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ane
雍正帝苛刻的施政風格,刻薄寡恩的為人讓整個雍正一朝都生活在緊張的政治氣氛中。乾隆帝登基後,就是從“拔亂反正”的口號中拉開其60年漫長的執政序幕的。
首先,乾隆對雍正年間被打擊迫害的皇室成員進行了有效安撫。
眾所周知,在康熙末年的皇位爭奪中,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一度對雍正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雍正繼位後,胤禩、胤禟、胤俄、胤禵等等與之相關捲入的人被雍正以各種理由和藉口處理。乾隆繼位後兩個月,為了團結滿族勳貴,為了“親親睦族”的政策,就頒發上渝,將叔叔們胤禩胤禟重新收入玉牒中,並授予象徵著宗室子弟身份的紅帶子。請注意,乾隆開始並沒有徹底推翻雍正對他們的懲罰。隨後又釋放了囚禁中的胤俄和胤禵。乾隆二年,已死去的胤祉也被恢復王爵,並賜諡號。此後,儘管乾隆初年還出現了“弘暫逆案”這樣的風波,但是到乾隆四十三年,胤禩、胤禟、弘晳……所有這些在雍正看來是大逆不道的人,都被恢復原名,並收入皇家玉牒中。
其次,為何唯有胤礽是個例外?
肯定的說,廢太子胤礽在51歲時被圈禁而死,被圈了12年,這案子是康熙爺欽定的,與雍正關係不是很大,相反,胤礽快死時,雍正還親自去看望。胤礽獲罪的原因為世人所熟知:他曾經是康熙的掌上明珠式的愛子,但他卻因“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最終被康熙廢了太子位且禁錮,倒在了康熙末年波譎雲詭的宮廷鬥爭中。乾隆繼位後,在安撫(平反)他的叔輩們的案子時,劃了一條紅線:凡是聖祖康熙爺朝定下的案子一概不究。也就是說,“安撫”的範圍僅僅限於雍正執政11年間的事。原因與乾隆對康熙的極度崇拜有關,乾隆一生幾乎都在模仿學習爺爺康熙,包託六下江南,包括執政60年退位等等;再者,從歷史的角度講,廢太子胤礽被康熙圈禁抄經書而死,也不冤枉,他確實狂背族固。再比如,同期被康熙圈禁的還有老十三胤祥,只是雍正上位後放了出來並重用罷了。
書中有毒
兩點原因:第一,大伯胤禔的罪證是真憑實據並且相當嚴重,而其他叔伯很多是捕風捉影或者小題大做,有的死了有的活著也沒多大影響力了;第二,胤禔不是雍正打壓的(至少雍正即位後沒有進一步加罪),而是康熙直接定罪,乾隆可以推翻父親卻不願意推翻祖父。
首先看看胤禔的罪狀是什麼。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命大阿哥直郡王胤禔看管。結果胤禔竟建議殺太子胤礽,引發康熙震怒。此後,三阿哥胤祉又告發胤禔用魘術謀害太子胤礽。康熙痛斥其為亂臣賊子,將其永久圈禁,直到自己駕崩也沒有釋放他。雍正即位後對這個大哥也是不予加恩,直到胤禔死後也沒有平反。相反對另一個被康熙圈禁的廢太子胤礽,雍正至少還封了其子為郡王,胤礽死後也被追封親王。
所以,胤禔的罪狀是為奪儲位謀害親弟弟,並且是作為儲君的弟弟,以下犯上,既沒有君臣之禮,也沒有兄弟友愛。歷代皇帝,都不會容許兒子為奪位謀害自己的親兄弟。所以,胤禔罪大惡極,絕不能姑息。
反觀其他幾個叔伯的所謂罪狀,就輕得多。三阿哥胤祉,他的罪名是向陝西巡撫蘇克濟索賄,另外在十三弟胤祥的葬禮上遲到並且面無哀痛之色。前一個就是隻是極其常見的小罪名,後一個則在說態度問題。以這樣的罪狀被圈禁終身,已經屬於小題大做了。所以乾隆對他平反。
再看十阿哥胤䄉,他的罪名是奉雍正旨意送一個客死京城的活佛靈柩回西藏,稱病,在沒有獲得雍正同意的情況下謊稱雍正同意而不走了。另外私自禱告的時候說到“雍正新君”被雍正斥為不敬。所以他的罪狀也就是不禮貌,不聽話。就這樣被削爵關了十幾年,已經足夠懲罰了。所以乾隆釋放他,再給個輔國公爵位,免了罪。
