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作者|謝明宏

在美國,有一道家喻戶曉的“中國菜”——左宗棠雞。弔詭的是,這道菜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本人沒吃過,遙遠的亞細亞的中國人也沒吃過。

但美國人覺得,這是特正宗的中國味兒!

這種文化的“他者”想象,不僅體現在飲食文化上的錯位,在電影裡也不斷上演著“我以為就是他以為”的誤會。

改編自華裔作家關凱文同名小說的電影《摘金奇緣》,8月15日上映後隨即拿下北美地區當週週末票房冠軍,如今已順利成為北美票房最高的全亞裔電影。如此“揚眉吐氣”的盛事,自然也引發國內強勢圍觀,如今該片已定檔11月30日在內地上映。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距離上一部全亞裔演員陣容的好萊塢影片《喜福會》,已經過去了25年。《摘金奇緣》的意外走紅,被認為是體現好萊塢多元化趨勢的代表作之一,打破了美國電影中亞裔的刻板印象。但在硬糖君看來,片中戲謔描述的亞洲富豪生活,恰恰表現的還是如今歐美人士對於亞洲人的刻板印象:“既有錢,又吵鬧”。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儘管亞洲美食令人垂涎三尺,婚禮場面美得令人落淚,但本質上還是一盤“左宗棠雞”。作為典型的ABC,該片導演朱浩偉並不是最前沿的電影人,卻用敏銳的文化嗅覺完成了又一次對美國主流思潮的媚俗。

亞洲富豪不差錢

《摘金奇緣》講述了紐約大學經濟學女教授朱瑞秋,隨男友楊力前往新加坡參加好友婚禮的經歷。不曾想到男友竟是富二代,此次出遊意外成為“拜見婆婆大人”的瘋狂之旅。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英文片名《Crazy Rich Asians》(瘋狂有錢亞洲人),恐怕很難引起中國本土觀眾的好感。但是換成《摘金奇緣》,無疑是“拜金”的進階說法。儘管因金而起,但是這戀情不俗氣啊,奇緣!

影片開頭楊紫瓊飾演的楊夫人在外國酒店遭遇歧視,立馬買下整座酒店的情節,雖大快人心,卻透出老套的悖論邏輯——有錢的亞洲人用錢買尊嚴,沒錢的亞洲人繼續被歧視。

當亞裔努力與貧窮劃清界限,想向全世界宣告我們“不差錢”的時候,其實就已將自己擺在了劣等的位置。《摘金奇緣》這種“麻雀變鳳凰”的故事,放在90年代的好萊塢喜劇裡都會顯得格外“老土”。但經過導演的妙手回春,安上一個“黃種殼兒”,立馬贏得美國主流輿論自吹平等的高潮。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在導演的思維裡,橫亙在朱瑞秋和楊力兩人愛情之間的,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如果兩人選擇了不同的答案,那麼他們便無緣美滿結局。雙方都需要在兩種截然不同且無法相融的生活方式間做出選擇。

女方的兩難在於,是順應新加坡富人家庭對於女性相夫教子的要求,成為一個把家庭利益置於個人幸福之上的好妻子?還是在紐約繼續經營自己的教書事業?

而男方則搖擺於,是服從家族意志,接下經營家族企業的使命?還是解除束縛,和女友在紐約攜手奮鬥?影片最後,朱瑞秋不僅堅持了她的個人主義,拒絕為龐大的家族犧牲獨立與自由,還成功讓未來婆婆最終妥協,為自己贏得了幸福。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艱難個屁啊!要麼結要麼不結。平心而論,《摘金奇緣》這種婆媳大戰的精彩程度,放在國產家庭劇裡,都處於被吊打的水平。它的成功全在於,劇中的亞裔從頭到腳到思維方式都和亞洲的本土親戚毫無關聯。

楊力看似是其母親和女友所爭奪的對象,實則是個無用的“道具”。他的選擇依賴於兩個女人的意志,母親的角色代表通過堅固的家庭制度而建成的親緣關係,而女友的角色則彰顯著家庭因愛而存在的原則,最終母親輸給了女友。《摘金奇緣》的故事內裡。依舊是美式價值觀獲得了優勝。

