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七年級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朝花夕拾知識點及常考題目總結

《朝花夕拾》

【關於作家】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簡介】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批判封建孝道觀念的《

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範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書名含義及改名原因】

《朝花夕拾》,原名叫《舊事重提》,過於直白,後改名為《朝花夕拾》,更含蓄,富於文采。

“朝花夕拾”的含義就是早上掉落的花,傍晚拾起,比喻晚年回憶早年的生活,也就是舊事重提,所以,其中的文章都是回憶性散文

【主要內容和主題思想】

《狗•貓•鼠》

1.在魯迅的《朝花夕拾》中,寫“寵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

答:《狗•貓•鼠》

2.簡析狗和貓成了仇家的原因?

答:動物們因為要商議要事,開了一個會議,鳥、魚、獸都齊集了,單是缺了象。大家議定,派夥計去迎接它,拈到了當這差使的鬮的就是狗。“我怎麼找到那象呢?我沒有見過它,也和它不認識。”它問。“那容易,”大眾說,“它是駝背的。”狗去了,遇見一匹貓,立刻弓起脊樑來,它便招待,同行,將弓著脊樑的貓介紹給大家道:“象在這裡!”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從此以後,狗和貓便成了仇家。

3.作者仇貓的原因有哪些?

答:貓的性情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是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下去;與獅虎同族,卻一副媚態;他們配合時到處嗷叫,鬧得別人心煩;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一隻小隱鼠。雖然後來證實並非貓所害,但我對貓是不會產生好感的,何況它後來確實吃了小兔子!

4.《狗•貓•鼠》中有關貓的故事有哪些?

答:德國童話貓狗成仇、愛倫•坡短篇小說《黑貓》、日本“貓婆”的故事、中國古代“貓鬼”的故事、貓教老虎本領的故事(祖母講的)。

5.《狗•貓•鼠》中作者小時候床頭貼的兩張花紙是?

答:《八戒招贅》、《老鼠成親》

6.作者是如何認識隱鼠的?

答:有一回作者聽到一間空屋裡有“老鼠數錢”的聲音,推門進去,看見一條蛇伏在橫樑上,看地上躺著一匹隱鼠,口角流血,但兩脅還一起一落的。取來給躺在一個紙盒子裡,大半天隱鼠竟醒過來了,漸漸的復了原,但不逃走。於是隱鼠就成了作者的玩伴。

7.隱鼠的結局是怎樣的?

答:隱鼠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踩死了。

8.《狗•貓•鼠》一文是針對誰的攻擊引發的?用意何在?

答:《狗•貓•鼠》中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佈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的“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嚎叫”、時而“一幅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答: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煩的種種規矩;給我講“長毛”的故事;為我買繪圖的《山海經》。

作者寫此文目的是要表述出自己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因此著重寫買《山海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而略寫其他,作者是採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力求寫出一個真實而鮮活的長媽媽的形象,也為後面抒寫對長媽媽的敬意和懷念作了鋪墊。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答:我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為線索,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3.我想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麼?(請用一句話概括)

答:“我”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這渴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

4.結合全文,概括長媽媽的形象特點。

答: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問題。她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

5.我平時怎樣叫長媽媽?什麼時候叫她阿長?為什麼“實在不大佩服她?”又為什麼會對她發生“空前的敬意”,“甚至有了特別的敬意”呢?

答:平時叫她“阿媽”;憎惡她的時候叫她“阿長”,這個稱呼不大客氣,平時只有年輩最長的祖母才這樣叫她;“實在不大佩服她”是因為她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語說些什麼事,又不許我走動,並動輒以告狀相威脅,睡相不好,佔了許多地方,滿肚子麻煩禮節等等。對她發生“空前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講長毛的故事,某些情況表明她似乎有“偉大的神力”,於是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後來她給我弄到了繪圖《山海經》,這是“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又使我對她發生了“新的敬意”。

《二十四孝圖》

1.魯迅先生認為“可以勉力仿效的”不難做到的是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桔三個孝道故事。認為“可疑”的故事是哭竹生筍;認為“有性命之虞”的故事是臥冰求鯉;而最為反感的是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兩個故事。

2.《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重點針對“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指斥這類封建孝道

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揭示了舊中國兒童可憐

3.《二十四孝圖》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4.“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儇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雲:‘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大約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願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這段文字是魯迅對“老萊娛親”一事的品析,作者對這個故事的態度是怎樣的?

