣東西,則經常用來作為意識的對立面,它代表著一種非意識性,同時還被賦予了一種不變性和恆常性,它就是物質。

關於什麼是物質,許多思想家給出了非常獨到的解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這種物質性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列寧對此則進一步解釋道:“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這些解讀深刻的指出了物質獨立於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性,以此為基礎而建構的社會發展理論,要比基於唯心主義而堆積的庸俗經濟論要客觀有效得多。然而,如果過於強調物質的這種客觀獨立性,並不容置疑的斷定物質存在的絕對性,同樣會容易讓我們迷失對物質的本性認知,也阻撓了我們進一步探究現實世界的內在底蘊。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物質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存在,黑格爾認為,存在就是實際的定在,存在是無的對立面,是事物的初級階段,是質、量和尺度的統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則間接印證了這種說法,場方程深刻的揭示了物質與時間、空間、運動、能量是一體的,沒有物質,就沒有時空,沒有時空,意味著物質也不會存在。

雖然在我們的直觀印象中,物質是固定的存在,但基於宏觀和基於微觀世界的考察充分證實了,物質不是孤立的存在,有許多潛在的關聯因子在映射著物質的存在性,對物質的描述也還有著許多可供挖潛的角度,這些不同的角度也將成為我們進一步認識物質本性的重要窗口。下面將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展開說明。

首先是從自然建構的物理角度來看待物質。

在量子物理學家的眼裡,自然規律的基礎不是因果性的,相反,其本質具有統計性質,這種表現實際上從物質本身也可窺視一二。從物理形態上來看,物質有固態、液態、氣態等多種表現,這些形態的差別可以用物質分子運動的空間自由度的差異性來衡量。氣態下的分子運動自由度最高,對這一形態的描述參量有壓力、體積、溫度等等,它們都代表著一種統計性,這種描述方式實際上同樣可以用於固態、液態等相對恆定的物質形態。換句話說,液態和固態可視為氣態分子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日常研究過程中,由於這些參量的衡量在直觀尺度內基本上是恆定的,我們的認知系統會習慣性的把它理解為基準概念,而忽略了尺度不同而帶來的認知差異問題。任何事物的性質表現都與觀察尺度有關,觀察尺度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時間上的尺度和空間上的尺度,這兩個尺度有內在的統一性。給定空間尺度的情況下,不同的時間尺度會表現出不同的性質,給定時間尺度的情況下,不同的空間尺度會表現出不同的關係。

所謂物質性,其本質是在所觀察尺度、所觀察背景參照系下的一種相對不變性,是由其子要素聚合的一種穩定形態表現,這種穩定表現本質上源於更底層的要素運動關係。以極微觀的觀察視角來研究物質,那麼物質內部要素的作用性就會凸顯,而物質外在的整體性質則會淡化,而以極宏觀的觀察視角來研究物質,則任何物質的不變性和恆常性都將被打破,組成物質的子元素間的運動關聯在一個更長遠的尺度上將變得不再穩定,其元素間的聯繫性將不斷變化,乃至解體重組,例如重粒子的衰變、輕粒子的聚變等。

因此,無論是在極微觀的觀察尺度上,還是在極宏觀的觀察尺度上,物質的本性就變得不再單一,物質內部要素的運動形式及其關聯演化才是決定物質性質的主因。研究物質時,尋找其子要素間的運動關聯比尋找其子要素的基本構成更能反應其內在本質。以極微視角來檢視物質的內部世界,空間尺度分得越小,則時間尺度就相對越為寬廣,其可容納的極微尺度上的運動性就越為豐富,其性質就更多的由運動規則來體現,而不是由運動粒子靜態性質來呈現。量子糾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現象,都在預示著極微世界當中運動關聯性的一面,而非物質性的一面。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現代物理進入一個瓶頸,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更微觀粒子的靜態存在性比其宏觀運動性更難以探測和表徵,並且在越微觀的尺度上,極微要素的局部存在與物質的的宏觀性質表現之間的相關性就相隔愈遠。

物質思維是一種靜態思維,用一種僵化的物質思維去理解存在無常性的背景尺度下的事物演變,無疑會出問題的,因為同一個系統,在不同的參照系下,會有不同的性質表現,在不同的尺度下,也必然會有不同的表現,這種差異性不能簡單的進行線性類比。

第二個方面是從事物存在的主體角度來看待物質。

主體是用來描述複雜事物的一個基本概念,定義主體有四個基本條件,簡單概括的話就是能量體、穩定性、自主性、適應性四個方面的融合,智能系統、生命體,以及由生命體或智能系統組成的複雜系統,都是一種主體,這是對主體概念的俠義理解。

