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的幸福模式就是中國式的勤儉

美國人要房子了,借錢買!想車子了,也借錢買!要大屏幕電視機了,再借錢買!歐洲人往往每週工作四天半,週五即使上班,也不過是邊喝咖啡邊跟同事閒聊,計劃著週末的度假行程。沒錢度假怎麼辦呢?還是借唄。反正借貸太容易了,利率又那麼低。

這就是美國模式,其經濟理論依據的是新凱恩斯主義:減少儲蓄以增加收入並帶動經濟增長;“需求”重於“供應”,消費可以帶動生產;無需金本位,法定貨幣是可取的;可以充分依賴政府來調控經濟。幾十個年頭過去了,在這一經濟模式的主導下,以美國為首的一些發達國家經濟體,均陷入“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房市為中心,以高負債和失業率為基本點的怪圈。像我們兒時玩過的蹺蹺板,壓下這一頭,翹起來那一頭。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財政赤字、欠債消費早已達到天文數字。但要減少財赤,即意味著政府減少開支、減少大型基礎項目、減少個人消費,那樣失業率就會進一步上升;而失業率又是房市的最大殺手,房市進一步下跌的話,負資產家庭將越來越多,罰拍屋也跟著越積越多,金融機構就將繼續淪陷,各行各業也隨之受損,金融危機就會進一步加深。要是設法減低失業率,目前現存的私人企業舉步維艱,全成了“總裁”(總在裁員),唯一指望的只有政府。但政府又沒有錢,在不能增加開支與投入基礎項目的前提下,就只能提高稅收和繼續借債,那麼赤字肯定繼續上升,兩頭怎麼都無法擺平。

北歐的幸福模式就是中國式的勤儉

然而在這個地球上,北歐彷彿茫茫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為我們指明瞭未來的方向。北歐信奉傳統經濟學:視節儉、勤奮工作和生產為美德;並提供了穩定的貨幣環境,抑制了通脹,使經濟蓬勃發展;政府應努力擔負財政責任來平衡預算;國家政策一般不過分干預經濟事務;生產才能帶動消費;在供求關係中“供”比“需”

更重要,因為良好的“供”創造了另一種“求”。

遵循著這種傳統經濟模式,使北歐國家踏踏實實地發展生產,靠儲蓄、節儉成為全球社會福利最完善、人均GDP最高、老百姓最富有的國家而令世人矚目。不過,經歷了這次經濟危機,北歐模式遭人質疑了。《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題目為《丹麥開始削減令人羨慕的社會保障》。通過題目便知其意,文章想以此證明早就下過的結論:丹麥的高福利社會能維持多久?

不過通篇讀下來,原本抱怨連連的負面報道,竟然像打開了天堂之門:在丹麥萬一失業,立刻就能領取失業補助(相當於失業前工資的80%),前提是必須參加求職培訓計劃,失業補助金可以連拿4年;如今遭遇全球經濟危機,丹麥政府頂不住了,因此要削減福利,將領取失業補助的期限,從原來的4年降低到2年!

文中例舉了一位58歲的護士,她因病失業在家4年,不僅以一年的時間免費治病,而且還拿著80%的工資進行職業培訓,最後獲得了電話銷售的工作,不幸又趕上這次經濟危機,目前又帶薪接受秘書職業培訓。面對政府削減福利,這位護士因只能領取2年失業金而抱怨連連。由此,引來美國對丹麥高福利能維持多久的質疑。

事實上,像丹麥這樣的高福利國家,在北歐還有挪威、瑞典和芬蘭。可以這麼說,這些國家40年前都不如美國,但回頭檢視,經過時間的考驗,現在情況如何呢?

據一位出差到挪威的朋友回來抱怨,他在挪威時,上午10點之前基本上喝不到咖啡,咖啡店最早也要到10點才開門,而下午6點又準時關門歇業。碰到星期日,所有商店一律不營業,這哪能比得上紐約啊,在紐約人們早上5點就能喝上咖啡,有些連鎖店直到凌晨1點還在營業,顧客進去照樣能喝到熱咖啡。

北歐的幸福模式就是中國式的勤儉

瑞典的政府機關和政府所屬單位,每年的6月上旬到8月上旬要放兩個月暑假,特別是歌劇院、圖書館、博物館這些由國家資助的文化機構。民營企業則放3周暑假,到了聖誕節及新年期間再放兩週假期。也就是說,在瑞典,一般的上班族一年至少有5周帶薪假期,再加上其他法定假、病假、事假等,一年中幾乎有半年在休假。

