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阿克蘇地區荒漠綠化中的人物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編者按:1986年,阿克蘇啟動實施了柯柯牙荒漠綠化工程,歷經三十多年,阿克蘇地委、行署歷屆領導班子,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年接著一年幹,帶領各族軍民戰天鬥地、百折不撓,大力開展荒漠化治理,在荒灘戈壁上建成了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4公里集生態林、經濟林、防風林於一體的防風治沙“綠色長城”。黨的十八大以來,阿克蘇地區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地走“兩個可持續”發展道路,著眼打造“生態治理先行區”的戰略定位,又規劃實施了阿克蘇河、渭幹河、空臺裡克區域“兩河一區三個百萬畝生態治理工程”,全面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如今,昔日“漫卷狂風蝕春色,迷夢黃沙掩碧空”,變成“風拂楊柳千頃綠,水潤桃杏萬園紅”的莽莽林海。

2017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從塞罕壩林場、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還林、阿克蘇荒漠綠化這些案例來看,只要朝著正確方向,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生態系統是可以修復的”。生態興則文明興。阿克蘇之贊,是生態之贊,更是生命之贊!今天,我們推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阿克蘇地區荒漠綠化中的人物故事”專題報道,請讀者關注。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9月23日,頡富平(左一)回到阿克蘇與當年奮戰在柯柯牙綠化工程一線的老戰友相聚。記者李瑞攝

頡富平:柯柯牙工程的見證者

一談起柯柯牙,頡富平就興奮起來。今年中秋節前,他應邀回到了闊別多年的阿克蘇。面對媒體的採訪,他的聲音有些顫抖:“柯柯牙綠化工程是在阿克蘇各族群眾迫切改善風沙危害的強烈要求下孕育而生的,我們順應群眾的需求而下決心做這件利在千秋的大事。”

“我看了很多地方,非常震撼。阿克蘇幹部群眾用了短短几年時間,就超越了前面二十多年植樹造林的面積。”當初決策推動實施柯柯牙工程、現年84歲高齡的頡富平感慨不已。

他說,實施柯柯牙綠化工程,不管是決策者,還是阿克蘇城區幾十萬各族軍民,嘔心瀝血奮戰數十個春秋,其願望和目的只有一個:根治風沙,改善阿克蘇市和溫宿縣的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造福子孫後代。

自1986年起,每年都有約3萬人次在柯柯牙荒原上揮汗奮戰,渴了就喝戈壁澇壩水,餓了就啃幹饢硬饃。沉寂的戈壁,在鹽鹼作用下,有的地表結成了厚厚一層殼,有的地方則板結嚴重,堅如磐石。大家用鐵鎬、錘子一點點往下鑽,手磨出了血泡,汗水溼透了衣服,直到地上打出一個洞……阿克蘇人用戰天鬥地的愚公精神栽種著柯柯牙綠色的希望。

在2006年柯柯牙綠化工程20週年歷任指揮員的感言錄裡,頡富平這樣寫道:“沒有森林就沒有人類生存的條件,更談不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森林與人類休慼相關。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植綠、護綠、興綠、愛綠的綠色文明意識,不論你是工人還是農民,不論你是學生還是軍人,不論男女老少,不分哪個民族,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人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畢可顯:樹就是我的命

在柯柯牙的亙古荒原上,畢可顯帶領千萬阿克蘇人,歷經十餘年,播下了十萬畝綠林。

而今,年過八旬的他仍然高擎著柯柯牙精神的火炬,行走在塔里木的戈壁荒原上,為邊疆播種著生命的希望,播撒著蓬勃的綠色。

9月23日,記者見到了帶頭栽下柯柯牙第一片綠的畢可顯。雖是滿頭白髮,仍然精神矍鑠,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左手上還留有剝青皮核桃時染上的黑色,他說:“我這一生是屬於綠色、屬於塔里木荒原的,離了樹就哪兒都不得勁兒。這不,我在庫車縣種的核桃林掛果了,這兩天正忙著摘核桃、剝核桃皮呢。”

1956年,畢可顯從山東省泰安林校畢業後,作為優秀生被選派到新疆阿克蘇地區實驗林場任技術員。一干就是30年,沙漠裡的實驗苗圃也從最初的500畝增加到了10多萬畝,他也成了核桃栽培專家。

1986年6月,時任地委書記的頡富平在苗圃地裡找到了畢可顯,問:“沙漠苗圃能種樹,卡坡上的荒漠裡能栽樹嗎?”