答:魯迅認為這位70歲的老萊頭假裝跌倒地上、逗人發笑,十分的矯揉造作,不近人情。是將“肉麻當作有趣”,對此十分反感

5.《二十四孝圖》中魯迅為什麼得到二十四孝圖後即高興又掃興?

答:因為“下圖上說,鬼少人多,又為我一人獨有”,所以很高興 ;可是那上邊宣揚的是封建的倫理道德,讓他“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這使他掃興。

6.“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 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髮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這是魯迅讀了哪一個孝道故事後發的感慨?

答:郭巨埋兒

7.文中 “紳士赤條條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臥冰求鯉”的故事,《晉書•王祥傳》說他後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借用的是“子路負米”的傳說。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學生。他服侍父母時,自己只吃粗劣的飯菜,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魯迅在文中說,學“子路負米”並不難,而“臥冰求鯉”則有點危險。這裡用以諷刺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整飭倫紀的文電是常有的”,但卻很少看見那些“紳士”、“將軍”為老百姓做出類似“臥冰求鯉”、“子路負米”這樣的善事來。

8.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不是反對孝道的文章?

答:魯迅的《二十四孝圖》並非反對孝道,只是對古代某些迂腐文人對孝道無賴解釋的撥亂反正。

9.“妨害白話者的流毒卻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裡。”

答:這段文字出自《二十四孝圖》,句中“麻胡”之說出自《開河記》,記載說隋煬帝命令麻叔謀開鑿卞渠,麻叔謀喜歡蒸食小兒。所以現在北京常用“馬虎子”這句話來恐嚇孩子們。魯迅先生的這段文字指出了反對白話、提倡復古的傾向的危害之大

《五猖會》

1.《五猖會》中,父親強迫“我”背 《鑑略》,讓我感到痛苦,從中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答: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

2.課文最後說,“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作者是真的“詫異” 麼?你認為父親為什麼讓“我”那時候背書?

答:全篇都是敘述,結尾出語似極平靜,感情卻很強烈,在文字背後隱藏著那種父親的不講理、父親的不理解孩子、父親的專制在孩子內心造成的創傷和帶來的痛苦。

3、請概括《五猖會》的主要思想內容。

答:《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鑑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傷害,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4、讀後你有什麼感受?

答:家長應瞭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強制學習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 ……類似即可。

《無常》

1.無常是一個什麼形象?

答:是一個“鬼而人,理而情”的勾魂使者,渾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潑而詼諧的招人喜愛的鬼。

2.魯迅寫《無常》有何用意?

答:諷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不得惡報,所謂“正人君子”根本不是公正的代表,並且想告訴人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麼樣呢。

3.魯迅對無常持什麼態度?

答:敬佩及讚美。

4.魯迅怎樣刻畫無常這一形象的?

答:先寫小時候對無常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並且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對比,突出無常的善心。

5.魯迅在《無常》中對宣揚鬼神迷信思想的民間戲曲持讚揚態度,對此,你如何理解?

答:民間戲曲大多是教人向善的,即使是鬼神,也有好壞,只要積極向上,引人向善,又有何不可呢?如果大家都相信,做了壞事有鬼上門的話,那就不敢做壞事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答:①“百草園”“三味書屋”點名全文記敘的兩個地方。“從……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園”在前,“三味書屋”在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來寫的。②全文敘寫了作者兒時兩處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記敘百草園的生活;第二部分,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③表明了作者由幼時玩樂到長大讀書的過程。

2.百草園有哪些樂趣?

答:美麗的四季景色,神奇的傳說(長媽媽講的美女蛇的故事),有趣的遊戲(雪後捕鳥)。

3.三味書屋是我的啟蒙學唐,兒童天性讓這所“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充滿別樣情趣。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幾個有趣的場景?