夏天,父母跟著孩子一起放暑假,悠閒自在地陪孩子去海灘衝浪,到度假勝地去親近大自然,抑或到周邊國家去旅行,培養親子之情。於是一個疑問產生了——丹麥人失業有優厚的失業補助金,瑞典的上班族享有暑假(在北美,只有學校師生放暑假),而挪威人似乎並不把賺錢放在第一位,那麼市場競爭體現在哪兒,是不是北歐人都太“懶惰”了?

如果說北歐人懶惰,那為何丹麥、挪威和瑞典,全都名列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列,實行全民健保,國家資助高等教育,還有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而且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依照基尼係數,全球貧富分化最小的國家依次是丹麥、瑞典、捷克、挪威……無論你用哪一項經濟指標去衡量,這些國家都能保持在全球前三位。

我們以挪威為例,對於GDP指標,挪威並沒有刻意地去追逐,但它在很長時期內總能保持人均GDP居世界前三位;並且連續六年(2001—2006),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編制的人類發展指數(HDI)方面居世界首位;其2008年的人均收入世界第一;過去幾年中,挪威一直是聯合國評選的全球生活水準最高、最適於人類居住的地方。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全球貧富分化最小的國家都在這裡,由於社會財富分配相對均衡,北歐這些高福利國家的企業,其CEO的薪酬與工人最低工資一般相差2~3倍,最多不超過7倍,不僅每小時勞動生產率及平均小時工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且國民總收入挪威在美國之前排第四,丹麥緊跟美國列第六,瑞典第八。

但是別忘了,北歐國家人人都可以接受良好的免費教育(美國的大學學費高昂),因此就業率高。對於北歐人而言,工作似乎已不是謀生的手段(可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而對於像CEO那樣的頂級高層來說,由於高所得稅(最高可達83%),其稅後收入實際上比清潔工只高一點兒而已。顯然,他們很在乎體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又為社會做貢獻。

有鑑於此,即使在金融風暴過後,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9年的統計,挪威的人均GDP依然高達79085美元,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僅次於盧森堡;丹麥排在第五,達56115美元;美國只有46381美元,排在第九位;挪威和丹麥高出美國一大截。然而失業率呢,挪威僅為2.6%,丹麥是4.2%,美國高達9.7%(加拿大8.3%,英國7.8%)。

事實上挪威土地貧瘠、地貌多變,主要由山區和高地組成,包含許多冰川和瀑布;地質多半是花崗岩和片麻岩,板岩、砂岩和灰巖也都很常見。由於挪威屬高緯度地區,白天的季節性變化非常大。從5月下旬到7月下旬,有長達20小時的白天。相反,從11月下旬至1月下旬,北方的太陽永遠高於地平線,日照時間很短。極晝與極夜的天然生存環境,養成挪威人珍惜資源、勤儉節約和愛好戶外活動的傳統。

20世紀60年代,挪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被髮掘,經濟繁榮得以持續增長,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收入佔出口額的45%,只少於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這兩個原油出口國,而出口佔挪威整個GDP約20%。

挪威石油資源如此豐富,2008年人均收入世界第一,德國又在不遠的隔壁,是最有資格發展汽車工業的國家。但挪威政府並不鼓勵“開車文化”。在挪威人的概念裡,沒有一輛車是“綠色”的(所謂的環保車)。在挪威,汽車廣告必須是告知“真相的廣告”,國家消費者監察部2008年1月發佈了新限制,禁止汽車製造商使用“綠色”“清潔”和“環保”字樣的廣告。

因此幾十年來,“步行上學”一直是挪威首都奧斯陸市政府的市政規劃:父母被明確要求不能開車送子女上學,以促進孩子積極的生活方式。為了確保孩子步行路線的安全性,政府通過立法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堵塞,甚至在市中心也不例外。天然的生存環境與政府的正確疏導,使挪威人的徒步遠足(步行或慢跑到想去的地方)和喜愛滑雪的習慣代代相傳。

