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糾纏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心,是糾纏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世界上,改變命運的最大力量來自於心的力量。每個人的心力有三大塊,一是心魂的力量,二是心態的力量,三是心智的力量。

在這三種心力之中,最關鍵的是心魂,即人的精神。一個人有沒有種,能不能幹成大事,最關鍵的不是能力,不是知識,不是環境,而是看他有沒有野心,有沒有戰無不勝的鬥志,有沒有堅持到底的意志,有沒有百折不撓的韌勁,有沒有威武不屈的氣概,這就是人的心魂。一個人若沒有這種強者之魂,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一個人是如此,一個團隊是如此,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許多人都看過《亮劍》,亮劍精神就是中國軍人的軍魂。回首看看歷史,秦皇漢武、成吉思汗……再看看當今的風雲人物張瑞敏、牛根生、史玉柱……我們就能看出什麼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當然是魂。北大的“兼收幷蓄”,清華的“厚德載物”,這都是魂。

因此,一個人若想成功,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重建心魂。

心力的第二塊是心態,心態比知識和智慧更重要。整個20世紀的心理學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改變心態,就能改變命運。”

所謂心態,就是一個人的內心對世界各種問題的看法的外化。一個人的內心拒絕你,他的外在表現就不會對你好,就不會接受你。

心態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可以說,有好的心態,就會有好的工作作風、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心力的第三塊就是心智。

所謂心智,是指一個人掌握知識信息的程度,以及運用知識信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心智能力的強弱,與他對知識的積累有關,更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有關。一個十分重視學習的人,他的心智能力自然會高;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人,其心智水平自然會上升得很快。

天地萬物,唯心是靈。心如大樹之根,根壞樹必枯,根好樹必茂;心如萬果之蒂,蒂壞瓜必萎,蒂好果必榮。心為主宰,一身之君。此心既失,此身亦傾。欲善其身,先治其心。庸俗人心,不治不純。人心得治,天地清寧!

心為身主,身為心用。一切善惡禍福,皆由自心造作。自心修善,令身安樂;自心作惡,令身厄苦。心正成佛,心邪成魔。仙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建;福由心作,罪由心招。可見轉移造化,只在人之一心也!

心是引爆力量的源泉,是成就一切的根本。牛根生說:“我真正經營的是什麼?是人心而已。”其實,又何止是牛根生如此,凡是能成大事者都無一不是經營人心的大師,做的無不是“圈心運動”。

心,是糾纏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一切從心開始,修心是所有學說的根本所在,是所有成功者的必修課。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自強,人人都想,但究竟自強從哪個方面開始呢?當然是從心開始。這個世界不屬於有權人的,也不是屬於有錢人的,從根上講,而是屬於有心人的。因為有心,才能創造財富,才能積聚力量。

成功的要素太多太多,而要把這一系列的要素聚在一起,則只有一種東西能做到,它就是神奇的心。幾千年來不知有多少智者對“心”進行了探討,而且都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修心方法。

儒家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步步上升的人生境界,都始於一個點,這就是“心”。一個人若不能先正其心,自然一切努力都將成枉然,都不可能修成正果。

佛家的《心經》更是直指修心的重要與必要及方法,它更是慰藉心靈的良藥,指點人生迷津的明燈,可謂字字珠璣,涵蓋廣博,簡直是人類修心的無上妙法。

道家更講修心,其言凡心不止,道心不升。道家為天地立心,這個心就是道與德,道生萬物,德養萬物。《道德經》雖短短5000言,卻是字字金光,句句義要,堪稱人類史上的稀世珍寶。

莊家(莊子)的修心又是別有一番景緻,它似乎更直接,更明瞭。他倡導的神與物遊,心遊萬仞,御風而行的修心境界,更是徹悟人生真諦的表現,更令後人神往。人生如斯,豈不快哉!

世界上各家學派,無不以修心為要。所謂“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人生的境界由心境來決定,心悅則覺物美,心悲則感事哀。世間萬物皆虛幻,所謂煩惱,所謂痛苦,一切皆由心起。

由此可見,修心對於一個人成就卓越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正如一位佛學大師所說,人生中任何一個人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人,受思想支配,受認識指導。

自我們從出生以來,由於自我意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心,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環境是個變態的環境,心,是走了樣子的心。不修心,會活得很苦。

心,是糾纏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儒家說:“有人心,有道心”。佛家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心有兩種。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這兩種心並不是通過解剖學解剖出來的。人成長到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後,進入社會,人心不斷地增強,道心不斷地被埋沒。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也是生命的共相。這個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需要修的。

需要修的是什麼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真實原本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妄心——表層意識。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意識來修正、恢復、發掘出自己原本的真心。

所以,修心首先要把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識修好。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尚書》亦不會說“人心惟危”。所以表層意識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一的表層意識。如此,才有修心的可能,否則,便是流於空談。

總之,這世間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還原成心的問題。其實每一個學科都是在解決心的某一個側面的問題,例如經濟學解決的是心的慾望最大化問題;哲學解決的是人的心智問題;宗教解決的是心的自由度問題;創造學解決的是心的能量滿足問題;醫學解決的是心的健康運作問題……人心的問題雖多,但最基本的問題卻只有四個:一是心的物質慾望;二是心的情感慾望;三是心的健康慾望;四是心的自由慾望。

這四個問題,從古至今都沒有同時解決好過。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講究安貧樂道,樂道是對的,但貧窮不是好事,安貧顯然也是有違人性的。在西方文明中物質極為豐富,這是好的,但精神卻極為空虛,這是不好的。對於健康問題和情感問題,幾千年來也是時好時壞,都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要想同時解決好這四個問題,那就得抓住問題的根——心,就得一切從心開始,否則,本末倒置,勞而無功!一個人修沒修心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為相由心生!