答:嚴厲的學堂,也因孩子們的天性染上一層輕鬆的色彩:後園的折臘梅花,捉蒼蠅喂螞蟻,課堂之上人聲鼎沸,不知所云的讀書聲,先生讀書時有趣的樣子,紙盔甲遊戲和畫畫等。兒時的讀書逸事在成年後的作者心中留下的是清晰而愜意的記憶。

4.課文前半部分寫百草園,後半部分寫三味書屋。這兩部分存在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①襯托關係。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襯托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②對比關係。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③統一關係。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5.文段為什麼要寫到關於吃像人形的何首烏根可以成仙,並插敘關於美女蛇的內容?

答:增添了百草園的神秘色彩和無限情趣,突出百草園是樂園。

6.在眾多植物中,作者偏偏著重寫何首烏原因是什麼?。

答:因為何首烏根是魯迅回憶童年時光的一個載體,是一個典型代表,它代表了魯迅年少時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之心,也反襯了封建教育體制對兒童興趣的扼殺。

7.簡述《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一文的意義。

答: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8.少年魯迅對三味書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滿意?

答:①拘束的禮節 ②問“怪哉蟲”老師不予回答 ③讀的內容枯燥難懂

9.你怎樣看待壽無鏡老師?

答:方正、質樸、博學,比較開明、不打學生,對學生既和藹又嚴格,但在封建社會里,他的教學內容、方式都是守舊的。

10.文中三個“也許是”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態?為什麼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蓮”的前面加上“我的”,後邊加上“們”?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這一段流露了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怎樣的感情?

答:三個“也許是”表示猜測,估計或不能肯定的語氣。加上“我的”表示我跟“蟋蟀”“覆盆子”“木蓮”的親密關係,加上“們”是擬人化用法,而且表示數量多。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留戀和懷念的心情。對百草園的喜愛、留戀的心情,以及去對三味書屋無奈、和有所畏懼的感情。

《父親的病》

1.“名醫”陳蓮河所用的藥方文中提到了哪些藥引?

答:原配蟋蟀一對,平地木十株、敗鼓皮丸。

2.《朝花夕拾》中提到衍太太的幾件事是什麼?

答:在父親臨死時慫恿我一直呼喚父親;鼓勵小孩子吃冰;鼓勵小孩子打旋;慫恿孩子看下流書籍;慫恿“我”去偷母親的首飾,還散佈流言。

3.《父親的病》中為父親看病的第二個醫生是

答:陳蓮河

4.《父親的病》主要講的是什麼內容?

答:作者回憶兒時為父親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是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5.庸醫的醜惡行徑主要有哪些?

答:(1)用迷信和巫術治病,如陳蓮河用藥中要求“蟋蟀一對”,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2)治不好病人就推給命,說醫能醫病,不能醫命。(3)索要高額診金。(4)無計可施時就推給其他醫生,推卸責任。

6.父親臨終時,衍太太讓年幼的魯迅不停的大聲喊“父親!”,此事為什麼讓魯迅後悔不已?

答:讓父親臨終時也沒能享受安寧,批評了封建主義的孝道。

7.《朝花夕拾》中《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文中的s城是?

答:即指紹興城。

8.清朝的剛毅練了些兵為什麼稱作“虎神營”?醫生為什麼要給父親用“敗鼓皮丸”,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答:因憎恨“洋鬼子”,預備打他們,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敗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水腫一名鼓脹,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服他。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對庸醫害人的諷刺。

9.從這篇散文中可以看出魯迅具有什麼樣的醫學思想?

可以醫治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以醫治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

《瑣記》

1.《瑣記》作者記了哪些瑣事?

答:⑴與衍太太的交往。⑵去江南水師學堂。⑶去礦務學堂學習。⑷去日本求學前的準備。

2.結合實例說說衍太太是個怎樣的人?

答:衍太太: ①冬天慫恿我們吃冰②讓我們看不健康的書 ③慫恿孩子們比賽打旋子,在孩子們跌倒時卻又故作姿態。④唆使我偷拿母親的錢,然後又放出流言說我偷了家裡的東西去變賣。性格:表裡不一,搬弄是非,造謠生事,興風作浪

3.概括《瑣記》的主題內容:

答:《瑣記》——魯迅在這篇文章裡主要回憶了自己離開紹興去南京求學的過程。作品描述了當時的江南水師學堂和礦務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派辦學的“烏煙瘴氣”。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飢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4.作者在《瑣記》中提到喜歡看的一本書是什麼?

