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當司機又干保潔,他公司的產品卻上了天

既当司机又干保洁,他公司的产品却上了天

盧勇,1965年10月出生,2000年創辦秦皇島星箭特種玻璃有限公司至今,公司研發生產的空間用抗輻照玻璃產品填補了我國航天技術領域多項空白。從“神五”到“神十”,從“嫦娥一號”衛星到“嫦娥三號”衛星,中國所有的航天器幾乎都使用上了星箭公司的產品。在他的帶領下,星箭公司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用抗輻照玻璃蓋片唯一一家合格供應商。2018年7月,盧勇榮登“中國好人榜”。

守護航天 甘當無名英雄

他,淡泊名利,用自己的全部智慧,為中國航天事業“一飛沖天”默默付出。

確切地說,盧勇是為中國航天事業保駕護航的人。

“空間用抗輻照玻璃蓋片,用於太空飛行器上硅太陽能電池表面的防護材料;航天用摻鈰的OSR玻璃基片,保護航天器內部儀器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空間用柔性抗輻照玻璃蓋片,保護太陽能電池不受太空高能粒子射線侵害……”

通俗地講,航天玻璃主要用在航天器的太陽能電池板等設備上,保護相關設備不受太空高能粒子、有害射線等的侵害,被稱為航天器的“護身鎧甲”。

過去,航天玻璃有不少品種製造難度大,而且依賴國外進口。“中國生產的航天器,當然要用中國玻璃來保駕護航,不然很容易受制於人。”於是,盧勇暗下決心,一定要打破國外壟斷,造出高性能、高品質的航天玻璃。

2000年,盧勇投入自己全部積蓄加上借款,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了星箭公司。

“剛接觸這個行業,我什麼都不懂,就整天圍著設備轉、拿著說明書看、抱著專業書啃,有啥疑問就請教技術員。一來二去,慢慢摸熟了玻璃生產加工的工藝。”盧勇參與特種玻璃的研發和生產,漸漸地,他熟稔每一道工序。

為打破OSR玻璃基片完全靠國外進口的局面,2009年,盧勇帶著技術團隊晝夜奮戰,在配方、製造工藝等方面不斷研發試驗。

“當時我們正研發用於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的OSR玻璃基片,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點:月球表面溫差很大,對玻璃物理性能要求非常苛刻,需要玻璃能夠快速適應高低溫的瞬間變化。”盧勇說。為此他一頭扎進實驗室,吃住在公司,夜以繼日地跟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探討。公司條件有限,模擬不了月球表面溫度環境,他們只能把產品一次次送到客戶那裡檢驗。

經過兩年多上千次的試驗,客戶那裡終於傳來了檢驗通過的好消息。“我們研製的OSR玻璃基片具有高反射、低吸收的特點,保證了月球探測器內部儀器在高溫差環境下的正常工作。”盧勇說。

科學嚴謹的態度,加上敢為人先的闖勁,盧勇帶領的星箭團隊目前已擁有6項發明專利、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柔性抗輻照玻璃蓋片、超大超薄高強度抗輻照玻璃蓋片、OSR玻璃基片等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

“目前,國家發射的每一顆衛星、每一艘飛船,以及國外的部分衛星都用上了星箭的產品。”這份驕傲是盧勇多年拼搏與付出的結晶。

既当司机又干保洁,他公司的产品却上了天

盧勇和同事們在一起。圖片來源:河北文明網

無私堅守 書寫人生高度

他,無私奉獻,為航天事業的騰飛隱忍堅持,用“堅守”書寫下敬業精神的高度。

一次次打破國外的壟斷,一次次填補我國航天技術的空白,盧勇每年為國家節約外匯幾千萬元。

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盧勇本人收穫了諸多榮譽,許多產品是國內甚至國際的“唯一”,這都代表了星箭的高度與實力,可盧勇的企業產值卻未收穫同樣的盆滿缽滿。“我們的產品主要用於航天事業,屬於特種產品,平時也自然沒什麼訂單,市場需求量很小。”