西方視野裡的亞洲人

在《摘金奇緣》之前,上一部引起廣泛關注的華裔電影是1993年的《喜福會》。

《喜福會》中,華裔母親各自經過傷痛和抗爭後,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來到美國。在她們看來,美國是一個不復專制父權的,自由而廣闊的生活空間,通過個人的努力勢必會過上渴望的生活。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但事與願違,在美國,她們面臨著種族和性別的雙重歧視。為了生存,她們選擇忘記身份,並努力與這片國土上的異質文化求和。她們學會了用簡單的英語和當地人交流,但仍然很難跨越文化的隔膜完全融入美國社會。

她們既遺失了在中國穩定的文化系統中形成的文化身份,又不能融入白人至上的美國文化從而獲得新的文化身份。因此,她們只能在文化的錯位與糾纏中搖擺生存。

她們建立了“喜福會”,通過舉辦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聚會,來製造一種文化隔離。企圖將自身與異族文化短暫地隔絕,悉心保存屬於自己的獨立與快樂。然而,也只不過是一種心靈的慰藉罷了。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在中美文化夾縫中艱難求生的華裔母親們,將全部的期冀寄託於女兒們身上,又不自覺地採用中式教育理念,對待本就對中國文化備加排斥的女兒們,導致母女間矛盾重重、衝突頻發。

電影中,女兒輩的Rose自我定義為美國人,但這並沒有得到主流白人群體的全面接納。Rose男朋友Ted的媽媽在第一次見到她時,委婉地指出他們不可能接受一個東方人作為Ted的妻子。

雖然Rose仍然嫁給了Ted,似乎成功融入了美國主流社會。然而可悲的是,婚後的Rose對丈夫表現出來的完全是中國式妻子的溫順、服從和沉默。喪失了美國文化中男女平等、獨立自主的主體性意識,最終招致Ted的不滿和出軌,婚姻一度瀕臨崩潰。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Rose的遭遇,是東西方文化對立境遇下成長起來的華裔女兒們,對東方傳統文化的對抗,和對美國主流社會追隨的雙重失敗。

此類東西方的愛情悲劇,一度是歐美亞裔電影的主題。1992年讓·雅克·阿諾導演的《情人》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法國少女與中國闊少在越南西貢發生的愛情故事。

那個年代,中國在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下屢戰屢敗,男主人公雖然家財萬貫,但在一貧如洗的白人女主角面前,還是感到低人一等,兩人的愛情也最終難以成全。

2005年的丹麥電影《中國先生》:中餐廳老闆拜託常客肯德,和自己簽證即將過期的妹妹玲假結婚,以使後者獲得合法居住權。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玲不會說外語且性格內向,“嫁”過去後幾乎全天候地照料肯德的飲食起居。精緻的中式餐點和刺繡繁複的生活用品,無不塑造著一個傳統又典型的東方女性形象。

2014年的英國電影《輕輕搖晃》則以家庭作為切口展現了中西文化在小視野下的交流與碰撞。電影講述了一對華裔母子從柬埔寨移民到英國,當兒子因為一場車禍意外去世後,他的室友理查德向母親珍伸出了援手,可是珍並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而理查德其實是兒子相處多年的男友。

席捲北美的亞裔電影?《摘金奇緣》不過是又一盤“左宗棠雞”

這一安排暗示了中西文化衝突並不能通過簡單的對話溝通抹除,文明交流的複雜性是深層次的,比表面上的更加棘手。

不難看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華人總以三種形象在熒幕上出現:

一是作為落後地區的人民、對西方強權逆來順受的弱者;二是因文化差異與西方當地人產生劇烈衝突矛盾的邊緣人;三是在西方男權導向下,以華裔女性為特別代表的順從的人。

如今,隨著《摘金奇緣》的熱映足可證明,我們已經有了第四種形象:帶有寶萊塢風味的小時代,窮奢極欲的亞洲土豪們。雖然仍然是“左宗棠雞”式的誤讀,往好處想,誤會咱都是有錢人,總比誤會咱都是窮鬼強些?據悉,華納兄弟憑藉此片賺得盆滿缽滿,續集《中國壕女友》(China Rich Girlfriend )已經火速操辦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