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情人?相愛相殺?那些藝術家的繆斯……(下)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喬治亞·歐姬芙《Calla Lilies》,1924年

完滿的愛情故事總是讓人豔羨,但完滿的背後常常有著不為外人道的缺憾。古往今來,繆斯的存在是隱秘而確定的,藝術家或將繆斯藏於畫作的背後,或攜繆斯一同接受名利的沉浮。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在上篇中,靈感?情人?相愛相殺?那些藝術家的繆斯......(上)三位繆斯都是女性。而這次,一位男性繆斯的身影將出現在我們面前。繆斯的個人魅力給了藝術家無限的靈感,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看到他們是如何施展魅力,又是如何為自己爭取到了那張藝術圈入場券的。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蒙帕納斯的靈感源泉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曼·雷《"Noire et Blanche" 》,1926年

Kiki de Montparnasse(蒙帕納斯的Kiki)在世時,便已被冠上“女王”稱號。蒙帕納斯(Montparnasse)是什麼?如果你對上世紀初的巴黎有所瞭解,一定知道巴黎的左岸(La Rive Gauche)文化,蒙特帕斯便位於塞納河左岸。這是一個集中了咖啡館、書店、畫廊和美術館的文化聖地,居住在巴黎的知識分子常常在此出沒。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在1920年的蒙帕納斯咖啡館舉辦的午餐派對,Kiki位於前排中間。

Kiki則是蒙帕納斯自由解放女性的象徵,她出現在每一個盛大的社交場合,她與文學家攀談,與藝術家結為摯友,併成為他們的模特。

出生於法國鄉下的Kiki並沒有受過正統的教育,12歲的她被送到巴黎謀求一份工作,14歲時便已經成為了雕塑家的裸體模特。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Kiki de Montparnasse

她並不認為自己的工作有何羞恥,她的性格開朗熱情、行事大膽,有時甚至風風火火過了頭。蒙帕納斯的許多藝術家都曾以Kiki為靈感作畫,他們在畫布上留下了她最美的年華,但大多數人最終成為了藝術史的腳註。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Moses Kisling《Kiki of Montparnasse》,1925年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Kees van Dongen《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cigarette》,1922-1924年

先鋒攝影大師曼·雷(Man Ray)便為Kiki的魅力所傾倒,在上世紀2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Kiki總是陪伴在曼·雷身邊。曼·雷將實驗性的超現實主義形象投射在Kiki身上,為她拍攝了數百張肖像照片。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曼·雷《Kiki (Alice Prin)》,1925年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曼·雷《Le Violon d'Ingres》,1924年

Kiki自由奔放的性格使她不同於那些端莊優雅的貴族小姐們,她總是栩栩如生又肆無忌憚。她大膽地擁抱為藝術裸露的身體,一頭闖入精英圈子裡,攪得循規蹈矩的人們為她著迷。曼·雷愛她自信的神態,她也喚醒了藝術家心中的熱情。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Gustaw Gwozdecki《Alice Prin (Kiki)》,1920年

Kiki同樣也是一位畫家。1927年,Kiki為自己辦了一場畫展,在開幕式晚會結束時,她那些異想天開的作品幾乎全部售罄。她的畫作記錄了她參與過的那些繁華的社交活動、她的肖像與幻想中的風景。她從一位被他人定義的繆斯,走向了定義時代的標誌性人物之一。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Pablo Gargallo《Kiki de Montparnasse》,1928年

在Kiki巴黎的葬禮上,一大群藝術家與粉絲聞訊趕來,在嚴肅的葬禮之餘舉行了盛大的遊行。她的墓碑上這樣寫道:“Kiki,歌手、女演員、畫家,蒙帕納斯的女王。”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小偷繆斯?

當小偷喬治·戴爾(George Dyer)闖入藝術大師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工作室並被抓獲時,他一定沒想到這莽撞的行為會得到培根長久的青睞。人們至今仍對小偷與藝術家的故事津津樂道,不可思議的經歷為這位繆斯的出現增加了一絲神秘感。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弗朗西斯·培根《Study for Head of George Dyer》, 1967年

喬治·戴爾在遇見培根以前,是一個混跡在街頭的無業遊民,幾乎一直都在靠偷竊生活。戴爾狂浪不羈的氣質吸引著培根,上世紀60年代中期,培根將早期繪畫中的極端主題轉向人物肖像,而戴爾便是他的繆斯。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John Deakin《George Dyer in Soho》,1963年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弗朗西斯·培根《Three Studies For Portrait of George Dyer (On Light Ground)》,1964年