“做這一行,無上榮光,可也是一個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行業。”一面是需求不斷提升的技術要求,一面是極小的市場需求量,盧勇的壓力可想而知。

盧勇說,自2000年星箭成立,直到2002年底公司才收穫了第一桶金,而且僅僅有6萬元,還不是純利潤。一個企業近3年的時間沒有一分錢入賬,與此同時,為滿足不斷提高的航天產品的技術要求,企業還要不斷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那時候連22元的出差車票都買不起,好幾次都想過放棄。”回想起過去的壓力,盧勇嘆了口氣。

還在老廠區的時候,有一次員工放假,盧勇一個人在公司值班,他在地上鋪上一床涼蓆,躺在上面,“我就在心裡問自己,這樣做真的值嗎?”

早在2003年,星箭生產的抗輻照玻璃蓋片用於神舟五號,一封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八研究所的感謝信,讓星箭一下子有了名氣。

然而,“名氣”“榮譽”對於航天玻璃這個行業的發展並沒有什麼用。“企業的訂單量依然沒有起色。”顯然,現如今的盧勇對特種玻璃這一行業的市場已經瞭然於心。

為了保障員工的開支,盧勇賣了自己的傢俱廠。又維持不下去了,他又賣掉家裡的房子。沒有辦公室,他就在一個破面包車殼子裡辦公,真正是“傾家蕩產”。

企業逐利本是天性,可面對困境,盧勇不忘初心,依然堅持從質量和技術出發,追逐他的航天夢想。

無論是奔馳寶馬,還是蘋果手機,這些以產品品質著稱的企業都曾發起過召回。再優秀的企業,也很難保證自己產品的合格率達到100%。然而,盧勇做到了——星箭公司創下了企業成立18年來產品無一質量差錯的紀錄。

18年來,頂著巨大的壓力,盧勇的“航天夢”從一輛廢棄車裡出發,艱難前行,他用實際行動書寫出他心底已有的答案:值!

既当司机又干保洁,他公司的产品却上了天

心繫家國 行於責任擔當

他,胸懷家國,把責任二字扛在肩上,一切為了航天。

在盧勇和所有星箭人的共同努力下,星箭的產品得到了全行業的認可。星箭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民品配套唯一一家優秀供應商、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的優秀供應商、天津恆電空間電源有限公司的優秀供應商。

“每一次來‘命令’,都會對產品質量和技術提出更高要求。”作為星箭研發團隊的核心,直至今日,盧勇每天大部分時間依然都在實驗室和車間搞研發他對科研事業的付出令人敬佩。

採訪盧勇是在星箭公司會議室進行的,他對記者說:“你很幸運,我們會議室今年夏天剛裝上了空調。”

盧勇是公司每天最後一個走的人,“我們公司離市區遠,沒有公交車,我就最後一個走,可以把大家挨個送回家。”

他還是公司一樓的保潔員,“不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衛生間我也會去打掃。”

他除了擔任公司最後一趟通勤車的司機,負責公司一樓的保潔工作,而公司食堂的“大廚”、院內的綠化養護都是由公司的員工擔任,公司搬家的時候也不請搬家公司,那些重大的儀器設備,都是員工自己搬,幾個人搬不動就十幾個人一起搬……當然,這所有的工作崗位,盧勇一定是“身先士卒”。

而他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科研事業。

“如此一來,公司一年可以省下十幾萬元的人工開銷,把省下來的錢用在科研上,這是每一個星箭人都希望的。”盧勇滿足地說。

他的敬業感染著每一位“星箭人”,也正因如此,員工們才願意和盧勇並肩作戰。

走在星箭公司的車間裡,到處是警示員工“時刻牢記肩負的神聖使命”之類的標語。“做這一行,肩上的責任太重。”盧勇語重心長地說。

當司機、幹保潔,做大廚、搞綠化,為了科研事業,他18年如一日全心全意地付出,為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航天事業做得好,便有無上榮光;反之,若是做不好,壓力也頗大。雖然有如人在刀尖行走,但他愣是憑著一股頑強的毅力和不肯服輸的韌勁挺過來了!為了航天夢想,始終不忘初心,他身上的敬業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