“能啊,只要有水、有勞動力,問題不大。”畢可顯原以為對方只是隨便問問,沒想到一個月後,就接到了調令,他被任命為阿克蘇地區林業處處長。

從此,畢可顯與阿克蘇地區荒漠綠化工程打了幾十年的交道。

畢可顯的老伴是北京人,在北京承有一套祖產,退休後的他嘗試著到北京居住,誰知一到京城,鼻子立即就不通了,打噴嚏、流鼻涕,讓他片刻不得清靜,到醫院裡檢查治療了一個多月,也沒有什麼效果。

“那我只好回來,一到阿克蘇,就好了,怪。”畢可顯說,後來他又嘗試著到十堰兒女那住了一陣子,空氣好,綠樹多,可還是不斷感冒,只好回來。

“樹就是我的命,只要一下地和我的樹在一起,身體也好了,人也精神了。”從事林業62載的畢可顯,如今仍然撲在荒漠中、紮在果林裡,如今80多歲了還常常騎摩托車到地裡幹活。

夏宏偉:綠色發展造福百姓

過去幾乎寸草不生的柯柯牙奇蹟般地萬物生長。到2017年,柯柯牙人工造林面積達到115.3萬畝。

阿克蘇地區林業局黨委書記、副局長夏宏偉說:“在阿克蘇人心中,紮根的不僅僅是百萬畝人工林,更是‘柯柯牙精神’。”

1986年到2006年的二十年間,柯柯牙累計造林7.2萬畝,栽種各種樹木537萬餘株,在西部邊陲大漠上築成了南北長約25公里,東西寬4-5公里的綠色屏障。

夏宏偉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後,阿克蘇人大力弘揚“柯柯牙精神”,又相繼啟動了阿克蘇河百萬畝生態造林、渭幹河百萬畝生態造林、空臺裡克百萬畝生態造林工程。

“可以說,這三個百萬畝綠化工程是柯柯牙綠化工程的精神延續,代代相傳。即使越往後越是溝壑和更加難開墾的土地,也難不倒一代代勤勞的阿克蘇人,激勵著他們繼續走一條綠色生態、以林養林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夏宏偉說。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9月21日,溫宿縣柯柯牙鎮紅山新村村民艾力江 • 買買提扛著坎土曼走在村子裡,一排排整齊的安居房坐落在山腳下。記者李瑞攝

艾力江買買提:搬進新村笑聲多

秋天的溫宿縣柯柯牙鎮紅山新村,遠山似黛,碧空如洗。

9月21日,村民艾力江 • 買買提起了個大早,將房子裡外收拾乾淨。

自從搬進了新家,艾力江總是樂於分享自己的喜悅,常招呼親朋好友來家裡做客。

2014年以前,艾力江一家三口還住在幾十公里外的博孜墩鄉。2012年,紅山遊牧民定居點生態移民工程建設啟動,經過幾年建設完善,基地建設房屋566套,2200名牧民喜遷新居。

搬遷以前,艾力江在博孜墩鄉生活了近40年,種了22畝地,養了20只羊。因為靠近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種地養羊的收入好一年壞一年沒個準頭。

2014年,柯柯牙綠化工程四期建設全部完工。柯柯牙鎮周圍自然環境持續改善,政府考慮讓遊牧民搬到環境更好的地方,離城區更近的山腳下被確定下來。

現在,紅頂白牆的連排庭院拔地而起,周圍6000畝優質核桃園長勢喜人,筆直通暢的道路直達各家各戶。政府還修建了標準化的棚圈、規劃了整齊的田地。

“家安頓了下來,政府還免費給各家各戶分了8畝核桃地,”艾力江說,“政府找了企業代管,隨時派專家、技術員到地裡,手把手教我們嫁接、修枝。”

