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蘭:中關村的增長首先得益於創新驅動模式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邢一)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19日在北京講述中關村的創新與發展時表示,中關村經濟連續十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的表現首先得益於創新驅動的模式。今天的中關村已經不是一個地理意義上的區域,而是一個政策區域,是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代名詞。

王小兰:中关村的增长首先得益于创新驱动模式

資料圖:中關村。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當日,中央統戰部舉辦第13期“統戰講壇”活動,王小蘭受邀擔任該講壇“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講座”第一講的主講人。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位於北京海淀區的中關村從“電子一條街”逐漸發展,並於2009年成長為第一個中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包含328家上市企業,其中104家在港交所及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被譽為“中國硅谷”。其發展歷程被認為是中國改革開放歷程的一個縮影,折射出改革開放政策逐步完善以及民營科技企業逐步成長的寶貴經驗。

王小蘭表示,中關村的發展,離不開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大潮,以及從海外進入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浪潮。從企業家的角度而言,中關村持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離不開區域內的創新驅動模式。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民營經濟的發展是以不同方式驅動的,有些靠機會,有些靠資源。但唯獨在中關村,企業家們共同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把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創新驅動的模式在這個區域非常集中、非常突出。”王小蘭說。

1984年,在原機械工業部任職一年的王小蘭因為一把辦公椅產生下海創業的念頭,隨後離開安穩的體制,在當年創立了時代集團。歷經歲月洗禮,該集團如今是中關村數萬家企業中,僅有的3家能夠屹立30多年不倒的企業。

除了創新驅動的模式,中關村還擁有大批永不言敗的創業者們,王小蘭形象地稱他們為“新四軍”,以便與自己代表的“老八路”區分。

“這其中包括了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大公司的高管、連續創業者以及從體制內走出的創業者們”,她解釋,中關村周邊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曾一度被比爾·蓋茨等海外創業者的肄業創業經歷所激發,進而效仿,成為一種現象;而從聯想、搜狐、網易等大企業走出的創業團隊,構成了中關村創業者豐富的“系文化”;以雷軍為代表的連續創業者們,則不斷地從低谷爬出,再上高峰。

今年已經65歲的王小蘭表示,自己目前仍集四個角色於一身——企業家、投資人、創業導師和社會工作者。由其擔任主席的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由活躍在中關村的138家協會組成,是官方與企業溝通的一個重要渠道。

談及未來,她認為,目前國家的創新體系中,舉國體制與市場體制各有分工。在舉國體制支撐重點領域的同時,相當多的技術、商業模式的試錯和發展更適合在市場體制下完成。而中國在市場體制方面的建設仍顯稚嫩,有待未來逐步完善,讓兩個體制協同發揮作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