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農村晚上吃飯爲什麼叫喝湯?你的家鄉是怎麼說的?

農民妹子一枝花


在河南的農村,每到傍晚,村裡的人見面都會問一句:“喝湯了沒”,一種問候兩重含義,既是一種問候,又是一種理解,相當於城市中見面的“你好”。

而其實,這個河南獨有的打招呼方式由來已久,一方面凸顯了河南人的飲食方式,也道出了曾經河南人生存的不易,而關於“喝湯”的說法也是有很多種,小編在此也蒐羅了幾種比較中肯的說法。

說法一:古時候的河南常有荒年,多數人處於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窘境,而作為農村人來講,也是常懷悲憫之心,所以見面時候為表關懷會問上一句“喝湯了沒”,言外之意,如果沒喝的話,到我家去吃飯。

說法二:上古時期,做飯的方式比較單一,不像我們今天的烹飪那麼多元化,而一般來講,因為食物短缺,人們吃飯通常是用鼎器燒一些“湯食”,即用一口大鍋做肉湯供人們食用,所以,在那個以“湯”為主食的年代,喝湯的意思就代表著吃飯。

說法三:一般河南人習慣將晚飯說成“喝湯”,這一點要和河南人的生活飲食方式有關,一般,河南農村地區早的時候欠發達,晚飯吃的比較簡單,饅頭、餅搭配一些簡單的菜食和米湯就成為了晚上的一頓飯,一來簡單省事,再者,從養生的角度考慮,晚飯不宜多吃,晚飯都會做點兒湯喝了睡覺,包括如今,河南不少農村地區仍保留著這一飲食習慣。

對此,你怎麼認為的?也可以說出你的觀點。



東方今報


河南農村,以前晚上吃飯為什麼叫喝湯?別的地方怎麼說?

晚飯叫喝湯的地方也不僅是河南,過去也有其他省份部分地區的農村也有這麼說的,比如山東、湖北、河北、安徽等地。過去也有把晚飯稱作喝湯的,這也是由於過去人們生活貧窮,晚飯就以喝湯水演變過來的代稱,不過,現在這樣稱呼已經在慢慢的減少了。


農村的生活能吃飽飯也是從70年代末期逐漸好轉的,70年代以前各地農村,每餐都能吃飽飯那都是奢望。只因為那個年代農村都很貧窮,晚上也不幹活了,為了節省點糧食,一般的人家晚飯都是做些面水或者米湯菜湯啥的。大家見面時打招呼,也就習慣性的把吃晚飯問作喝湯了嗎?也就像現在問吃了嗎一樣的。

人們見面打招呼為什麼總是習慣性問這句話?其原因還是

大家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認為問吃了嗎就是向對方表示關心的問候。這句話直到現在還被人們用於親朋鄰里見面打招呼的慣用語。

你對把吃飯稱作喝湯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評論!


農大知事


大鄉老家是魯西南的,跟河南距離不遠,在我們這邊也有這種“喝湯”的習慣。並且這種習慣已經成了人們日常交往的一種問候文化。我們都知道在北京有一個經典的問候語是“吃了嗎您吶?”



而在我們這邊的問候語則是:“喝湯了嗎?”或“燒湯了嗎?”,可見喝湯文化已經深入人心。大鄉曾在江蘇待過一段時間,我說我們那裡一天三餐都有湯喝,別人很不理解,直呼“受不了!”。我們這邊喝湯以麵湯為主,跟廣東的“煲湯”有很大差異。

即便是簡單的“喝湯”,也花樣百出。最簡單的就是“喝白湯”,清水燒開後直接下稀稀的麵糊即可,這種白湯清淡爽口。稍複雜一些可以在麵湯中加入地瓜葉子、豆子或玉米粒,有了這些食材,湯的味道更加香濃。“白湯”一般早晨或中午喝。


到了晚上則是會燒“鹹湯”,先用蔥姜鹽經油炒熟,這個過程稱為“熟鍋”或“熗鍋”,然後再燒水、下面糊,食材可以加各種蔬菜類,如蘿蔔、槐花、土豆、茄子。“鹹湯”的特點就是鮮、香,在農村可以沒有好菜,但必須得有“鹹湯”,否則吃得“不舒坦”。

當然集市上還有“專業級”的“湯類”,如胡辣湯和糊粥,胡辣湯的酸、辣,糊粥的香,沒有一定的技術是“燒”不好的,所以往往由一些“專業戶”來經營。

你們那裡還有“喝湯”的習慣嗎?

大鄉


離家在帝都呆了許多年,還是喜歡喝湯。特別是最近紅薯上市,一碗小米南瓜粥就是暖胃的佳餚。

記得小時候經濟條件不是太好,晚上喝稀飯是常態,小麥麵粉加上涼水和了,倒入沸騰的開水鍋裡,在反覆的煮,還要小心不要溢鍋了。如果不注意撤火,不小心灶臺上就一片粥的汪洋。再加一點水進去燒開了,粥也就洩了,不好喝是一定的。那時家裡父母幹農活,飯量挺大了,兩大海碗粥下肚很正常!

哪像現在碗小小的,家裡每個人一碗粥,幾個小菜,一塊餅就吃撐了!還是想念小時候,夕陽西下,奶奶一嗓子:“喝湯了!喝湯了!……”正瘋玩的我們姐弟跑回家,端一碗粥,洛饃卷著土豆絲或者面炒辣椒,吃得津津有味。奶奶在邊上假意的罵一句:“一群狼娃子!!”

時隔多年,奶奶去世了,父母不再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傍晚的時候,多想聽到一句:“回來喝湯了。”那裡是鄉音,是親情的召喚!

珍惜那個喊你喝湯的親人,因為時光飛逝,相伴的日子太短暫!