從山區搬下來的第一年,艾力江賣掉所有的羊,加上政府給的退耕還林補貼,買了一輛貨車跑運輸。

有一定積蓄後,艾力江重新買了30只羊和5頭牛,僱了人代管牛羊,也不需要太費心。2015年,艾力江又在自家房屋旁蓋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開起了商店,由身體有病的妻子照看,每月收入近兩千元。

“8畝地每年分紅1萬元,跑貨車一年少說也能掙1萬元,加上繁殖羊羔和商店的收入,年收入3萬元沒問題。”艾力江說。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9月24日,果農曾湘娥拿著自己果園種植的紅心蘋果。記者李瑞攝

鄧浩:這輩子做好林業一件事

10歲那年,鄧浩隨父母從湖南投親靠友來到阿克蘇,一家人在阿克蘇市柯柯牙林管站落了腳。自那以後,他便與柯柯牙綠化工程同步成長。

“我從小成長在柯柯牙,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柯柯牙是三北防護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防沙治沙的角度來說,它培育了我們對生態和自然的熱愛。”9月24日,溫宿縣林業局局長鄧浩說。

鄧浩大學畢業於西南林學院(現在的西南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前夕,他已經在雲南昆明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考慮到家鄉需要,他放棄了,回到阿克蘇。

他從溫宿縣林業局基層技術員做起。2006年,溫宿縣十萬畝生態園的建設成為鄧浩職業生涯的關鍵時期。溫宿縣啟動柯柯牙綠化工程四期、五期,對防沙治沙有系統性的規劃、設計、實施。

鄧浩作為溫宿縣林業局林管站技術員到十萬畝生態園幹了三年,從事技術指導。在紅棗產業剛剛起步時,他隨領導到山西考察,學習紅棗種植技術。過去,紅棗樹苗都是從河南、山西買回來的,在溫宿縣種植,成活率只有20%-30%左右。後來實踐中發現,用酸棗仁直播,等酸棗樹長起來後嫁接灰棗、駿棗,成活率極大地提高了。酸棗仁嫁接技術獲得了當年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7年,這項技術在溫宿縣率先推廣,2008年,在全地區大力推廣。

“我們在樹種的選擇上,以經濟生態林核桃、紅棗和蘋果樹為主,用好社會資金辦林業,讓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實現最大化。”鄧浩說。5年前,全縣紅棗畝產還不到100公斤,而現在可以達到畝產400公斤。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15000元,其中來自於林果的人均純收入突破10000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讓鄧浩看到了林業發展的廣闊前景。

“林業事業是生態文明的事業,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工作,能讓更多人得福祉、得實惠。我這輩子就是要把林業這一件事做好。”鄧浩說。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9月23日,阿克蘇地區實驗林場紅棗基地,實驗林場二分場廠長、高級工程師蒲敏走在棗園裡,試吃今年的新棗。記者李瑞攝

甘永軍:柯柯牙是我的福地

每年春季開始,農家樂便開門揖客,作為柯柯牙佳樂農莊負責人,甘永軍也開始忙碌起來。

甘永軍今年50歲了,他憑藉20多畝蘋果園和農家樂,一年收入一二十萬元,還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增收。“32年前這裡方圓數十里都是戈壁灘,誰能想到後來變成了連片果園。”甘永軍感慨地說。

1989年,規劃面積20萬畝的柯柯牙綠化工程剛啟動3年,政府給農民提供免費的苗木、土地和水,吸引了很多人來此創業。當時17歲的甘永軍從昌吉州木壘縣遷移來到阿克蘇,在柯柯牙承包了20畝果園。

“風沙大、土地鹽鹼大,果樹的成活率低,第一年樹種下去只活了60%。”甘永軍說,“最難的時候,買了化肥,一家人就沒錢吃飯。沒想到咬咬牙堅持下來了。柯柯牙就是我的福地。”

蘋果樹開始掛果,生活慢慢好了起來。2002年,甘永軍借了5000多元,在自家20畝的蘋果園搭起4座蒙古包和4張木頭床,開起阿克蘇市第一家農家樂。

承包果園和開辦農家樂,讓甘永軍迅速富裕起來,他不僅在阿克蘇市城區買了樓房,還開上了價值30萬元的轎車。他的經歷啟發了周邊各族果農,大家以林果業為基礎,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目前,柯柯牙已有農家樂四五十家,帶動周邊數千人就業。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9月21日,紅山遊牧民定居點美食廣場,熱依木 • 艾則孜正在烤烤肉。牧民定居後,原本的戈壁灘上也有了各種美食。記者李瑞攝

