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對,才是自由|周小寬

你可以不對,才是自由|周小寬

前幾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楊超越的自述》,讀完後,我覺得我讀了一個和娛樂無關,而和自由相關的故事。

這個想哭就哭,想睡就睡,沒有舞蹈和歌唱天賦的女孩,最後在《創造101》裡面,以第三名的身份出道了。爭議巨大。

流量和資本,最後促成了舞臺表現並不匹配這個位置的她,坐上了第三名的位置。

但是,想哭就哭,想睡就睡,這個看起來自由真實的楊超越,

其實活得一點都不自由。

她在自述裡面說,自己也許並不適合,

當她被關注,爆火後,她說“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夠站到我的位置上,來體驗一下我的恐懼”

“我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女團是什麼,我以前從來都沒有接觸過,”

從農村出來,讀書不多的楊超越,來到了光怪陸離的世界,她應該是真的,適應得很勉強。

她在節目中說,“我能堅持到現在,我覺得已經挺好了,我害怕自己撐不住,所以我想快點結束,讓我體面一些。”

從世俗的角度講,

從一個十八歲拿著身份證,

從老家去上海打工的農村女孩,

到現在國內最火選秀節目的第三名,

楊超越獲得了絕對是意想不到的成功。

然而,

她可以不去獲得嗎?

她可以選擇放棄嗎?

這真的讓她享受嗎?

還是這一切,都是她必須的爭取,必須的堅持?

她自由嗎?什麼是自由呢?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想放上兩段話,

“她現在的名次非常高,但我相信她一定非常痛苦。老天爺就是給她這碗飯吃,這是她的命,她捧得搖搖晃晃的,隨時這個碗可能就會掉下來。但是她非常努力,因為她好不容易可以吃到這口飯。”

這是導師Ella對楊超越命運的總結。

“我來參加這個節目,我的哥哥知道。但是現在我不希望他看到有些東西。我希望他還是過他原來的生活,我也會負責給他更好的物質,希望他不要太操勞。”

這也許是楊超越故事的另一個解讀。

我覺得關乎,自由。

01

有的人每天都想活得自由,卻不明白是哪裡出了問題,自己總是有一種壓抑窒息動彈不得的感覺。

我想,也許他不知道一個秘密——

自由,從來就不是指“做一件結果好的事情”,

而是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所以,自由肯定是有代價的。

因為可能導向不好的結果。

生活中所有事情都自由肯定是不現實的。

“媽媽我今天不想上學,也不想寫作業”,孩子會這樣說,

這就是他想要的自由。

但是他不能說不上學就不上學。

不過,

即使在這件不那麼可以隨心所欲去自由的事情裡,

也有一種自由容易被忽略——孩子擁有著表達“我不想上學也不想寫作業”的自由,

當然,前提是建立在,

他的父母能夠承受住,這樣自由的表達被勾起的自己的焦慮情緒,

能夠允許孩子產生“我不想上學”的思想。

因為父母的管教,一個人在孩子的時候,自由往往是難以實現的。

但是成年之後,

可以說,當一個人對自己開始負責的時候,

那麼他是有權利去選擇做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的結果,不一定好,

可能即使很糟糕,但是隻要他喜歡,願意承擔代價,

他仍然可以去選擇。

這就是自由的日常體現。

舉個例子,我有個朋友小王,三十歲女性。

未婚,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

秋風起了,她跟我抱怨說,現在每天早上,穿什麼衣服還要被媽媽嘮叨,

“你還穿短袖?這樣會感冒,換長袖啊!”

“別穿裙子了,將來老了你會和我一樣風溼啊!”

“媽媽是為你好啊!你怎麼這個態度啊!我怎麼養的你這種女兒啊!”

“你翅膀硬了是吧,媽媽說一句,你頂十句!”

在小王的故事裡,

秋風起,降溫了,但是她仍然堅持穿著短袖短裙出門,即使真的凍感冒,

但這就是她的自由。

也許聽媽媽的話,換長袖,長褲,小王不會感冒也不會風溼。

這是一個“好”結果。

但是,小王仍然擁有自己的選擇權——即我想這樣做,即使它可能會引發不好的結果。

但是隻要我喜歡,我承擔就可以了。

自由,在小王的故事裡面的體現,並不是,“我沒聽媽媽的話,但是你看我也沒感冒,所以我是對的”,

而是“我雖然感冒了,也許我的選擇不夠好,但是我就是願意這樣。”

小到感冒,

大到不結婚,不生孩子,結束關係,換工作,更換性別,放棄極好的事業或學習機會,做一件很蠢的事情,進入一段毫無結果的關係,愛上一個渣男或渣女……

這些都是一個人的自由。

02

那麼自由當然是有後果的了。

小王一定要短袖短裙出門的話,後果不只是感冒,她還會讓她媽媽很不舒服,她得面對她媽媽的情緒。

不生孩子,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要迎接眾人關切詢問的目光,無言的沉默,父母的嘆息。以及,說好和你丁克的另一半,改變想法,違背了當初的承諾,決定另覓新人。

換工作,是你的自由,但是你可能換了之後,發現這個新的選擇,更糟糕。

投入去愛一個和你不會有結果的人,是你的自由。但你也可能會一輩子揣著一顆破碎的心,再也找不到沒有遇到他時的那種平靜。

有的自由,也許無傷大雅。

有的自由,也許會建立輝煌,

或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但是有的自由,就是會導向失敗、糟糕、心痛,甚至被眾人恥笑。

可是,如果你當時很想很想去做呢?

