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評區塊鏈:少點雄心 多做應用

10月18日,據英國《經濟學人》報道,加密貨幣跟區塊鏈粉絲喜歡與早期的互聯網做對比,認為這些互聯網技術都是十年前才出現的。


中國日報評區塊鏈:少點雄心 多做應用

要預測這些技術如何改變未來世界近乎不可能。誰能在十年前的1998年預料到Facebook這樣新事物呢?

這種對比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網絡的神奇之處在於征服世界的速度。1991年首個網頁問世,僅僅十年,亞馬遜年的預期收入達31億美元;早期的網絡服務提供商美國在線擁有逾2000萬用戶;近半數美國人上網。

照此標準,加密貨幣的進步可算是四平八穩了。其技術就像網絡一樣不同尋常。風投家的一個經驗法則是,他們投的項目裡有90%都成功不了。並非所有新事物都能成為下一個奇蹟。

因此,不如就加密貨幣及區塊鏈自身優點來作評價。先說說加密貨幣。顯而易見,面市十年後,用作表面上想達到的目的——作為交換中介——微乎其微。

為了讓它更好地達成這個目標,技術人員做了大量調整工作,因而也要進行改變。不過,要想實現大規模應用,加密貨幣必須擁有現有貨幣所不具備的東西。

GlobalData的加里巴尼特表示,比特幣最初的賣點——擺脫任何形式的集中控制——並沒有吸引到普通用戶。大多數人不過是想要個安全易用的支付系統。

想想加密貨幣的系列問題:用戶數據保護不足,價格波動異常,軟件複雜難用,數據處理緩慢,過度耗電——當前這些問題都過不了關。

有一點或許管用,更吸引監管機構——儘管比特幣的本性是反建制的——打擊金融普遍存在的欺詐和不正當行為。

有人認為可以更進一步。倫敦大學學院區塊鏈技術中心律師兼職員安吉拉沃爾奇表示,儘管缺乏集中操控系統,起初負責構建系統的程序員和操控加密貨幣總賬挖礦工手握大權。

因此,她認為,不妨將程序員跟挖礦工視為委託人,依法要求其維護系統使用者的權益。

然而,即便監管良好的加密貨幣也必將受到“網絡效應”影響,因為社交媒體存在壟斷。

新用戶傾向於選擇業界龍頭企業,因為其他人早註冊了這些企業。同理,對某種貨幣的選用取決於其他使用者。

“要使商家開始接受加密貨幣,就必須讓用戶對其有需求。”Chainalysis分析師金姆 鮑爾說道,“但為了讓用戶有使用慾望,他們必須指望能用的上它。”

要打破這種僵局,加密貨幣必須相比其它支付機制具絕對優勢。可是,架不住炒家的喜歡,其他的支付機制也不太可能消失。

中國日報評區塊鏈:少點雄心 多做應用

區塊鏈就要另當別論了。與加密貨幣一樣,區塊鏈也是被賣瘋了。由於它的去中心化特徵,相比標準數據庫而言,區塊鏈耗時長,過程也繁瑣。

不過,開發人員試圖通過取消核實工作等方式,儘可能地弱化這些問題。核實工作在對外開放的公用系統中很有必要,但對個人用戶沒有價值。

與加密貨幣一樣,對監管的明確態度是有益的。最可信的企業會表示他們遵守金融、個人數據等方面的規定。

然而,就目前而言,幾乎所有區塊鏈項目仍處於試驗階段,大多數項目會無疾而終。少去放眼於改變世界,這樣成功幾率就會大些。

例如,加密結構能防止區塊鏈數據遭輕易篡改,就很容易獲得採用。如果加密結構能在財務賬戶或官方文件等數據上,另行增加安全層,那麼這種項目就很有實用價值。

後臺需要有更多的投入,以人人可用的共享數據庫來減少企業之間對話所需的耗時管理問題。

現有系統是最小的,又沒有集中監管機構,這實施起來應該是最容易的。貿易融資和國際貨幣流動就是常提不衰的兩個經典案例。

或許還會出現其他不同凡響的用途。值得注意的是,大型IT項目(區塊鏈實際也屬這類) 往往復雜繁瑣,發展緩慢,就算單由一家公司負責也是如此。

如果需要多家公司合作,則耗時更長。因此,不管怎樣發展,區塊鏈支持者都得耐住性子。

以上資訊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非BABI財經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內容僅供參考。瞭解更多區塊鏈實時動態,請關注BABI財經官方網站http://www.babifinance.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