然後十四阿哥胤禵,罪名也是很勉強,比如對雍正不恭敬啊。還有當時胤禵因氣憤要求雍正處罰侍衛沒有下跪,而八阿哥胤禩讓他下跪他就跪了。以此說胤禵不敬皇帝只重八阿哥一黨,這樣的罪名是誅心,說到底還是態度不好。也是一圈禁十幾年。所以乾隆釋放他,復封貝勒不久晉封郡王。這兩個人關了這麼久,都對朝局沒有多大影響力了,所以乾隆樂得做個好人。
還有最被雍正嚴懲,改名阿其那、賽思黑的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也是各種藉口,比如胤禩摳門不給科爾沁臺吉盤纏啊,比如胤禩要裁減上駟院的馬匹數量啊,還有胤禟沒有抓捕勸進的反民啊。都是一些做的不好的小事,再有就是各種指責他們言語不恭敬,然後定性為心懷狡詐。將他們圈禁致慘死。他們的罪其實沒有任何真憑實據,只是在於胤禩威望太高,威脅到了雍正的皇權,所以二人一死也就不再存在威脅,乾隆給他們平反恢復宗籍也是順理成章。
對比之下,我們就能發現,除了胤禔,其他人的罪都不重,可罰可不罰,可重罰也可輕罰全看雍正心思,雍正是因為他們在奪嫡鬥爭中或多或少威脅到了自己,為了鞏固皇權,而將他們治罪,一旦已經不構成威脅,那赦免便無所謂了,反而能給乾隆一個好名聲。但是胤禔,絕不能姑息,如果赦免他的罪責,等於縱容皇子陷害兄弟,等於放任皇子為奪嫡不擇手段殘忍弒殺,所以此風絕不可長,胤禔絕不可赦!
另一層原因,就是胤禔的罪名是康熙欽定而非雍正所定,這點很重要。
乾隆的一生,都是以祖父康熙為榜樣。他標榜自己從小被康熙看中,甚至父親雍正的皇位都是因為康熙看中了他才眷顧了他父親。所以,乾隆都發誓自己如果能做到六十年皇帝就退位,一定不能超過祖父康熙。
康熙執政的方略是寬仁,而雍正則是嚴苛。因為康熙的寬仁導致了其晚年的一些弊病,而雍正以其嚴苛推行新政,雖然換來了國庫充盈,卻得罪了不少士紳權貴。為了獲得名聲,乾隆就與其父反其道行之,希望獲得康熙那樣的英名。
所以,乾隆對雍正嚴懲的那些叔伯都予以平反,為的是自己寬仁的名聲,而如果是連康熙都嚴懲的胤禔,乾隆就沒有必要再顧忌了。
伊耆角木
向敬之
乾隆繼位,也從雍正手上繼承了一個緊張政治環境。雍正登極伊始,打著“同好惡,公是非”的旗幟,從嚴打擊曾與之奪嫡的諸兄弟,並牽連宗室成員、八旗王公、勳戚子弟和滿漢大臣中的異己分子。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諭內閣:“自親王以下,閒散人以上,若有歸附允禩,皆為朋黨者,即為叛國之人,必加以重罪,決不姑貸,亦斷不姑容也。”允禩集團成員以及自稱奴才的皇三兄允祉,是雍正在位期間重點打擊的對象。
乾隆柄政後,陸續為允禩等平反,稱他們“未有顯然悖逆之跡”,雍正晚年曾有反思,故而對已改名的恢復原名,削除宗籍的重新敘入玉蝶,把活著的從拘禁地放出,復爵甚至晉升。
然而,乾隆卻對其大伯允褆的處理有些獨特,只給了其十三子弘晌一個可以世襲的奉恩將軍。這是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的,相當於四品武官,按降等世襲原則,繼承者即為閒散宗室。
乾隆這麼做,應該是把平反的功勞讓給了雍正。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已在高牆內度過了二十六個寒暑的康熙皇長子允褆去世,被雍正帝命以固山貝子禮殯葬,隨後其子弘昉被安排襲爵鎮國公。弘昉病逝,其子永揚襲爵,為輔國公。這是一個降等世襲的安排,似可視為雍正對康熙最早視為“亂臣賊子”給予奪爵、拘禁的允褆網開一面。
只可惜永揚坐事,被革爵。乾隆將允褆世系爵位一擼到底,也算是執行了皇祖康熙對允褆的唾棄,只保留了他們作為宗室成員的一個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