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程序员在大多数人眼里,或许都是一副不修边幅沉默寡言的木讷形象。

但是最近刚刚拿下“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冠军”的微信之父张小龙刷新了我对程序员的陈旧印象。

有人说:

如果没有微信,也许大家不会认识张小龙;

如果没有高尔夫,人们也了解不到来自孤独星球张小龙这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天“张小龙”和“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冠军”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名词被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反而还生出了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感。

所以才会有人好奇,到底张小龙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成就了“高尔夫业余球手专业夺冠”的B面人生?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所有非常态的努力,都是自欺欺人的伪命题

如果你了解张小龙背后关于他打高尔夫球的故事,你可能会明白其实没有谁的成功来的如此容易。

诚如斯言,微信成就了张小龙,而高尔夫却成为他的另一片江湖。

要知道“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在高尔夫界的地位是最高的顶级,你完全可以理解成世界杯水准。

张小龙的成绩让人瞪目结舌,与搭档李昊桐以低于标准杆35杆的成绩夺冠,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一位投身于IT行业的普通人,居然能够跨界在其他完全没有联系的领域内,再次创造辉煌。

能以业余选手的资格夺得专业比赛的冠军,这种高度自律就已非业余选手的境界。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冠军,可是对于张小龙来说,是他7年漫长生活里常态化的努力。

一天400个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动作和姿势,平均一分钟打一个球的话,就占去了他每天1/3的时间;

而在这1/3的时间里,还需要不停的调整与练习,优化着自己身体上的细节,最难能可贵的是几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有人说,在高尔夫球场上,一个人是可以不断挑战自己的弱点。

同样,一个人的有效努力不断复制,也是可以获得不同阶段的成功。

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他不可复制的传奇,或许张小龙的成功就在于坚持常态化的努力,用一种近乎“偏执”的价值观去驱动自己完成跨行业的付出和尝试。

2016年底到2017年初,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转型做自媒体,开公号写文章,很多极富天赋的人到如今纷纷都销声匿迹,甚至再没有踪影。

曾经看着各大公号转载他们的文章,又或者是看到他们在朋友圈信誓旦旦要原创日更,到现在只剩下一个再无更新的公众号。

所有非常态的努力,都是自欺欺人的伪命题。

我常常听到很多人一面喊着“我要日更写公号”,一面在朋友喊着“熬夜伤身早点睡”,到最后坚持不了就拿“公众号的红利期已经过去”来安慰和解释自己的懈怠与放弃。

可是但凡你留意一下现在的头部活跃大号,他们的百万粉丝就是靠一篇一篇文章写出来的,他们的10W+就是靠一个一个字敲出来的,至少到今天它们还活跃在你的微信订阅列表里。

所有看起来伟大的梦想,都需要日常点滴中细微到可以忽略的点滴努力,或许这才是对最高的自律最接地气的解释。

插坐学院创始人何川曾经说过:

红利期就好比你听枪准,第一步快,但很快规律和方法就会透明,比的就是耐力和持续思考、调整的能力。所以,我对微信公众号能做多久并不关心,我关心的是,背后的能力到底是什么。什么能力,可以让我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微信公众号上成功。

真正能走到最后的,都是那些保持恒定耐力和持续思考的有心人,而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怕你心血来潮做公号,三天两头要拖稿。

人生最无奈的事,不是后悔自己的无能和无知,而是有人心甘情愿冠以自律之名,做着自我放纵欲望的行为。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所有超出常人的遥不可及,都来源于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

连夺三冠、重升国旗、破纪录,并且极有可能包揽男子自由泳中长距离四项冠军。

在今年本届雅加达亚运会上,孙杨这个名字再一次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

孙杨勇夺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

从12岁入拔游泳队开始,已经拿下近百个冠军,其中包括12枚奥约会和世锦赛自由泳金牌,成为了世界自由泳个人金牌数历史第一人。

如今27岁的孙杨,在世界泳坛上更是有自由泳王者的美称。

看似一路绿灯的职业生涯,让人不由觉得上天是在无条件眷顾于他。

可成为王者又岂是天眷就可以,被选拔进游泳队起,孙杨就开始了日常两万米的游泳训练。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除了大年初一没有训练,其他时间几乎从未间断。”

2006年开始成绩突飞猛进的孙杨,获得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的机会,孙杨右手不慎受伤,加之长期泡在水中,伤口进水肿得厉害,痛得抬不起来,但他依然坚持每天两万米。