我這有餡餅,有白洋淀的鍋包魚,還有炸雞,就缺一碗稀飯,你們來嗎?我去燒稀飯!





浮華世間遇見淡然四季


點擊右上角關注賣柚子的小夥子,為你分享更多三農信息!河南農村,以前晚上吃飯為什的叫喝湯?別的地方怎麼說?

河南位居中原,我國的糧食大省,大部分地區以麵食為主,為什麼要叫吃晚飯叫喝湯?小夥子是河南豫北地區的,我們這裡吃晚飯叫喝稀飯,和喝湯是一樣的道理,下面我就聊一聊我們中原大地的一些日常風俗習慣!



吃饃喝湯,河南老鄉!

吃饃喝湯是河南的吃飯習慣,在河南吃饅頭叫吃饃,喝稀飯叫喝湯,大多數地區早餐晚餐都是以饅頭和稀飯為主,有些地方中午也是饃菜湯的搭配,現在可能條件好些,米飯和麵條吃的多了,對了小夥子的家鄉這裡吃米飯叫做吃大米飯,麵食有撈麵條,湯麵條,糊度麵條,蒸麵條,燴麵餃子等,早晚餐以玉米糊度,疙瘩湯,小米稀飯等為主。



吃飽不容易,吃饃喝湯成習慣!

為什麼要叫吃晚飯為喝湯,那是因為在以前我們吃的晚飯,真的就是清湯寡水的,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主要以小麥玉米為主,雖然是糧食大省,但是人口也多,在古時候兵荒馬亂的時候,中原地區就是重災區,生活條件大多不好,吃飯就以吃饃喝湯為主,不求多豐盛,能夠吃飽就行,時間長了就慢慢的變成一種風俗習慣。


十里不同音,一地一風俗!

河南老鄉比較熱情,見面打招呼都是你吃飯了嗎?你喝湯了了嗎?去弄啥了?河南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音,一地一風俗,小夥子老家說話也是很有意思的,下雨叫(ge xing)饅頭叫饃饃,餃子叫扁食,昨天晚上叫夜個黑,膝蓋叫不老蓋,腋窩叫格老窩,後背叫脊樑,走路不行叫地走,出門坐車叫搭車,高興開心叫得勁,沒有叫木有,蹲下來叫谷堆等等還有好多!

以上就是小夥子家鄉的一些風俗習慣,也歡迎大家補充分享你們當地的俗言俗語,我是賣柚子的小夥子,謝謝大家!


賣柚子的小夥子


以前河南農村窮,天天吃不起三頓飽飯,一到晚上就用稀飯代替了。所以時間長了這種問候習慣就延續下來了。

當然了,十里不同俗。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叫法。我們這邊一概問:吃了沒有?河南扶溝那個地方的人會問:吃了某(沒)?還有些地方會說:歇了歇了(黑了黑了)來個切(客),吃饃饃不服(熟),喝匪(水)匪不開。

我們這邊還有人會問:膽(吃)了沒有?



鳳凰飛飛6688


我是河南漯河人,一個省一個縣口音幾乎都不一樣,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尤其是農村晚飯叫喝湯,城裡就叫吃晚飯,本身地道的河南鄉土味,也不失大雅,數代傳下來的,沒什麼不好!有時我們下鄉聽到家人喊著喝湯,覺得這就是家的味道。



戲緣女王


河南老鄉,吃饃喝湯。這句俗話生動地說明了,喝湯在河南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前河南大部分農村地區(信陽除外),傍晚人們見面之後,都要問上一句“喝湯了某?”這樣的打招呼方式就跟全國人民見面打招呼都愛問對方吃過飯沒有一樣。

河南人把晚上吃飯叫作喝湯在我看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歷史原因,據說過去人民生活比較困苦,糧食不足,主食比如饅頭之類都是供給下地幹活的人,而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很多河南人晚上就不吃主食了,隨便弄點湯湯水水糊弄一頓就過去了,這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

其次就是河南人愛喝湯,到現在也是這樣早上和晚上河南人最愛的是“饃菜湯”,饃就是饅頭,菜是炒菜,湯那就種類豐富了。大米小米熬粥也叫湯,麵糊麵湯也叫湯、胡辣湯羊肉湯也是湯。湯在河南是飲食的精髓,寧可食無肉,不可宴無湯。當然現在河南人的生活好起來了,外地習慣的飲食在河南各個地方也都有,不過上了年紀的人還是會習慣性地早上去喝胡辣湯、羊肉湯、牛肉湯。晚上喝小米湯、大米湯、麵湯。胃早已適應了原湯化原食的滋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喝湯就是河南人的鄉愁。

如果你遇見一個河南人,可以這樣問他:讓你一週不吃饅頭不喝湯看他受不受得了,答案不言而喻,湯對於河南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xc)


河南商報


我老公家裡就這樣說,喝湯了沒有,感覺好奇怪,晚上我們要是吃大米呢,感覺這樣說好土,不是不理解鄉音的尬,如果老年人這樣說因為是上一輩的口語不好改,也沒必要像非物質文化一樣保留傳承,昨晚是耶黑,國念乖,現在還是洋車,洋釘,洋火,年輕人說個通俗易懂的普通話這麼難嗎,提倡普通話,成為國際話


Aa小模頭


老家豫東農村,吃飯叫喝茶。見面打招呼都是“喝茶man?喝罷茶man?”留人吃飯(或許是客套話)也是“擱家喝茶吧?喝罷茶再走”。以前吃飯都是端著碗到大路上,鄰居們邊吃邊聊天。這和當地飲食習慣有關,人多地少,糧食不夠吃的時候,或者農忙的時候,吃饃喝個熱水(茶),即便是放了米,燒了稀飯,也習慣說成茶。米湯也叫米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