在以戴爾為模特的畫作中,培根展現出一反常態的溫柔,即便他仍然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捕捉著日常生活的怪誕。“我希望我的作品看起來就像一個人在他們之間穿過,或是一隻蝸牛在蹤跡中留下了它的粘液。”培根用筆觸混淆了顏色,打散了邊緣並模糊了所涉人物面部的特徵。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弗朗西斯·培根《Study of George Dyer in a mirror》,1968年

喬治·戴爾與弗朗西斯·培根的關係既有愛慕也有衝突。培根對危險的迷戀讓他對戴爾有著不尋常的溺愛,而戴爾則依靠培根的贊助進入了精英圈,從此擺脫了底層生活。喬治·戴爾頻繁出現在培根的畫展上,主動為觀眾指出自己的肖像畫,並粗魯地評價一番。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弗朗西斯·培根《Three Studies for Portrait of George Dyer (on pink ground)》,1964年

戴爾不合時宜的行為令培根心生厭惡,他不再邀請戴爾參與畫展,大多數培根的朋友也將戴爾視為一種滋擾。從破落的街頭到精緻的西裝,戴爾無法忍受生活再回到原點,他試圖用自殺和濫用藥物吸引培根的注意,但這已無法阻擋二人的漸行漸遠。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弗朗西斯·培根《Portrait of George Dyer Talking》,1966年

喬治·戴爾最終走向了自我毀滅。培根得知戴爾的死訊後,外表依然堅忍,但內心卻已然崩潰。情感鞭撻始終困擾著培根,而內疚也跟隨著畫家走完了餘生。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從繆斯到藝術家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喬治亞·歐姬芙《Oriental Poppies》,1927年

上世紀最知名的美國女藝術家之一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也曾是他人的繆斯。說到20年代歐姬芙在藝術圈的快速成名,就不得不提她的丈夫:攝影師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與喬治亞·歐姬芙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在今天常被我們視為現代藝術之父,他是將攝影推崇為藝術的先行者,也同時經營著紐約許多具有聲望的畫廊。

在歐洲長大的斯蒂格里茨在1891年回到紐約,此後一直致力於將前衛的歐洲藝術家介紹至美國。他同時因創作具有開創性的攝影作品而出名,並創辦了自己的攝影雜誌。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Grand Central Terminal》,1929年

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遇到喬治亞·歐姬芙時,後者還是一個在德克薩斯州教書的無名藝術家。在未見過面的情況下,斯蒂格里茨被歐姬芙的作品深深吸引,併為她舉辦了一場個展。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Portrait of Georgia No .1》,1923年

他們的感情在工作中滋生,在紐約頗有聲望的斯蒂格里茨傾力幫助這位有才華的年輕藝術家。在那段相隔兩地的時間裡,寫信成了二人溝通的唯一渠道。在歐姬芙給斯蒂格里茨的一封信中,她寫道:“我是那麼喜歡你,而這常常把我嚇到。”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喬治亞·歐姬芙》,1918年

1918年,在斯蒂格里茨的幫助下,歐姬芙搬到紐約開始了職業藝術家的生活。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專業的關係,斯蒂格里茨幫助歐姬芙提升與推廣她的作品,而歐姬芙給了斯蒂格里茨攝影的靈感。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Georgia O’Keeffe with watercolor paint box》,1918年

歐姬芙是斯蒂格里茨一直渴望的繆斯。在斯蒂格里茨最多產的時期,他痴迷地拍攝著歐姬芙,從身體部位的特寫鏡頭到生活中的抓拍,他展現了歐姬芙的情緒與不經意的美。斯蒂格里茨一生中為歐姬芙拍攝了350幅肖像。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Georgia O’Keeffe – After Return from New Mexico》,1929年

在那個男性與女性具有嚴格性別定位的時代,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與喬治亞·歐姬芙擁有著極為現代的相處模式。二人在工作與生活上都擁有平等的地位,彼此所擔任的角色完全出自個人需求,在斯蒂格里茨的幫助下,歐姬芙成為當時最早嶄露頭角的女性藝術家之一。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喬治亞·歐姬芙《The White Flower》,1932年

繆斯的定義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更新著,她們不再是被動的被挑選的模特,而是可以與藝術家並肩站立的伴侶。她們的情感如藝術家一般熾熱,欣賞是雙方的共識。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與喬治亞·歐姬芙

灵感?情人?相爱相杀?那些艺术家的缪斯……(下)

曼·雷坐在Kiki的肖像前,拍攝於上世紀30年代。

如果說我們在這些往事中得到了一些啟發,那便是在傾慕的往來中,心碎不可避免。但如今的“繆斯”們,大可以拍拍身上的塵土,走出世俗的枷鎖,將人生活得更加瀟灑。

精彩回顧:

豐子愷誕辰120週年,大型展覽驚豔西子湖畔!

靈感?情人?相愛相殺?那些藝術家的繆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