所有超出常人的遥不可及,都来之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

我看到很多人常常把有些人超乎寻常的优异定义成“有天赋”:

你英语口语那么好,你肯定是有语言天赋。

你歌唱的这么好,你肯定是有声音天赋。

你文章写得那么好,你肯定是有文字天赋。

天赋只能证明你拥有了这条赛道的入场券,而刻意练习才是你奔驰在这条赛道的恒动力。

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曾提出过刻意练习法则,这个法则的核心观点是:

“不论你在什么行业或领域,专家级水平都是可以逐渐训练出来的。练习者想要达到有效进步,关键是要找到一系列任务,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完成它们。”

投入足够的时间、以正确的方法练习,才能有所进步,别无他法。

作家Spenser在《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一书中写过两句话:

所谓死磕,就是保持持续的输出。

这一点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90%的人都倒在这个关口。写作的人很多,都说现在写的人比看的人都多,但真正坚持写的人,还是挺少的。当你真正坚持下来的时候,和你竞争的人其实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值得你尊敬。

一语中的,说的就是像我这样从未保持过稳定更新的人,任何行业都是通过不断刷新过去成绩来进行我迭代,尤其是自媒体这样瞬息万变的领域,少有懈怠完全就会被其他新人和大号取代。

那些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头部作者,靠的就是勤奋得天下,而这种看似勤奋的背后,深藏着的就是他们不断刻意练习的自律行为,通过去提升去积累,去不断突破和拓宽自己的边界。

如果你做不到刻意练习持续输出,那么你永远无法进取到更高阶的境界。

真正的高手,在于持续性自律和稳定性输出,而这一点就是高手和平庸者最显著的分水岭。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用持续性的自律,找到人生最美好的部分

尚德机构创始人欧蓬曾经有一个观点:

“一个人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中75%是由不确定性决定的。”

比如,一个人可能不是那么聪明绝顶,也没有非常勤奋,但是他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这个村子里最聪明、最勤劳、也最敢于冒险的人,他买下了村里的金矿,仍然有机会变成几十亿的富豪。

所以说,命运的20%是由人的认识论决定的。

认识论跟聪明与否都没有太大关系,它是如何在经历过的不同事情中获得的认知,以及得出的认知是不是在概率上更接近真理。

接下来,还有5%是由美德决定的,也就是勤劳、坚韧、自律等等品质。

作为个体,要能接受自己控制不了的75%不确定,而不是不断去跟别人比幸运,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买下金矿,或者没有早一点加入阿里巴巴。

就像欧蓬说的:

要接受你的人生是被70%多的不确定性影响的,但是你可以去塑造剩下的25%。如果能够把剩下的25%塑造好,你在自己的行业里一定可以做到前三,甚至可以说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是前三。

同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有些人并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后者本身没有优良的运动员体格,他依然可以从业余选手打进专业比赛,甚至取得比专业运动员更优秀的成绩。

既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先天条件,那你后天的现状就只能靠持续性的自律来重新改写。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再举一个例子。

在健身房里,你是不是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身材越差越不想开始锻炼,身材越好锻炼越不想停止,为什么?

因为身材不好的人自然体会不到,那种因为身材比例良好而产生自信的快感,这样的反差只会让这两类人的人生差距越来越大。

记得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姑娘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每次吃完午饭大家都在躺在座位上玩手机看剧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靠在墙壁上笔挺地“罚站”。

不仅如此,深聊起来才知道,她每天都坚持在小区跑步,经常做各种有氧运动,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做锻炼。

日积月累的坚持锻炼,让她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印象最深的是她说的那句:“其实他们周末在刷朋友圈的时候,我已经跑了一公里。

改变,有时候不是很大很宏观的事情,而是很简短的几分钟,每天多一点,就能拼凑出后来你想要的生活。

巴菲特曾经说过,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所有正确的成功都来源于发现那块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而持续性的自律可以让你在这条坡道上越滚越远越积越厚。

当你找到了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坚持它,抓住它、重复它、强化它,像找到一个最小的雪球一样,找一个最长的路,不断的去滚它,你坚信,总有一天,你将会收获到时间复利效应的巨大回报。

这就是人生算法:

坚持常态化的有效努力+持之以恒的刻意练习+培养平行过渡的能力

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样的算法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成功路径,在每一次的不断迭代的过程当中,遇见人生中一切的美好。

张小龙高尔夫夺冠:最高级的自律,是努力常态化

作者简介:Ray先森,富书签约作者,闲话职场法则,漫谈人生故事,与你一起成长。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