廣義的主體概念,則包括一切的物質在內,這是因為,物質也具有主體的四個基本特點。首先,物質是內含能量的,物質的能量與其質量呈正比;其次,物質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內部存在著複雜的分子、原子或離子關聯結構,雖然在一定條件下物質可能變成固態、氣態、液態,甚至要素結構也發生改變,但是這種改變是有條件的,在特定的場景條件下,物質能夠在外在影響下依然保持自身的固有性質,這體現了物質的一種結構穩定性;第三,在封閉系統中,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的存在,體現了物質運動不完全受制於要素因子異動的內在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基於一種特定運動規則來間接體現的;第四,一方面物質能夠引發周邊的空間形變(質量越大表現越明顯),從而對環境物質施加影響,另一方面物質也受外部環境因子的影響而依附於環境物質所建構的質場空間,從而達成一種拮抗平衡狀態,這體現了物質的適應性。綜上所述,

物質也可視為一種廣義上的主體

物質作為一種主體,代表著物質內部要素的運動性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密切關聯,這種交互不僅影響著物質自身的形態,也影響著環境的局部狀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物質與系統、事物、社會等概念是等價的。然而,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把事物、社會等複雜系統視為物質,因為在我們的習慣性觀察尺度上(即直觀尺度),事物和社會是經常變化的,而物質是相對不變的。無論是變化,還是不變,它都是一種相對性的體現,而相對性的另一種表述,就是關係。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解析事物演繹的兩種基本思維方式

看待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兩種基本的思維模式,一種是物質思維,一種是關係思維

物質思維認為,任何事物的演變都是由某種確定性質的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拆為基本的物質要素,認知事物的本質,關鍵是認知事物的要素構成,並以此來探究要素之間的作用性,這其中,物質是第一性的,由物質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關係則是第二性的。

而關係思維則認為,物質是因為某種相對性關係相互掣肘的結果,一種穩定的物質之所以長時間存在,是因為組合關係的相互拮抗能夠維繫較長的時間,沒有關係,就沒有物質,物質的存在性代表的是關係掣肘的可達邊界,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本質上是因為關係的演變而導致的,關係決定了物質的表現形態,關係也決定了事物的發展演化,關係是第一性的,而物質則是第二性的。

從前文對物質的兩個層面的解析來看,關係思維更能解釋物質的存在性。Margaret J.Wheatley總結道:“在量子世界裡,關係是關於現實的‘全部內容’。”懷特海指出:“假如組成自然的各個成員具備定義成永恆的、單個的實體,它們在一切變和相互作用中都保持它們的同一性,那麼就不可能想象出自然界的有創造力的演變。”

現代物理學揭示了物質並不是一種永恆性的存在,與此同時,並沒有確切的科學證據證明不存在恆常性的關係,物質的存在性是關係衍變的階段性表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關係是一種比物質存在性更為底層的呈現。

物質是一定要基於關係的,物質的存在相當於更底層更微觀物質的組合關係體,但關係不一定基於物質的,關係還可以基於能量、基於作用,關係還可以基於關係的組合嵌套之上。關係代表著一種聯繫性,一種作用呈現,它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它可以定義一個特定時刻的狀態呈現,它也可以定義一個累積時間段上的複雜狀態呈現,關係比物質更適合於描述複雜系統。而與之相對應的,物質則往往是指一種靜態的存在性,這種靜態本身剝離了存在物的內在演化和外在聯繫,成為一種歸一的獨立存在,由此導致容易遺漏很多潛在的關聯性狀表現。

物質思維隔離了時間,消解了運動;

關係思維內含了作用,鑲嵌了空間;

物質思維是從自身存在來看外在表現;

關係思維是從內外變化或場景條件來看對象演化。

物質思維和關係思維並不是完全對立的,關係思維可以包容物質思維,物質思維在一定尺度上也可以建構關係思維。

對於任意一個系統來說,當存在變化的一致性時,物質性可以發揮作用,當存在變化的相對性時,關係性更能體現其演化。存在是相對的,變化也是相對的,對於兩個有著不同生命週期的主體來說,性狀更為穩定的主體相比另一個性狀不定的主體更趨近於“永恆”,於是穩定的主體就可以物質化,而不穩定的主體就可以關係化。進一步,在任何事物中,總會存在有變化的一致性和變化的相對性,因此,物質和關係總是會糾纏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