臉色蒼白者,他內心一定貧血;

臉色緊張者,他內心一定慌亂;

臉色枯萎者,他內心一定死寂;

臉色紅潤者,他內心一定歡暢;

臉色慈祥者,他內心一定善良;

臉色平和者,他內心一定安靜;

臉色莊嚴者,他內心一定高尚!

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有所求都逃不開一顆自我追逐的“心”。所以人生在世,無論高低貴賤,每個人都在修一顆自我的“心”。

修心本沒有門第貧富之說,但不同的人出生於不同的地方,生活於不同的家庭環境,接受不同的教育,他們的“心態”就有所不同,他們修心的起點就有所差別。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修心的執行程度。

修心的總方向本應向善,但曾幾何時,心之向善的修心逐漸演變成了“玩心眼兒”的修心。朋友與朋友之間玩心眼兒,同事與同事之間玩心眼兒,甚至於親人與親人之間玩心眼兒。大家這樣玩下去,朋友與朋友之間就不“真心”,同事與同事之間就不“實心”,親人與親人之間就不“貼心”了。最終,搞的大家都“傷心”“堵心”“惱心”“煩心”,於是一個個都想去“淨心”。

可見,人的一生都在和心較勁,因此便多了許多“力不從心”“心力交瘁”“憂心忡忡”的人。

成功者,有一顆進取拼搏的“雄心”;

失敗者,有一顆悲觀失望的“灰心”;

追名者,有一顆不甘平淡的“虛榮心”;

逐利者,有一顆永不滿足的“貪心”;

弄權者,有一顆唯我獨尊的“野心”;

亂情者,有一顆樂此不疲的“花心”;

害人者,有一顆損人利己的“歹心”。

心,是糾纏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心,是糾纏你一生的痛;心,也是成就你一切的根!

總之,心不修,萬事不成;心不修,一生無功。人心向善,就會把萬事萬物看得很美好,那內心的真善美就不會失衡而能保持一顆永遠真善美的心,也就能保持一個安康和諧的群體和社會。那時,每個人都能“心意相通”,為人處世自然會“心花怒放”“心想事成”。當一個人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諦,修成了玲瓏剔透的“唯美之心”,那他就不會再發出“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人生感嘆了!

普通人總是被時間空間所限制,自己心裡永遠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自在,始終被外在的環境障礙住了,因此達不到“滑和”的境界,也就達不到一個祥和、安適的境界。勉強用佛學的名詞來解釋,達不到身體的自在和心靈的解脫;因此說,不可入於“靈府”。“靈府”在《莊子》這裡才出現,一般人把它解釋作心。不過,是我們心臟的心,而是講心的體,所謂包羅萬象,都是唯心所造,莊子把它稱做靈府。後來道家以及道教,就用了這個名稱,把所謂天人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叫做靈府。以後又加上宗教的色彩,道教裡,把靈府描寫成天堂,再有各種各樣的述說。實際上,莊子借孔子口中所講的靈府,就是心靈的意思;所謂“不可入於靈府”,就是不能昇華到心靈最高解脫的境界。

我們的心靈已經在慾望的滿足中沉睡的太久太久。建立和諧世界,首先要使我們的心靈與對象世界達到審美的融合。當我們在這一融合中按照美的本質進行創造的時候,我們可能像創世紀裡面的上帝一樣,創造出一個和諧的世界。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整天要為生存奔波,要為生存的更好而奔波。

現代人流行速成。方便麵、速成班、一夜成名的“星”處處閃現。

現代人流行講PK,流行講品味,講享受、講自我、講個性,卻很少流行講精神、講奉獻,講境界。

有人以一種充滿貪慾的心態面對人生,對他們而言,人生就是要佔有和享樂,即使活的富足,他也永遠瞪著欲求的眼珠。

有人以淡然面對世界,潔身自好,不問世事,也在追求著一種境界。可以說,清高是一種境界,淡泊是一種境界,脫俗是一種境界,隨緣也是一種境界,而無私奉獻更是一種難得的境界。

境界是自己對自己昇華心靈的一種要求。

著名心理醫生李子勳對北京晚報的記者說:“大多數的情緒困擾和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決的,心理醫生只是給你一個方向或建議,是否能從困擾中出來全靠當事人自己”。

