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對「財神」范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王山陽

無錫,對“財神”范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蠡湖之光

到無錫濱湖區附近轉一圈,映入眼簾最多的一個字可能就是“蠡”。與此有關的地名很多,不勝枚舉,最常見的就是“蠡湖”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蠡湖新城”“蠡湖國家溼地公園”“蠡湖大道”“蠡湖大橋”“蠡湖之光”“蠡湖一號”“蠡湖人家”等,還有“蠡園”“蠡橋”“蠡堤”“蠡河”“蠡溪路”等。

據說文解字,蠡,蟲齧木中也,此非蟲名,乃謂螙(蠹)之食木曰蠡也。當然,無錫諸多地名與蠡有關,並非取此意;而是與另一個多數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有關,即是春秋末期的范蠡。范蠡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輔助勾踐興越滅吳;還被後世奉為“財神”,是我國早期的商業理論家、經濟學家;更以智慧著稱於世,蘇軾評價道“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范蠡是一個傳奇,不僅在於他的在政治與商業中的智慧,還因為與西施的美麗愛情故事。

無錫,對“財神”范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蠡湖邊的無錫大劇院

夕陽西下,落日餘暉映紅了蠡湖,漫步在蠡堤之上,我突然這樣想到。無錫號稱吳文化的發源地,泰伯奔吳就是先來到梅里(今梅村),然後才有了綿延數百年的吳國。“男兒何不帶吳鉤”,吳國兵器鋒利無比,吳國人尚武任俠,吳國也一度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然而,吳越爭霸,幾起幾落,吳國最終還是被臥薪嚐膽的勾踐滅國。世事變幻,波詭雲譎,除了一聲嘆息,又能如何。如此說來,面對一手策劃並實施了滅吳計劃的范蠡,作為吳國人後裔並以吳文化發源地自居的無錫人該持有怎樣一種態度與感情。

蠡湖東部為金城灣,北側有連接梁溪河的一條河流,叫罵蠡港。清代《常州賦》載:“仙蠡墩稍西有罵蠡港,謂吳人罵少伯於此,故名。”有詩曰:“亡吳自問為誰治,罵蠡於今僅有村。”范蠡助越國滅吳後退隱,與西施泛舟五里湖(即為蠡湖),吳人聞知,聚集河道兩岸,大罵范蠡。近世,或許是感覺此名不雅,又會引起非議,又叫作馬蠡港。可見,面對范蠡,無錫人還是心存亡國之痛,有一種難以言棄的憤怒與痛恨。

無錫,對“財神”范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蠡湖大橋

然而,在東部荊蠻之地發展起來的吳越兩國,雖不是中原正統,仍是屬於華夏一體,與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蠻夷是不一樣的。秦漢大一統的國家體制形成後,人們慢慢也就沒有了先秦諸侯國的概念。即使與契丹、女真等的戰爭,人們更多也是對秦檜等“漢奸”形象的極端厭棄與痛恨。而范蠡不是漢奸,只不過是各為其主效力罷了。或許,從這個角度講,歷經千年,吳越文化早就相互交融,並不是簡單的對抗了。

所以,若是單從無錫對范蠡的痛恨來認知這份不了情緣,就未免過於狹隘了。凡事皆有兩面,善惡皆有因果。從滅吳的角度講,無錫人當然對范蠡憤恨;然而,戰爭的硝煙散去,美麗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們都向往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而范蠡與西施的泛舟,正是給予了山水之間的蠡湖一份穿越歷史前年的美感。

無錫,對“財神”范蠡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

蠡園

或許正是兩千多年前“財神”范蠡與西施的美麗隱居,造就了無錫的商業基因。一百多年前,中國民族工商業在這裡悄然發端;以榮、唐、楊、薛四大家族企業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商企業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至抗戰前夕,無錫年工業總產值僅次於上海、廣州,位列第三。四十年前,中國鄉鎮企業又在這裡強勢崛起,民營經濟得到飛速發展。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百餘年來,無錫商業歷經起落波折而持續騰躍,開創了無錫百年工商城的一部激盪創業發展史。

從無錫與范蠡的愛恨情仇,或許我們能看到一個城市的特質與精神,那就是“尚德務實,和諧奮進”。不是對抗,而是包容,造就了無錫昨天、今天和明天。

圖片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