那麼,最困難的部分就是,你是否願意為了這個自由,付出可能的一切代價。

自由,討論的不是對錯,好壞。

而僅僅指一個人的自主性,一個人的自由意志。

一個人要活得自由,

完全有可能違反某種約定俗成的標準,

又或者在一個評判體系裡,是錯的,

或者在現實層面,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全然的自由肯定是不現實的。

如果你不斷違反法律,那你就會一直在監獄裡,

如果你不斷傷害關係中的他人,那你也許就不再有關係了。

如果你隨便亂花錢,你就沒錢花了,

如果你不工作,你就會餓死。

但是除此之外,

其實我們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著我們的自由的。

難點是,你能否允許,自己做不那麼對的事情,或者結果會不好的事情。

人不是機器。

只有機器才要按照正確的程序運行。

人不應該按照某種設定活著。

而應該是自由的活著。

所以,假如你不關閉你身上那個“一定要正確”“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完美”“一定要被人肯定”的程序,

你不過就是一個按照程序進行演算和工作的機器而已。

你當然就會越來越感覺到被捆綁束縛,窒息,毫無生氣,活得沒有意義。

03

做正確的事情,不是我們的需求。

而是一種價值觀。一種標準。

表達自己的自主性,

才是生命的需求。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煎熬,

其實是在標準(價值觀)和自主性之間,承受著內心的巨大沖突。

也可以說,在主管本能的本我和主管道德評判的超我間,找不到平衡。

有的人,超我太嚴厲,發出的聲音又大,本我總是被打壓的話,

他就只能按照嚴厲的超我,定的標準去活。

他肯定是不自由的。

這個超我,當然也是和原生家庭父母對待相關。

超我裡,充斥著評判指責的聲音,

“你看你又懶惰了”

“你這麼久都沒有進步,別人都如何如何”

“你還有臉放鬆自己”

“你驕傲了,這樣你馬上會落後的”

“你忘記爸爸媽媽說的話了嗎?”

“你幹這種事,你說別人會怎麼看你?不丟人嗎?”

於是,本我的願望裡,想幹的那些事,想冒出來的表達,都被堵住了。

如果一開始,超我,調教著你的行為和想法,

讓你只做令父母滿意的事情。

只做符合社會評判標準的事情。

後來,形成了模式,

於是,你開始只做結果正確、別人期待之中的、讓別人滿意的事情,

那麼你自己的本能,本我,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

你活成了標準本身。

而不是你的樣子了。

為什麼本我的聲音,總是被壓抑呢,

因為它總是看起來“不好的”“錯誤的”“自私的”“不夠健康的”“會引發後果的”。

可是,它是珍貴的。

它代表了那些因為“不正確”而被你壓抑的願望。

如果一直壓抑,從不去聽它發出的聲音,

那麼你的心會生病。

04

如果你要活得自由,

你就得面對,你自由的選擇,不但可能導致不好的現實結果(不符合標準),

更難的是,你還得面對,那些你在意的人,對你的種種強烈的情緒。

小王只是想穿得少一點,但是她媽媽就扔給了她很多很多情緒。

小王因此會內疚,會憤怒,但是媽媽是不會被她改變的。

所以,小王在選擇穿少一點的同時,就必須接受,媽媽的情緒。

當然,現實中,她可以在物理距離上,拉遠和媽媽的距離。

不過,即使隔著千山萬水,

甚至有的人父母都已經離世,

要自由做自己,

卻還是避不開“內心的父母”對自己背過臉去的樣子,以及他們失望的聲音。

這就是自由的代價。

你可能會讓你在意的人,不滿意。

而他(她)的不滿意,也會反過來折磨你的情緒。

除非你能夠越來越劃清,你的生活,和他人的界限。

除非你能夠越來越不在意,這個人對你是否滿意。

除非你的自我越來越堅定、勇敢,

能夠去面對自責、自我否定、內疚、虧欠這樣的各種情緒,

那麼你做出自由的選擇,就會相對容易。

所以,自由是建立在你擁有資本的情況下的。

要不然,就很難做到。

這個資本,可以是物質層面的,

但更重要的是,你內心力量的資本有多大。

自由不是簡單的想吃就吃,想哭就哭,想睡就睡。

那樣只是表面的自由。

一個人,

要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

放棄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是建立在有資本的前提下的。

有資本放棄,有資本輸,有資本去試錯。

而很多時候,這個資本夠不夠,多少算夠,也是由你自己去定義的。

來源 | 微信公眾號:525心理網( ID:psy525_cn)一個有營養的心理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