答:《天演論》。

5.魯迅在《瑣記》一文中,用了“烏煙瘴氣”一詞來譏諷的是什麼?

答:洋務派的辦學。

6.魯迅在《瑣記》中寫自己一有空閒,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表現了魯迅什麼?

答:魯迅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

7.魯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觸“物竟天擇”,“蘇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什麼地方?這段經歷在哪篇文章中提及過?

答:礦路學堂,《瑣記》

8.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求學的感受是怎樣的?

答:⑴高年級的同學傲視和欺負低年級同學(螃蟹一樣走路)。⑵為淹死的學生造關帝廟,每年七月十五請和尚到操場放焰火。⑶總之覺得“烏煙瘴氣”。

9.我如飢似渴地讀那本書時遭到一位本家的老輩的反對。

答:《天演論》

《藤野先生》

1.文中出現了幾個主要地名?

答:東京、仙台

2.“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幾件?

答:⑴為“我”添改講義;⑵為“我”糾正解剖圖;⑶關心“我”的解剖實驗;⑷向“我”瞭解有關中國女人裹腳的事。

3.請簡述這兩個事件“匿名信事件” “看電影事件”。

答:“匿名信事件”:日本青年在國富兵強的大背景下,認為中國是弱國,中國人也是低能兒。他們不容忍一箇中國人在一百多日本學生中成績居中;對藤野先生精心輔導中國學生感到不滿,從而用匿名信來誣衊魯迅。

“看電影事件”:在課堂裡看俄國人屠殺中國人的電影,這本已經讓魯迅很難堪,加上課堂裡日本學生的歡呼,以及電影中同胞的麻木不仁更讓魯迅覺得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4.說說“匿名信事件” “看電影事件”對魯迅的影響。

答:“匿名信事件”讓魯迅受人歧視,大畢竟可以去鬥爭,去澄清;而“看電影事件”讓魯迅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不仁,魯迅意識到:人民不覺醒是民族落後的根本原因,所以“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最終決定“棄醫從文”。

5.分析藤野的形象。

答:藤野先生是一個有高深的學問、嚴謹認真、對外表卻很不在意、正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識、關心異國青年的人。

6.課文的線索是如何安排的?

答:明線是記敘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以及對藤野先生的懷念,、暗線是作者的愛國之情。

《範愛農》

1、《範愛農》一文的主要內容以及主題。

答: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2、範愛農這個人物形象的特點。

答: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一個正直倔強的愛國者,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最後與社會妥協,內心痛苦、悲涼。

3、範愛農的一生是個悲劇,造成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答:封建勢力復辟的罪惡和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4、魯迅對範愛農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答:起初覺得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徐錫麟、秋瑾被殺害,範因為反感魯迅,因而故意和他唱反調,反對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不人道),覺得他是一個膽小、冷漠無情的人。後來在革命前的一年,在故鄉與範愛農再次相遇,彼此相熟,對範愛農產生友善之意。最後得知範愛農掉在水裡,淹死了,為他的死感到悲傷,同情和悼念他。

5、下列文字刻畫的是哪一個人物形象?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

答:範愛農

6、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答:第一句用“很可惡”寫出了魯迅對範愛農的憎惡,但第二句話用“愛農”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的親切,文章開頭把範愛農寫得如何地討厭,為後文寫作者對他的友善作鋪墊,這是一種欲揚先抑的寫法,對比寫出了魯迅先生對範愛農的友誼。以至於為範愛農寫了五首詩。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現的四個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師、朋友和父親。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樸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身上,我們看到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

——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地想象魯迅當時的處境,便很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範愛農——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

【藝術手法】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2、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習題彙總】

一、填空題:

1.“賽神會”中“我”和許多人喜歡看 活無常

2.《瑣記》中記敘為了“尋別一類人們去”又選擇了無須學費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

3.“好。那麼,走罷!”而去“尋別一類人們去”一語出自魯迅的瑣記 篇。

4.作者在文中用“甚於洪水猛獸,非常廣大,也非常長久,能使全中國化成一個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裡。”,表達了魯迅先生對“ 妨害白話者 ”的憤怒之情。

