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八月的南京城,天氣悶熱得就像鑽進一口巨大的蒸籠,人在室外,一動不動也會汗流浹背,恨不得吐出舌頭找個樹陰涼兒躲起來。南京,中國四大火爐之一,果然名不虛傳。應朋友之邀,參加了一本新書《金陵刻經處》的分享會,作者薛冰是一位南京文化學者,多年關注這座古城的歷史變遷,為保留金陵文化奔走呼號。活動地點在南京淮海路與延齡巷交界處的金陵刻經處,這裡往東沒幾步遠就是終日喧譁的商業中心新街口,一堵低矮的白牆,把金陵刻經處內外隔成了兩個世界。外面是喧囂不已的萬丈紅塵,紅男綠女紛紛擾擾,不捨晝夜。內裡卻是寧靜安謐的清涼世界,十來位善男信女孜孜矻矻,刻印了萬千經卷,永世流傳。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金陵刻經處大門 近代佛學大師歐陽競無題寫

這裡是中國近代成立最早的佛經出版與佛學研究機構,一百五十多年來刊佈佛經數百萬卷,培養出大批佛學人才,是中國近代佛教復興的中心。這裡是中國僅存的刻經機構和收藏木刻佛教經典像版的文物中心,是世界範圍內唯一的漢文木刻佛經出版中心。現存十二萬五千餘塊木質經版,完整地保留了雕版水印和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保護單位,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庭院裡陳列著四位佛學大咖的塑像,默默地繼續守護著這一方淨土。他們是楊仁山,歐陽竟無、呂澂、趙樸初。

我非佛教徒,對宗教文化涉及不深,但是卻被這裡幾代甘於寂寞,堅守信仰的人們深深打動。一百五十多年的風雨滄桑,這座精舍,已是真正的法海真源。

十分有幸,能夠親耳聆聽刻經處主任肖永明居士為我們的詳細講解,金陵刻經處的非凡今昔展現在眼前——

清末,中華民族正經歷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國運式微,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苦尋出路,其中也有一些人把宗教作為救國圖強的路徑,而且,維新派領袖人物裡,也有很多人受到了佛學的影響,比如譚嗣同就是楊仁山佛學方面的學生,其代表作《仁學》就深受楊仁山的影響。維新派和嗣後的革命黨人裡許多人和刻經處的創辦人楊仁山過從甚密,其中便包括梁啟超、章太炎、陳三立等人。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楊仁山居士

楊仁山,名文會,字仁山,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於宣統三年(1911),祖籍安徽石埭,今屬黃山。楊仁山看到由於連年戰亂,特別是洪楊之亂導致佛經嚴重散佚缺失,佛學不彰,便立志要通過廣佈佛學來實現弘法利生的志向。1866年(同治五年),29歲的楊仁山與同仁共同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融雕版、印刷、流通、研究、教學一體的私人佛學出版機構——金陵刻經處。他始終堅持“三不刻原則”,“凡有疑偽者不刻,文義淺俗者不刻,乩壇之書不刻。”他一方面從民間搜尋散佚經籍,另一方面向在英國結識的日本友人求助,從日本的藏書家手中購買或借來經書翻印。 金陵刻經處所刻經籍並無門戶之見,尤其重注各個流派的論集,由於金陵刻經處所印佛經典籍內容純正,涵蓋面廣,校勘謹嚴,板式清朗,刻印精美,紙質綿柔,字大醒目,從內容到形式堪稱完美,所以,“金陵本”、“寧刻本”在海內外享有極高聲譽。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位於刻經處院內的楊仁山居士墓塔,墓塔下方有其孫女楊步偉骨灰

翻檢楊仁山生平事蹟,可以看到他既是一位信仰堅定的佛教徒,同時還是一位打通了中學西學任督二脈的哲人,他曾經作為隨員,兩次隨同曾紀澤、劉瑞芬出使英、法、俄諸國,共計在國外居留了六年時間。他是當時佛教界赴歐洲考察的第一人,傳統的儒家思想和佛學底蘊加上西方現代進步思想加諸於身,使得楊仁山終成一代大師。他在《等不等觀雜錄》中深刻指出:“斯世競爭,無非學問。歐洲各國政教工商,莫不有學。吾國仿效西法,不從切實處入手,乃徒襲其皮毛。方今上下相蒙,人各自私自利,欲興國,其可得乎?”除了汲取西學中的營養以外,他對現代科學也多有涉獵,從國外帶回許多現代科學儀器,閒暇時加以研究並加以應用。

金陵刻經處是一個非盈利機構,維持起來極其困難。楊仁山在晚年立下遺囑,把刻經處所在的延齡巷房屋產權“永遠作為流通經典之所,三房均不得認為己產。”別人的遺囑基本上是講自己的遺產如何給子女親屬分割繼承,而楊仁山的遺囑卻是把支持刻經事業所欠債務三千八百一十兩,讓三個兒子分擔償還。同時楊仁山還明確了今後的刻經處的管理模式為理事會制度。正是因為楊仁山的完美設計和後代的恪守不渝,才使得金陵刻經處雖然歷經磨難,卻能一百多年屹立不倒。

楊仁山對自己的孫女楊步偉十分喜愛,楊步偉小時候不願裹腳,楊仁山就支持她做一個大腳女子,舊時女子無才便是德,楊仁山卻鼓勵自己的女性後裔進入現代學堂讀書。楊步偉在祖父和父親的關愛支持下,負笈東洋,成為中國第一個醫學博士,並且與趙元任先生結為伉儷。1981年,她去世後,遵其遺願,部分骨灰被安放在金陵刻經處內的楊仁山居士墓塔腳下,永遠陪伴著她所敬愛的祖父身邊。

活字印刷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而在活字印刷之前還有一種印刷術流傳至今,這就是雕版印刷,金陵刻經處所採用的就是這種印刷方法。刻經處所用經版均由黃梨木手工刻制而成,一頁紙一塊版,一塊版兩面刻字也就只能刻上800字左右,而且一點都不能出差錯,錯一個字整個版就報廢,就是這樣一塊版,需要一個技術精湛的雕版師刻上半個月才能完成,目前,金陵刻經處只有非遺傳承人馬萌清師徒兩人能夠承擔如此重任,不難設想,十二萬五千多塊經版的刻制,需要多麼浩繁的人力物力,刻經處藏經樓裡一排排架子上陳列的經版,給人以巨大的視覺和精神上的衝擊。如果把目前金陵刻經處所藏經版複製一份,需要五千多年的時間。按照目前黃梨木的價格,僅僅購買所需木材的經費就要將近一點五億元人民幣,這還沒有考慮進去人力等成本。雕版之後就是印刷、裝訂等工序,每一道工序裡面又包含著若干環節,這些全部由手工完成。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刻版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印刷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摺頁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縫線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成書

除了佛經以外,刻經處還藏有18塊大型佛像版,更加珍貴,這些佛像版中尤其以成於光緒年間的“慈悲觀音像”、“靈山法會圖”等彌足珍稀,這些佛像法相莊嚴華妙,線條優美圓潤,今人的木刻版畫,很難達到如此水平。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靈山法會圖,原雕版成於光緒年間

金陵刻經處的魯殿靈光

譚嗣同所著《仁學》

佛教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現今世界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一個特徵就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魔波旬的子孫披上了佛的外衣謗佛毀法,現實似乎也的確如此。然而,就在今天,依舊還有一群人孜矻窮年,不辭衰朽,終使貝葉靈文著於東土。三藏奧義,流遍華夏。也還有一方淨土有如魯殿靈光,可以盪滌淨化心靈。這裡,就是金陵刻經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