的確,對當事人而言,真正的心理醫生是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走出心理的陰暗。你的心裡想什麼,如何想,別人是非常無助的,只能提出建議,還不一定真正適合你,亦或使你更加困頓。其實詩人才堪稱心理大師,而詩對心理才有著最開放的引導意義,而這些引導作用也還是通過你長期的堅持誦讀而發揮出效果的,聰明代替不了功課,明理也替代不了用功,知道自己的心理問題在那裡,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要下大力做心上的功夫,功夫就下在誦讀詩詞上,十遍,百遍,千遍,萬遍的誦讀,功夫下到了,心理自然健康。

生活的簡單,情感的豐富,心理的健康,是詩詞樂活的基本追求,而更高的追求則要昇華到養心。都知曉身病與心病相連,但如何“養心”卻沒有可操作的方法和相關的技術,只知要“想得開,不生氣”,然而事到臨頭,依然做不到。養心若能像養花一樣,能夠被直觀的掌握,人們的健康一定會高出今天的水平。

“養心”其實就是對心靈的昇華,“養心”要養什麼“心”?且看下面這則禪宗故事:

有位虔誠的女施主,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她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香花供佛,根據佛家經典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女施主非常高興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次來您這裡禮佛時,覺得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女施主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這一截花梗已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其實,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的生活環境就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惟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掉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女施主聽後,作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宇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歌的寧靜。”

無德禪師說:“你的呼吸就是梵歌,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就是寺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宇中生活呢?”

看來,對於真正懂得修行的人,無處不是禪,無處不是佛,無處不是寧靜祥和,而對一般的俗眾,能“養”一顆平和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朋友幾年前進了監獄。有一次我到監獄探視他,臨別時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了一句話:“你現在終於獲得了學好一門外語的上好機會。”

幾年後我接到一個興高采烈的電話:“嘿,我出來了!”我一聽是他,便問:“外語學好了嗎?”他說:“我帶出來一部60萬字的譯稿,準備出版。”

他是刑滿釋放的,但我相信他是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裡寫一個被囚禁的人無所事事時度日如年,而獲得一本棋譜後日子過得飛快。外語就是我這位朋友的棋譜,緊張充實幾乎把他的牢獄之災全然赦免。

真正進監獄的人畢竟不多,但有的人正巧與我的這位朋友相反,明明沒有進監獄卻把自己關在心造的監獄裡,不肯自我減刑、自我赦免。

有一位年輕的公共汽車售票員,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歡這個職業,懶洋洋地招呼,愛理不理地售票,時不時抬腕看看手錶,然後滿目無聊地看著窗外。我想,這輛公共汽車就是他的監獄,他卻不知刑期多久。其實他何不轉身把售票當作棋譜和外語,滿心歡喜地把自己釋放出來呢。

對有的人來說,一個仇人也是一座監獄,那人的一舉一動都成了層層鐵窗,天天為之鬱悶仇恨、擔驚受怕。有人乾脆擴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對象也當作了監獄,人家的每項成果都成了自己無法忍受的苦刑,白天黑夜獨自煎熬。

聽說過去英國人在印度農村抓竊賊時方法十分簡單,抓到一個竊賊便在地上畫一個圈讓他呆在裡邊,抓夠了數字便把他們一個個從圓圈裡拉出來排隊押走。這真稱得上“畫地為牢”這個中國成語了,而我確實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監獄並沒有鐵窗和圍牆。

人類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尋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設置不自由。環顧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帶著一座座監獄在奔走。老友長談,苦嘆一聲,依稀有難言之隱在嘆息中盤旋。

舒一舒眉,為自己減刑吧!除了自己,還有誰能讓你自己的心靈恢復自由?

然而,世間事並不會總那麼巧,遇到安寧的環境來平息心頭怒火,如果正趕上陰天怎麼辦?也沒有垂柳拂岸、白浪逐沙,只有波濤洶湧、殘花敗柳。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自己內心中尋找一份安寧。這種安寧也能平息心頭怒火,化干戈為玉帛。

太多的人之所以把握不住成功的機會,是因為那拿不起、放不下的私慾總是起干擾作用,如果總是在意料之中和想象之外躊躇那將是怎樣的可憐相。活著,要什麼難道自己不清楚?

人生往往徒勞的事情做的反而很清明理智,深思熟慮後的望而卻步最窩囊,知道生命徒勞一程的外在很齷齪卻追求的熱烈,人生不過如此,追求極致的境界需要的只是量化後的行動,因此做人就應該從精神到物質都達到唯美統一,即使在已知的領域靠近失敗,也要抖擻精神,解放心靈。而這樣的境界如果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保證無可非議,至於飛揚的愛,必須以極致的狀態完善,哪怕寧缺毋濫也不退而求其次,這樣才能在不怵世事的坦然中實現自我價值。

世間每個人都在被時間催促著生息,沒有例外。腳下的世界是廣博的,怎樣的行做方式方法主要取決於自己。用唯物辯證的態度審時度勢,讓飽滿的精神豐盈人生,大膽追求幸福,勇於接受現實,讓脆弱去死。大不了從頭再來,做自己心智能接納的事情,當誠意大於技巧時就一定能感動上帝。然後聽從內心的招換,讓創造力做主,讓缺位的幸福感迴歸,用智慧去發現生命的真實,讓心靈昇華到最高的解脫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