在挪威的馬路上鮮有豪華轎車爭奇鬥豔,人們並不視開豪華車而高人一等。奧斯陸的市政當局最近購買了3000輛自行車,供廣大市民使用,而且市政府購車的速度還在上升,馬路上完全被騎車人和走路的行人所包圍。仰望城市的天空,藍天白雲,這簡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石油出口為挪威帶來了滾滾財源,但挪威政府並沒有大手大腳地亂花錢。相反,挪威人非常理智,他們深知總有一天地底下的石油會被挖完,未來石油的收入是不確定的。挪威政府從1995年起,便把石油收入儲存在一個主權財富基金賬戶——全球政府養老基金。預測表明,挪威養老基金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基金,據保守估計,挪威的養老基金到2017年,可能高達9000億美元,活著的每個挪威老人都是百萬富翁。

2010年,國際經合組織根據加拿大的“商業繁榮潛力指數”,對未來10年經濟發展將呈現繁榮景象的30個國家進行了預測。依據各個地區的人口、貿易、能源、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指標,在這些未來將獲得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中,瑞典、挪威和芬蘭名列前三甲,美國排在第十二位。

從排名看,前三位全都是北歐國家。尤其是挪威,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對緩慢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運輸技術的發展方向,使它能夠免受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生活方式的影響,它的經濟發展潛力反而比美國大。因為挪威人的價值觀和種種傳統深入民心,我們無法想象,這麼富有的北歐人,居然節儉到令我們匪夷所思的地步,令金融霸權絕無可乘之機。

在挪威的街頭拐角,勤儉商店(中國過去的舊貨商店)隨處可見。說來不信,生活在挪威,假如有一天你為孩子過生日,拆開禮物盒,看見裡面是洗滌乾淨的舊衣物,千萬別大驚小怪,這在當地已蔚然成風。當然,假如把這一場景搬到中國,我們也無法想象送禮之人還有何臉面做人。

盧梭說過,節制和勞動是人類的兩個真正的醫生:勞動促進人的食慾,而節制可以防止貪食過度。挪威人愛好運動的習慣沒改變(他們很少開車,政府也不提倡開車文化),傳統的飲食習慣也沒改變。挪威的傳統食品裡,魚、肉、土豆和蔬菜依然是餐桌上的主角。即使有錢,外出就餐對他們來說也很難得。挪威的餐廳規模普遍比美國的小,其提供的食物分量也比美國小,在美國為一人份的菜品,到了挪威就變成3人份。直到現在,美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快餐文化,根本無法在挪威流行起來。

北歐的幸福模式就是中國式的勤儉

人還是依舊的多,還好雨後的天空不再那麼灰大片的雲懸在空中,落日的餘暉不知跑了多久才衝了出來

寫到這兒,有必要在此插一句,原本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很健康,以五穀雜糧為主食,再佐以豆製品、蔬菜瓜果、魚、蛋、家禽和少許肉類;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八大菜系世界聞名,烹飪技術也最發達,眾多傳統名菜、地方小吃更是風味獨特,不僅深受中國人喜愛,而且也吸引了眾多外國人。但許多人卻在某種程度上丟棄了傳統的中國美食,引進美國的垃圾食品。

目前肯德基在中國開設了2000多家餐廳,麥當勞的分店則有400多家。這些典型的美式快餐像牛肉漢堡、乳酪、炸薯條、炸雞塊和可口可樂富含高脂肪、高油脂、高鹽和高糖。麥當勞的總裁在50多歲便英年早逝,酷愛垃圾食品的克林頓在50多歲時心血管堵塞了80%,這些都凸顯了美國的飲食文化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挪威的糖尿病例在西方國家是最少的,只佔所有病例的3.6%。幾年前的一項調查發現,挪威只有15個成年人因超重引起糖尿病,其中一人還是新移民。

縱觀挪威人的生活方式,不正是中國老祖宗留下的勤儉持家、積穀防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以及絕不寅吃卯糧的消費模式嗎?正因為實行傳統的經濟模式,使這些北歐國家逃過了經濟危機,而且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實踐證明,他們的經濟模式是可持續發展的。

因此,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美國來質疑丹麥這樣的北歐國家,面對全球分配最公平的丹麥和挪威,那些說什麼高福利必養懶人的經濟學家,難道不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結論嗎?

而中國應該重新審視一下,究竟是繼續向美式生活靠攏,還是從更高境界上重回自己傳統的生活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