5.魯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觸“物竟天擇”,“蘇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礦路學堂,這段經歷在《

瑣記 》中提及。

6.《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說起兒時生活,常常出現對迎神賽會、看戲等情節的回憶,如 無常 》、《 五猖會 》。

7.魯迅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一位朋友,當時彼此都沒有什麼好感,但回國偶遇之後,交往甚密,這位朋友是 範愛農

8.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給讀者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方正、質樸、博學的先生壽鏡吾,《範愛農》中正直倔強的範愛農, 《阿長與〈山海經〉》中淳樸善良的阿長 《藤野先生》中認真負責、熱誠正直的藤野先生

。(仿照示例,補全句子)

9.《朝花夕拾》中引用《長恨歌》中“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詩句的是《瑣記》篇。

10.魯迅借動物比喻人,表達對資產階級反動文人的辛辣諷刺的文章是《狗•貓•鼠》

11.《朝花夕拾》中的婦女形象不多,除了阿長,還有一個衍太太,她的形象出現在父親的病瑣記中。小時候,魯迅認為她是一個 和藹 的人,長大後卻逐漸發現她

虛偽自私 。在她的影響下,魯迅在父親病逝的時候做了一件令自己終身不能釋懷的事是 在父親臨死的時候大聲喊父親的名字讓父親走得不安生

12.《朝花夕拾》在敘事、議論中,常插入相關的童話、傳說和典故,如《狗•貓•鼠》中串入德國童話狗與貓成仇 的故事和日本“貓婆”的傳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串入“美女蛇”的傳說,中國古代“貓鬼”的故事等等,都增添了閱讀的趣味。

13.表現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壓制的文章是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 ;展現自己走出故鄉,希望通過外出求學尋找到救國救民真理這一過程的文章是有 瑣記藤野先生 ;在魯迅一生中始終不能忘懷的三個人是 阿長、藤野先生 ,範愛農

14.我所收得的最先的圖畫本子《二十四孝圖》是來自一位長輩的贈品。(來歷)

15.根據以下提示寫出人物名稱:

⑴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

範愛農

⑵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藤野先生

⑶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鬚髮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壽鏡吾先生

⑷他的臉是圓而胖的,一張藥方上,總兼有一種特別的丸散和一種奇特的藥引。(陳蓮河

⑸她生得黃胖而矮,說話時喜歡切切察察,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 阿長

⑹她對自己的兒子雖然狠,對別家的孩子卻好的,無論鬧出什麼亂子來,也決不去告訴各人的父母。( 衍太太

16、《阿長與山海經》刻畫人物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朝花夕拾》用了同樣手法的一篇是(

《範愛農》

二、簡答題:

1.讀《朝花夕拾》,我們瞭解到童年時的魯迅愛收集帶圖畫的書,除此之外,你還知道他此時其它的愛好嗎?請舉例說明。

答:描繡像(或者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像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

2.《父親的病》中屢次提及庸醫誤人的種種荒誕行為,試舉一例。

答:如陳蓮河用藥中要求“蟋蟀一對”,且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等。

3.《朝花夕拾》中刻畫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婦女形象有哪些?

答:阿長、衍太太。如阿長的愚昧迷信。

4.長媽媽教給我的“元旦的古怪儀式”是什麼?答: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要說:“阿媽,恭喜恭喜!”說過之後,還要吃一點福橘(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5.《朝花夕拾》不僅僅是對往事的記錄,作者擷取那些難以忘懷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動地描述,選擇富有個性的情節和細節描畫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作者擅於描摹人物的神態心情,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請舉例說明。

如《阿長與〈山海經〉》中寫除夕夜長媽媽教少年魯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講“吉利話”和元旦清晨等待魯迅“恭喜”的情景,表現得活靈活現。

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老先生大聲朗讀文章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寥寥幾筆,把老先生那種痴迷入神的情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又如《範愛農》中寫範愛農得知恩師被殺後,違逆眾人意見,反對發抗議電報的細節,把他極度悲憤的心情和倔強耿介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

6.《父親的病》一文的最後,作者為什麼說“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於父親的最大的錯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案:懊悔並自責於沒有讓父親安靜地離去。作者每念及此的不安、痛苦以及對父親的愛和痛惜。

