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隨意說孩子「你真乖」、「真笨」,教你批評或夸孩子到點子上

別再隨意說孩子“你真乖”、“真笨”,教你批評或誇孩子到點子上

每次到學校門口接娃放學,都能聽到幾個寶媽在談論自己的孩子,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白:“我們家孩子膽子太小了,上課都不敢舉手。”或者:“我們家孩子懶,作業要我們一直催。”……很多家長喜歡當眾給自己的孩子貼上不同的標籤。但卻不知標籤貼上容易,撕下就難了。

絕大多數的孩子或多或少被貼過“真聰明!”、“你怎麼這麼淘氣!”、“你怎麼這麼笨!”……這類標籤。

別再隨意說孩子“你真乖”、“真笨”,教你批評或誇孩子到點子上

David自從上學以後,一直被老師誇獎“乖”,在學校從來不鬧事,老師也經常找他幫忙,到了小學,周圍的同學家長見面有時也要好好的“誇”他一通,“你真乖,從來不用留校”、“你真乖,從來不用大人操心”……

開始,父母還沒怎麼在意,但在後來的生活和交流中,就發現David做事非常循規蹈矩,就像唐僧畫一個圈,就不敢往外跳的感覺,並且在創新意識上也很薄弱。這和他家長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衝突,和他溝通過好多次,讓他在不傷害自己和別人的前提下,適當跳出生活中的規則,允許去犯點錯誤。但開始效果頗微。問其原因,被告知,這些做法是不對的,老師會責罵,同學會笑話、不能隨便犯錯。後來經過了長久的不懈努力,慢慢灌輸犯錯不可怕,任何進步可能都是在不斷犯錯中成就的,並且以很多名人故事去引導以及親身去實踐,才逐漸改變。

一個“乖”字,就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無形中給了他很大的壓力,讓他在學校甚至在思維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這樣會破壞他在老師和其它家長心目中的形象。

還有David做作業的時候有時需要畫畫,他從來都是隨便畫上幾筆,有時家長實在看不下去,就讓他認真畫下,他振振有詞說道“同學每次都說我畫畫是全班最差的,我也感覺我畫畫很難看,所以再怎麼用心畫也沒有用,還不如隨便畫下就可以了。”

這些來自老師、同學、別的家長和父母或好或壞的評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小孩的行為。這些片面的評價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其實對孩子都不好。好的,孩子會習慣這個評價,辛苦的維持,抗壓能力變差;壞的,會使孩子逆反,或是偽裝自己討好周圍的人。

這些評價就是我們所說的貼標籤,也叫“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其中,兒童最容易受“標籤效應”的影響。

“媽媽說我笨,我就是笨啊,反正我學什麼也學不會。”、“老師說我太調皮,說我總欺負別人,反正我就是那麼壞。”……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成人的話語在他們眼裡又有權威,一旦被貼上這些標籤,孩子可能會直接給自己下定義,認為“我就是這樣的”。

孩子在成長中要不斷進行自我實現,理想和目標正是前提條件。但如果我們給孩子貼上標籤,孩子就會用我們賦予的這個標籤來定位自己,未來也會朝這個方向靠近

別再隨意說孩子“你真乖”、“真笨”,教你批評或誇孩子到點子上

那麼那些容易被反覆強化的標籤呢?這些標籤有幾個特點:

1、一般是孩子最為親近的人貼的;

2、孩子會被反覆貼上相同標籤;

3、有些標籤會被大人拿來“炫耀”;

4、標籤容易以偏概全,對孩子的判斷不夠準確;

5、有些標籤是父母強加給孩子的期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暈輪效應”,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暈輪效應,其實僅僅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徵,就對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是很片面的。給孩子貼標籤便是種非常片面的下結論方式。

那我們父母應該怎麼去做呢?

1、不要急於給孩子的不好行為定性

家長現在看來的“壞”行為,很多是小孩的天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雖然是每一個家長的心願,但人生是個馬拉松比賽,不是50米賽跑,家長不能太過於急躁,給孩子耐心,對孩子的“壞”行為要學會容忍。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壞”標籤,孩子一兩次的行為可能只是偶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不能以偏概全,所有的行為只要家長耐心引導,都能得到糾正。

2、不要說“又這樣”、“總是”、“永遠”、“改不了”這樣的話

這樣的話很容易讓孩子破罐子破摔,阻斷他努力的動力和方向,產生“我本來就是這樣子了,改不了了”的心理。這樣的話雖然是家長的氣話,但殺傷力卻是頂級水準,無形中把孩子真正的推向了“壞孩子”角色。

你需要切斷每件“壞事”之間的關聯,就事論事,不要把孩子逼進不可打破的“宿命論”。你要換一種說法,直接表達自己的困擾,然後和孩子一起想個辦法解決問題。

別再隨意說孩子“你真乖”、“真笨”,教你批評或誇孩子到點子上

比如小孩考試因為粗心出錯,有些家長就開啟了咆哮模式。“你總是這麼粗心,永遠都改不了”,試下,你多咆哮幾次,你會發現小孩粗心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改善,還越來越多。

換個角度告訴孩子,“偶爾粗心是正常的,但是一而再的粗心就不對了”,“考試的時候,第一遍要認真審題,草稿也不要太潦草,便於檢查,做完後,要仔細檢查,不到交卷時間不要停止檢查”,“平常要把練習當作考試,考試的時候當作練習”,並且在平常做作業的時候父母適當參與其中,培養小孩認真的習慣。久而久之,小孩粗心的毛病自然就改正了。

3、用描述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用角色符號定義他的人格和能力

孩子打破玻璃杯

只要告訴他這樣結果很危險,容易受傷,清掃也很不方便。

不要去直接去說:你就是個敗家子,笨手笨腳的。

4、誇獎的時候,誇具體不誇全部,誇事實不夸人格

不要習慣性的對孩子說“你真好”、“你真乖”、“你真棒”、“你是個好孩子”、“你真聰明”…..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扣上一個標籤,讓孩子倍感壓力。

要針對事情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