吐爾遜

亞森:兩個身份一種情懷

沙漠在阿克蘇市南郊的實驗林場停住了腳,此前是一片貧瘠的戈壁荒灘,經過柯柯牙二、三期長達16年的奮戰,滿眼是綠色的樹。

“實驗林場以前的環境非常惡劣,原始地貌上只有幾根駱駝刺,其他都是高沙包,現在變化太大了。”阿克蘇天山神木果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吐爾遜 • 亞森說,“想起以前的情況只會落淚,現在有更多成就感。”

植樹不易,荒漠綠化的難度更是不言而喻,其間的酸甜苦辣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最清楚。

冒著冬天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要平整土地,放線、打點,一個點打一個標記樁,來年種樹的人才好確定樹的位置,行距和株距都不能亂。“必須要做,否則就來不及了,過了這個時間就會耽擱來年春季植樹的進度,一耽擱就是一年,樹苗可等不了。”吐爾遜 • 亞森說。夏天不但熱而且風沙大,尤其是陽光曬透沙地,反射陽光,溫度更高。一颳風,前一天打點的位置就找不到了,還得重新放線、打點,後來大家索性就把帳篷紮在最後一個打點位置,睡在沙窩子裡,一個星期回一趟指揮部。

“實驗林場可以說是新疆紅棗產業的策源地,有40多年的紅棗種植經驗。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人到實驗林場學習、觀摩,參觀人數上萬。”吐爾遜 • 亞森說。1960年5月,實驗林場正式成立,作為國有林場,成立的初衷就是防風治沙育林。2016年,阿克蘇天山神木果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實驗林場基礎上改制而成,吐爾遜 • 亞森的身份從副場長變成副總經理。兩種身份變化,但對實驗林場的情懷始終不變,就是堅持綠色發展,讓生態和經濟效益相輔相成。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9月23日,阿克蘇地區紅旗坡集團公司生態健康蘋果示範基地,美麗的姑娘端著甜美的蘋果迎接賓朋。記者李瑞攝

楊炳全:承包荒山種果造林

“1984年我剛來阿克蘇的時候,真是驚呆了,風太大,石頭都能輕易吹起來,一米之內根本看不見人,”9月22日,阿克蘇美樂富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炳說,“植樹造林,每一個阿克蘇人都刻骨銘心。”

阿克蘇河,是阿克蘇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阿克蘇荒漠綠化繞不開的“愁”。

2015年秋天,阿克蘇河百萬畝生態工程全面啟動。僅僅兩年時間,阿克蘇河西大橋兩岸,開墾、深耕、滴灌,百萬畝鹽鹼地變為良田。現在,田裡栽種的蘋果樹、棗樹、杏樹等經濟林分外顯眼。楊炳全在2017年承包了3000畝地開荒種果,一次性種下16萬株蘋果樹,如今蘋果開始掛果了。

而最初,楊炳全還是阿克蘇市的養殖大戶。“阿克蘇有一位分管農業的領導找到我,看我能不能為阿克蘇荒漠綠化作點貢獻。我一直盼著有這樣一個機會,終於可以實現了。”

楊炳全說,政府給了他大力支持,土地使用前20年不繳承包費,20年以後按每畝150元上交費用。“這對企業是有誘惑的,既能獲得經濟效益又能堵住風口。”楊炳全說。

2017年,楊炳全帶著工程隊上了山,平整土地、拓寬山路。從此,他便以山為家、與風為伴。並邀請水利專家、果樹專家等一同出謀劃策,把3000畝荒山、荒坡、荒溝都走了個遍。

楊炳全選擇了成本更高的“美樂富士”品種。楊炳全算了一筆賬,16萬株蘋果樹,從2017年種植到現在,他累計投入1900萬元。

目前,楊炳全正全力建設“種養結合,水肥一體”的循環經濟模式,依託養殖場產生的肥料,給果園施肥,種養循環,提升了綜合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阿克苏地区荒漠绿化中的人物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