7、《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二十四孝圖》《五猖會》都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封建教育,請結合內容具體分析。

答:《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寫封建私塾教育教學內容的艱深難懂和教學方式的呆板枯燥,反映封建私塾教育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

《二十四孝圖》寫自己兒時讀《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的感受,反映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五猖會》在“我”興奮地要去看迎神賽會時,父親卻強迫我背誦《鑑略》,使我十分掃興痛苦,反映強制的封建家長制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8、談談你對《朝花夕拾》中父親這一形象的認識。

答:在《五猖會》中,父親是一個嚴厲的封建家長,他在“我”興奮地要去看迎神賽會時,強迫“我”背誦《鑑略》,可見他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在《父親的病》中,他是一個可憐的人,他無辜的被草菅人命的庸醫醫死了,值得人同情。魯迅對自己的父親沒有責怪和批判,只有不理解和同情愧疚。

9、少年魯迅、少年保爾、湯姆·索亞三人都熱愛大自然,都熱愛自由的生活,都厭惡枯燥無味的學校生活,都是“頑童”形象,請說說他們身上頑皮的一面,分別表現在哪些地方?

少年魯迅:在百草園中拔何首烏根弄壞牆角,把磚頭扔到隔壁人家去;在三味書屋上課時,畫畫、做紙盔甲遊戲,到後面的小花園中尋蟬蛻等。

保爾:到神父家補課時,把煙末兒撒在神父家做麵包的麵糰裡,被學校開除。

湯姆·索亞:在家偷吃果醬,捉弄他的姨媽;在學校打架、逃學;牧師做禱告時捉蒼蠅、玩鐵鉗蟲。

5、有人說,《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請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五猖會》《無常》中任選一篇,寫出一處能夠表現作者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的內容。(2分)

溫馨的回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描述孩子們在百草園的雪地上捕鳥的情景。 《五猖會》一文中迎神賽會時,孩子們買一個?吹嘟嘟?,地吹上兩天,享受一份遊戲的快樂。 《無常》一文中無常看到一位母親為死去的兒子哭得傷心,放她的兒子還陽半刻。

理性的批判:《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老師讓孩子們讀一些枯燥乏味的書。 《五猖會》一文中看賽會前,父親強迫我背書,讓我感到掃興和痛苦。 《無常》一文中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陰間尋求公正的裁判。

三、選擇題:

1.《藤野先生》中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是 ( )

A、受到日本同學歧視 B、先生不重視自己 C、想拯救國民的精神 D、生活條件太差

2.下列哪一個不是阿長的性格特點 ( )

A、迷信 B、不拘小節

C、馬虎 D、樸實

3.下列文章中不曾提及“長媽媽”的篇目是 ( )

A、《狗 貓 鼠》 B、《五猖會》 C、《二十四孝圖》 D、《瑣記》

4. 下列事物中,哪一樣不是陳蓮河給魯迅的父親看病時所開的 ()

A.、敗鼓皮丸 B、一對原配的蟋蟀 C、平地木 D、經霜三年的甘蔗

5.因為阻止我們吃冰致使我們大半天玩不成, ( )被我們起了個“肚子疼”的綽號。

A、衍太太 B、我母親 C、阿長  D、沈四太太

6.下列說法中哪一項是正確的? ( )

A、《狗·貓·鼠》是魯迅為了悼念自己的寵物小隱鼠而寫的,他仇貓的原因是因為貓吃了他的隱鼠。

B、藤野先生向魯迅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事,是因為他不贊成裹腳。

C、《父親的病》中為父親看病的兩個醫生是葉天士、陳蓮河。

D、《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三篇作品,記述了作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後的一段經歷。

7.《朝花夕拾》中記敘魯迅為了尋“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的是 ( )

A、《五猖會》 B、《瑣記》 C、《父親的病》 D、《無常》

8.《朝花夕拾》中,魯迅借眾鬼嘲弄人生,用陰間諷刺陽世,對“正人君子們”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嘲弄和鞭撻是哪篇文章?( B )

A《瑣記》 B《無常》 C《二十四孝圖》 D《狗 貓 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